■ 文/張 明
辛亥革命期間的貴州實業(yè)家華之鴻
■ 文/張 明
華之鴻曾是貴州第一富商,辛亥革命前后“富可敵省”。他憑借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在商界、教育界、出版界以及貴州政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華之鴻,字延厘,后改延儀,同治十年(1871年)生于貴陽,祖上為遵義團溪名醫(yī),“德于其鄉(xiāng)里”。祖父華銘軒,佐四川總督丁寶楨改革鹽政之弊,多有成效;其父華聯(lián)輝,舉人出身,任四川運鹽局總辦,后回黔,以經(jīng)營鹽業(yè)致富,為貴陽富商。
華之鴻14歲喪父,由母親肖氏撫養(yǎng),受叔父華健庵教誨,刻苦好學,考中秀才,為附貢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6年) 25歲時任仁懷儒學訓導,在任六年,“不阿權(quán)勢,愛恤人才”。1902年,返回貴陽,接管家業(yè),經(jīng)營“永隆裕”鹽號和仁懷口岸鹽業(yè)專賣權(quán);在他的經(jīng)營下,積資超百萬銀兩,為當時貴州首富,人稱“華百萬”。
華之鴻保持“寒素家風,律身端謹”,曾說:“錢財乃天地間公物,用之當則為福,用之不當則為禍!”因其在商界的名望,于1907年被推為貴州省商務總會會長。
華之鴻長于經(jīng)濟,居官、興學、辦實業(yè)。
華之鴻由實業(yè)而進入教育、報刊、出版行業(yè),并躋身貴州政壇。早在1905年,因受嚴修、李端棻在貴州興辦新學的影響,與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yè)”相呼應,捐資三萬余兩白銀創(chuàng)辦通省公立中學(貴陽一中前身),續(xù)辦貴州優(yōu)級師范選科學堂、憲群法政學堂、遵義中學堂、團溪兩等小學堂、息烽底寨小學堂等。
1906年12月,貴州諮議局籌備處成立,華之鴻兼任議紳;1907年,與貴陽名流唐爾鏞、任可澄等組織“憲政預備會”;1909年10月,貴州諮議局成立。因受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的影響,華之鴻主張在中國實行“憲政”,得到李端棻、郭重光等貴州實力派支持,是貴州政壇的“貴族派”。張百麟領(lǐng)導的“自治學社”則是“平民派”;“自治學社”受同盟會孫中山、平剛影響,主張實行“革命”。為宣傳“立憲”主張,華之鴻為“憲政預備會”捐資創(chuàng)辦了《黔報》、《貴州公報》,以宣傳自己的主張,與張百麟創(chuàng)立的“自治學社”機關(guān)報《自治學社雜志》和《西南日報》相抗衡,爭奪輿論陣地。
1908年,華之鴻創(chuàng)辦西南規(guī)模最大的出版機構(gòu)——貴陽文通書局,總計花費白銀20萬兩。為保證書局印刷用紙,華之鴻隨即創(chuàng)辦貴陽永豐抄紙廠,派人赴日本學習先進技術(shù)并購買最新造紙設(shè)備,累計耗銀“大約相當于貴州全省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超過全省田賦年收入的總數(shù)”。他投入出版行業(yè)的資金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是最多的,使文通書局在抗戰(zhàn)時期成為僅繼商務、中華、世界、大東、開明和正中之后的全國七大書局之一。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后,自治學社積極策劃起義,此時的貴州,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華之鴻與貴州憲政派代表人物任可澄商議組織保安營,以“保衛(wèi)地方治安”、“維護社會秩序”。華之鴻捐款千金,作為保安營的服裝和軍餉費用。
11月4日,貴州軍政府成立,華之鴻以諮議局議員身份被推為貴州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兼官錢局總辦。當時軍政府庫空如洗,市面金融恐慌,為穩(wěn)定金融市場,華之鴻出資5萬兩白銀,挑至官錢局讓民眾兌換。華之鴻在職4個月,整頓貴州財政,使軍政府收入83萬元,收支平衡,還結(jié)余2萬兩白銀。
1912年2月,劉顯世發(fā)動政變,顛覆貴州軍政府。3月,云南軍閥唐繼堯進入貴州,任貴州都督;唐繼堯入主黔政,華之鴻被委任都督府財政司司長兼官錢局總理;1913年,任財政司長兼貴州銀行總理,成為貴州工商界、政界“兩棲”的著名人物。為解決唐繼堯財政困難,華之鴻“捐資軍餉不下十萬有余”,又發(fā)紙幣300萬元,以“永隆?!丙}號備銀作周轉(zhuǎn);此外,還捐資數(shù)萬兩白銀,支持滇軍前往銅仁,阻止貴州都督楊藎誠援鄂軍返黔。
在此期間,華之鴻將先輩創(chuàng)辦的仁懷成義茅臺酒燒房擴建,提高茅臺酒質(zhì)量。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茅臺酒獲得金獎。
1920年,黔軍總司令王文華發(fā)動政變,槍殺貴州耆老會郭重光等多人,貴州督軍兼省長劉顯世被迫交出軍政大權(quán),任可澄、華之鴻等逃避得以幸免。華之鴻自此漸淡出政界,于貴陽東門修造“大覺精舍”,“自朝至暮,屹坐案前”,研求佛典,誦讀儒書;后又購城西獅子山之地,興辦農(nóng)場,種植果樹、藥村、苗圃,植樹20萬余株。
華之鴻晚年熱心公益慈善事業(yè),在省內(nèi)外慷慨捐資。1934年3月7日,病逝于貴陽寓所,享年64歲。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責任編輯/張?zhí)烀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