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莉
事實推定往往與證明責任緊密關聯(lián),其推定結果會影響舉證責任的分擔,但是它又與舉證責任分配有著實質上的區(qū)別。事實推定是法官依據經驗法則對基礎事實形成高度蓋然性的心證,它并沒有轉移證明責任,而只是降低原舉證方的證明標準。
劉某夫妻購新房,在六樓,將防盜網制作安裝業(yè)務包給周某做。防盜網完工后周某等四人到劉某家安裝,安裝需要通電,被告劉某提議從地面供電線路上接線通過陽臺進戶,為避免防盜網擠壓電線,被告方提出將電線從防盜網中穿過。在通電過程中,為校正防盜網的位置而用手托著防盜網的周某被電擊中,經搶救無效死亡。當地派出所對事故現(xiàn)場進行了查看并拍照,發(fā)現(xiàn)劉某所接鋁芯導線破損,周某尸體胸部有電擊傷痕。觸電事故發(fā)生后不久,被告劉某將所接用電線路全部拆除。事后,周某家屬起訴到法院,一審法院判決劉某承擔主要責任。理由:致周某觸電的用電線路是劉某搭接的,劉某有義務保證用電線路的安全。事故發(fā)生后,劉某已拆除了全部用電線路,不能鑒別漏電電線是在安裝防盜網的過程中損壞,也無證據證明是周某等人安裝防盜網時損壞,應當推定安裝防盜網前,電線已經破損漏電。劉某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被告不服,在上訴理由中明確提到“一審判決推定安裝防盜網前電線已經破損漏電,該推定違反事實推定的基本原理,是錯誤的推定?!?/p>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審法院判決理由中做出的“電線損壞時間”這個事實推定是否合理成為了二審審理的爭議焦點之一。
事實推定是指法官依已明確的事實(基礎事實),根據經驗法則依自由心證,而推出爭執(zhí)的事實(推定事實)存在。事實推定也是一個三段論推理過程,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個方面構成。
將事實推定的三段論具體運用到本案:大前提:電線不是在安裝防盜網時損壞,就是在被告一開始提供電線時(即安裝防盜網前)損壞。小前提:電線不是在安裝防盜網時損壞。(而從一審法院判決理由論述中,我們還原出來的小前提是:沒有證據證明電線被損壞是在安裝防盜網時損壞。)結論:電線被損壞是在安裝防盜網前損壞。筆者認為這兩個小前提不是等價的,被告方是提供電線方,一審判決認為被告方沒有證據證明電線在安裝防盜網時損壞。從而推定電線在被告提供時(即安裝前)就損壞。這明顯是將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方,直接免除了原告方的舉證證明責任。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案件爭議的“推定”是事實推定還是舉證責任配置?
事實推定和舉證責任配置在表面上存在相似性。進行事實推定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事實推定的結果會對舉證責任配置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可反駁的事實推定,它甚至會產生轉移案件證明責任的實際效果,受推定不利益的當事人一旦不能提出反證,將承擔敗訴的責任。
然而,事實推定和舉證責任配置有著實質的區(qū)別。一方面,事實推定是法官依據經驗規(guī)則進行的自由心證,它主要產生實體上的效果。舉證責任配置是將舉證不能的風險在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的具體規(guī)則,它僅僅產生程序上得效果。另一方面,法官進行事實推定沒有免除主張者對基礎事實的舉證責任,而只是對基礎事實的真實性形成高度蓋然性的心證,從而降低了原舉證方的證明標準,使其舉證的間接證據可以成為判案依據。
通過以上的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針對具體的案件,事實推定的作用主要在于降低原舉證方的證明標準,而舉證責任配置的作用在于之間免除原舉證方的舉證責任。本案是侵權案件應適用過錯歸責原則。既然是過錯歸責,本案中,就要求原告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被告存在過錯,具體到本案中,就是要求原告證明被告方提供的電線在安裝防盜網之前就破損了。但是筆者在判決理由中并沒有看到原告有任何關于這方面的舉證,當然,我們需要考慮到作為證據的電線是在被告方的控制之下,而且被告方也與事故發(fā)生后拆除了這些電線。
那么,什么情況下法院的“電線損壞時間的推定”有可能轉變成真正的事實推定?
事實推定必然需要經驗規(guī)則和基礎事實作為推定的大小前提。本案適用侵權責任的過錯歸責原則,原告方需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的電線在安裝前就已經損壞,如果原告提供證據證明被告在提供電線時,電線很陳舊了、很久沒用了,而且有證據證明防盜網的網格做的很圓潤,即使在搭線過程中和電線來回摩擦也不可能磨破電線表皮導致漏電?;趯@些證據的認定,基礎事實才能夠形成,事實推定的小前提才能夠成立。
這樣法院就是基于原告方提供的間接證據證明的基礎事實,再依據經驗規(guī)則,按照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認定電線是在安裝防盜網之前就損壞了的可能性遠遠高于防盜網格摩擦破損的可能性,從而推定電線損壞時間是在安裝防盜網前。這樣的推定才能夠算是真正的事實推定。
[1]江偉.民事訴訟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李浩主編.民事訴訟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蔣貞明.論經驗法則的適用與完善[J].證據科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