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參公樊師孔,字淑魯,平越人,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舉人,歷官參議、參政、道守、布政使、太仆寺卿?!镀皆街彪`州志》祀鄉(xiāng)賢,《貴州通志》入文學。樊師孔居官清慎,慈愛所至,民懷其德。歸林后以飲酒詩文自娛,著有《聽命堂集》、《好還紀略》、《冷況》等集(已佚亡)。他篤信道儒釋三教,樂善好施。在城東建有樊園,除廳堂房舍居室外,建有家廟,供奉孔圣先師、祖宗牌位。樊園內(nèi)左面建有白衣庵,供奉觀音大士,園后建有準提庵,供奉道教尊神準提老祖。一園三廟,道儒釋齊全,焚香拜神,從不間斷,這在城中大戶人家也是很少見的。大參公“對名利不強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這種思想可以從他的《焚香》、《人生》、《三豐真人禮斗亭》等詩作反映出來。
樊師孔善詩文,《平越樊氏族譜》僅存十余首,《平越直隸州志》僅錄一首,亦足見其詩文造詣之高,其以中草藥名作《閨怨》詩4首,今錄其一:
云母丹參一片貞,天花斜戴聘桃仁。
閨中鼠婦知防已,黨上慈菇囑細辛。
龍腦合歡才兩月,馬鞭遠志又三春。
青皮瘦臉羞輕粉,亂撥燈心守茯神。
師孔以豪飲著稱,其為山西參政時,被譽為“黔南豪飲第一”,常從家鄉(xiāng)平越運酒至任上,以家鄉(xiāng)酒招待賓客,以酒壯膽,每飲必盡興方止。飲酒作詩,詩興大發(fā),大有李白酒斗詩百篇的氣慨。著名詩人、后來鎮(zhèn)壓李自成起義的兵部尚書孫過庭很敬重師孔為人和才氣,多次唱和,其《田御宿大參邀飲清宴堂為淑魯》詩,見淑魯為部堂所激,小盞換大杯,一杯接一杯,氣勢所至,四座皆驚,無人能敵,一醉方休,至有“酒人獨有夜郎橫”句,孫與樊師孔有多首唱和詩。
大參公中舉時,平越建府不久,未設試院(考棚),所轄一州四縣三衛(wèi)的童生要遠涉數(shù)百里,至鎮(zhèn)遠府合棚考試。對身體不好,家庭困難的考生是個很嚴重的負擔,嚴重地影響和制約平越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崇禎間,樊師孔宦成歸里,十分同情和憐憫平越府病涉他柵赴試的童生,于是,請之于云貴總督及貴州巡撫,愿以城東街私宅十余畝捐建平越府試院??偠窖矒崾欠饨罄?,見平越人葛鏡、樊師孔皆是為桑梓作大善舉之人,即上奏部議可行。大參公拆屋建院,又受學使、知府委托,督工營造,未曾松懈,并捐銀以補不足。年余試院工竣,考棚與督學行署、提調(diào)公所分院而立,每個院子又分數(shù)個院落,院院相通。高墻森嚴,墻內(nèi)殿聳堂寬,樓宇廊舍,青瓦白墻,南北兩邊隔成許多考房,供童生應試。行署院內(nèi)多種紫荊桂花樹,而考棚則多桃李梧桐。試院大門向東揖藜峨山,門前下十余級臺階為東門街,街對面有大照壁。樊氏原跨街建有“文武鳳憲”、“三代大參”、“四朝維翰”三座牌坊,建試院時仍保存。
清咸豐內(nèi)亂,平越試院被毀,復城后,同治光緒初試院因資金困難未修復。光緒十二年(1886)平越直隸州知州楊兆麟與州紳商議在原址上重建試院,官紳士庶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為了平越今后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擁躍捐資修復。學使楊文瑩稱:“此邦人文,亂后益興。試院為之一新,文亦因之日新”。在全省十三座試院中名列二、三名。大參公善舉,捐宅建試院,造福桑梓,名垂千古。清乾隆中,試院有副對聯(lián):
終明賢宦,捐宅惠桑梓,名留千古樊淑魯;
前清重臣,廉俸掖后生,功垂百世王犀川。
上聯(lián)指明末捐宅建試院的太仆寺卿樊師孔,下聯(lián)指清初貴州“前清重臣”,捐俸修復平越學宮的河東總督兼河南巡撫王士?。ㄗ窒ǎ?。
民國后,試院改為城關小學,抗日戰(zhàn)爭時曾作為國立唐山交通大學校舍和宿舍六年多。上世紀七十年代后,逐步拆除舊房,城關一小改建成現(xiàn)代建筑,基本已見不到當年的痕跡。
山暉行浣大師,四川籍僧人,俗姓侯,17歲正式剃度,先后出于禪宗臨濟宗四川破山海明和蘇州浮石通賢兩大和尚之門下,得兩位大德印證,加上他的卓越才學和聰明才智,成為當時叢林中很有影響的人物。從拙和尚,后隨拙和尚進謁破山,得破山贊許,承繼破山衣缽。清順治二年(1645)拙和尚圓寂前將破山信衣交付山暉傳承。次年,破山將信衣收回,言代為保管,來日歸還,山暉料一代宗師斷無失信之舉,便將信衣交還破山。順治七年(1650)山暉從戰(zhàn)亂的四川來到貴州平越府城,受慶陽王總兵羅云夫、楊將軍、朱侍御、涂大參、林都憲及楊太守等平越人的邀請,貴州臨濟宗大和尚圓澄的門徒寂定住持又讓出福泉山前的佛院給山暉。山暉將佛院改稱開圣寺,開始了他在貴州傳布佛教的生涯,傳道講法,弟子信士頗眾,深得人心。他先后住持平越城的開圣寺(福泉山佛院)、三教寺、報恩寺、護國寺、萬壽寺、圓覺庵等寺庵,及平越府屬甕安縣的圣恩寺和黃平州的長松寺,授徒講經(jīng),在平越弘楊禪道17年,成為“開教貴州”全省的首要人物。
山暉以其德行學識,逐漸為眾人信奉擁戴,上自明亡后回平越故里的羅總兵、楊知府等遺老,下至士紳百姓,受徒頗眾,開創(chuàng)了傳教黔南的大好局面。不久山暉的業(yè)績受到了同門的嫉妒,在安順同是破山弟子的燕居德申,直接詆毀山暉,否認山暉為破山弟子,損害山暉聲譽。不得已,山暉只好往破山大和尚處欲討回信衣。不料大和尚一反當初歸還信衣之言,不認山暉為其門徒。山暉雖憤怒卻又無奈,回平越安置眾弟子后,買舟東下,投蘇州報恩寺浮石門下。浮石通賢是天童圓悟的四大弟子,為叢林領袖,他見山暉悟解通徹,遂收為門徒,頗得浮石真?zhèn)鳌m樦问辏?653),山暉告別浮石,從蘇州返回平越,仍主持平越開圣寺,以浮石通賢之正統(tǒng)法嗣在黔南傳法,其弟子仍主持城內(nèi)福泉山、三教寺、護國寺、萬壽寺、圓通寺、圓覺庵及府屬甕安、湄潭、余慶三縣、新添衛(wèi)和黃平州及興隆衛(wèi)的寺廟,山暉一派廣為信眾尊奉,局面扭轉(zhuǎn),形勢更好。這樣一來,山暉更加遭到破山一系的攻擊。山暉的勢力自然遠遠不及破山在黔的勢力,口舌上的爭斗,雙方并無損傷,但在奪徒行動中,山暉卻吃了大虧。破山派六大弟子之燕居、敏樹、西識等精英人物直接到平越,山暉多年悉心教誨的幾個大弟子離他而去,投在燕居、敏樹門下,三教寺、報恩寺、護國寺為破山一系所占,山暉在貴州經(jīng)營十多年的法席所剩無幾,他親自開法的黔南,竟無他立足之地。山暉含淚離開平越,至蘇州虎丘住持雙塔寺,康熙二十六年(1687)圓寂,建塔于蘇州虎丘涌泉禪院。其弟子輯有《荊南開圣禪院山暉行沅語錄》(福泉古亦稱荊南)12卷傳世,今輯入《黔靈叢書》。
破山一系之僧人善一撰《黔南會燈錄》排行貴州禪宗法系,只字不提山暉,亦不提平越開圣寺,使山暉在貴州平越17年之開教傳法活動及其卓越的禪學思想,只字不留于貴州禪史,這對于逝者殊為不公,對歷史是為不敬,同時,也對貴州佛教史、貴州文化史的研究造成一大損失。
康熙、乾隆、民國《貴州通志》、《平越樊氏族譜》、光緒《平越直隸州志》、孫傳庭《白谷集》、清末民初《平越楹聯(lián)》康熙《荊南開圣禪院山暉禪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