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吉 譚舒
山城重慶 鑿崖為城 依山而建 重屋壘居。舊時 城中除了幾條大街道之外 小街小巷 長巷短巷 十分繁多。諸如 黌學巷、郵局巷、扁擔巷、門朝巷、雙巷子、水巷子、寬巷子、洪聲巷、領事巷……小巷子固然多 而尤為有名的 恐怕莫過于領事巷了。
領事巷 位于重慶通遠門內右上側 東接金湯街、火藥局街 南連山城巷 北靠鼓樓街 是一條長約0.2公里 寬約8米的小巷。倘若把那條向北伸展 長約0.2公里 寬約2米的支巷道加在一起 領事巷亦稱得上是一條長街長巷子了。舊時的領事巷 街太短、巷太仄 地處通遠門老城墻邊并非繁華鬧市之區(qū) 何以這么一條小巷子會頗有點聲名呢 回眸百年陳年舊事 領事巷的得名 其實是與洋人有關的。
十八世紀 列強在四川的第一個領事館 沒有設在成都 而選擇了重慶。
1869年5月12日 英國駐漢口領事一行人到達重慶探營。他們認為 僅開放宜昌還不夠 遂提出直接“開放四川重慶” 因為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的分叉口 水上交通十分便利 既能吸收大量的英國消費品和紡織品 又能輸出英國急需的四川土產(chǎn)及資源 經(jīng)貿(mào)往來繁多。
按外交慣例 只有在某地開設領事館后 才能派駐領事。但大約在1882年 英國就干脆直接向重慶派駐“領事”。
1886年 英國派駐重慶的“領事”謝立三悄悄往來于川江和四川水系勘測水道。他認為 吃水三四英尺的帆船能通過 有什么理由會堵住一艘同樣吃水、利用蒸汽動力而又有特殊構造的輪船在上面駛呢
德國大使館
大韓民國大使館
蘇聯(lián)大使館·渝中區(qū)枇杷山路口
1890年3月31日 中英兩國在北京訂立了《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 重慶正式作為通商口岸開埠。這一年 英國駐重慶領事館正式建立 以祿福禮為首任領事。館址最初設在方家什字麥家院 今重慶賓館附近 1900年后遷移至通遠門內右上方的老城墻邊的領事巷。這是西方國家在重慶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當時的英國駐重慶領事館 其管轄范圍主要是四川、貴州兩省。
大部分有關翻轉課堂的研究采取了課堂內以小組為基礎的互動教學活動形式,這一運用是建立在Piaget 1967和Vygotsky[2]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基礎之上的。而這些教學活動的本質在不同的研究中相差甚遠,這就容易產(chǎn)生一些認識誤區(qū),導致翻轉課堂的標簽經(jīng)常被用在一些課程當中,這些課程也會使用提前錄制的以網(wǎng)絡為基礎的錄像講座和封閉性問題與測試,而在許多傳統(tǒng)課程中,這些就是學習者得到的全部學習指導。因此,翻轉課堂不是指單純的教學活動重組,而是指課程安排的拓展。其簡易的表述見表2。
1896年3月 經(jīng)與清政府議定 法國政府在重慶城內的二仙庵設立了法國駐重慶領事館 首任領事為原駐漢口副領事哈士。法國駐重慶領事館 其控制范圍較之英國駐重慶領事館更甚 不僅四川、貴州兩省 還延攬了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事務。
1896年12月 美國也要求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清政府便劃出通遠門老城墻邊五福宮前一大片土地 設立領事館區(qū) 法國駐重慶領事館從二仙庵遷移至此 美國駐重慶領事館亦設在該處。于是 原本地處僻靜 道路狹仄的小街巷 因英、法、美等國先后在此設立領事館 故得名“領事巷”。
如果說 重慶歷史上第一次設立外國領事館的高潮 是屈辱的記憶 那么 抗戰(zhàn)時期的第二次設領高潮 則更多地象征著中國國際政治、軍事地位的提升 以及重慶從一個內陸城市轉變?yōu)閲H性城市的跨越。
1937年11月 國民政府內遷重慶 重慶相關部門開始協(xié)助外國大使館、公使館四處選址。最開始考慮的是七星崗領事巷 但因地域太過狹小否決。最后他們選中了兩路口至李子壩一帶作為大使館區(qū)域 因為這里有山有樹林 便于隱蔽及建防空洞 離市區(qū)也不遠。
次年1月19日 前蘇聯(lián)新任駐華大使盧干滋·奧萊斯基等由漢口乘機抵達重慶 并于三天后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遞國書 成為抗戰(zhàn)時期第一個到重慶的外國大使。這以后 美、英、德、意、法等10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公使、代辦等相繼來到重慶并將其駐華使館遷到重慶。
隨著中國抗戰(zhàn)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國與捷克、波蘭、挪威、荷蘭、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土耳其、秘魯、比利時等國的外交關系不斷升級 相繼將其外交代辦機關由公使級升格為大使級 與澳大利亞、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伊朗、阿根廷、瑞典等國的交往加強 分別建立了對等的大使或公使級外交機構。
伴隨國民政府和外國大使館的內遷 外國記者、商人也紛至沓來 1937年至1946年間 外國在重慶的常住人口達到了“八九百至一千出頭”。
這個數(shù)字在今天看來或許很少 但當時的重慶已是國統(tǒng)區(qū)外國人最多的城市??箲?zhàn)前的重慶只在四川及西南地區(qū)有一定地位 在全國范圍來看是一個極普通的工商城市 在世界上更是名不見經(jīng)傳。
當時許多國家的大使館在給本國政府的報告中 都會提到“重慶國民政府” 而外國新聞媒體涉及重慶的報道 不知道是此前的多少倍。
這時 重慶也開辟了多條國際航線 通過香港、仰光、阿拉木圖、加爾各答等地
中轉 國外各種各樣的代表團以及眾多知名人士頻繁地往來于重慶。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就曾多次派其私人代表、特別代表到重慶訪問 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時代》周刊發(fā)行人魯斯夫婦、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shù)?都曾到重慶訪問。
1940年9月11日的重慶《國民公報》中這樣寫道 重慶已“突出四川的范圍成為號召全國的大都市 同時亦在政治上成為國際城市 而與倫敦、華盛頓、莫斯科……等相提并論”。
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 重慶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遠東戰(zhàn)場的指揮中心。次年6月14日 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在重慶對英國民眾發(fā)表廣播演說 “足以象征中國不屈不撓意志決心之重慶 乃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一名詞。為各自由民族而言 重慶乃聯(lián)合國家所有振奮精神之象征……”
如今 當年的領事巷已難覓蹤跡。從通遠門城墻下順著金湯街往里走 很快來到了領事巷巷口。旁邊的金湯街15號 據(jù)說是英領事館所在地。據(jù)當?shù)乩先苏f 以前市物資公司就在領事館里辦公。上世紀90年代末 英領事館已被推倒 重新建了現(xiàn)代樓房?!敖饻?號”之前查找的資料中 有說法國領事館就在金湯街1號。誰知院子里一位老人說“還在下面”。
再往下走 門牌號上寫的已是“山城巷”。巷口治安崗亭里的協(xié)勤隊員說 根本就沒有什么領事館。一位老婆婆則稱 法國領事館就在不遠處。繼續(xù)前行 發(fā)現(xiàn)了當年的法國教堂仁愛堂 現(xiàn)在被用作敬老院。在敬老院后側的一片空地上 有棟破敗不堪的兩層小洋樓 雖然大門和回廊已被灰磚堵死 但仍散發(fā)出獨特的異域風情。
據(jù)渝中區(qū)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領事巷中已難覓領事館的蹤影。渝中區(qū)的使領館建筑保留下來的只有6處鳳凰臺街35號的法國領事館、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的蘇聯(lián)大使館、市急救中心內的美國大使館、鵝嶺公園內的澳大利亞、丹麥、土耳其大使館。另外一個外國使領館的集中地是南山 現(xiàn)在保留下 來的包括有法國、蘇聯(lián)、印度、西班牙等國使館。目前 多數(shù)已用作辦公場所或招待所。
重慶日本領事館
位于領事巷的英國使館
法國水兵營 抗戰(zhàn)時期一度成為法國大使館辦公所在地
美國大使館·健康路
Translated by Aggie Edited by Jim Summers
Consular Lane, located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ongyuan Gate in Chongqing, is a small alley, only 0.2 km long and 8 meters wid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Great Britain established the first consulate in Chongqing, followed by France and the USA, giving the small street its name, “Consular Lane”.
The view of foreign consulates in Chongqing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 from first being one of humiliation, then during the war, more a symbol of upgra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atus, to currently an indication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for Chongqing's change from an inland city to an international city.
In November, 1937, wh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Chongqing, the city's departments began to assist with choosing appropriate sites for foreign embassies. They selected the area from Lianglukou to Liziba as the embassy area, due to its hills and woods,providing a subtle location for easy to build air raid shelters while still being convenient to the downtown area.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of Yuzhong District, there are only six embassy buildings remaining in Yuzhong District: the French Consulate at No. 35 Phoenix Street; the Soviet Embassy inside No. 3 People's Hospital; the US Embassy inside the Chongqing Emergency Center; and the Australian,Danish and Turkish Embassies in Eling Park. Another concentration of remaining foreign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 are in Nanshan, including the embassies of France,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dia, Spain and a few other countries. Most of these are now used as offices or hostels.
Today, the original Consular Lane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It is said that Jintang Street No. 15 is where the British Consulate was located. Walking along Jintang Street from the Tongyuan Gate, we found a French Church called Yan Oi Tong, now used as a nursing home. We found a small, two story western style building behind the nursing home. Although the windows and doors are closed with grey bricks, the building still exudes a distinctive exotic presence of its once nobl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