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峰,趙旭濤,張慶芳,周丹丹
(蘭州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鎳是人體必需的生命元素,但過量的鎳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對水生生物也有明顯的毒害作用。近年來,關于鎳及化合物對機體多器官、多系統(tǒng)以及“三致”毒作用機制的研究報道較多[1,2]。
凹凸棒石又名坡縷石,是層鏈狀含水多孔富鎂鋁硅酸鹽粘土礦物,凹凸棒石的晶體直徑只有幾十納米,顆粒非常細小,呈細小的纖維狀晶體形態(tài),屬于一維的天然納米材料[3,4]。由于凹凸棒石具有獨特的鏈式結構、大量的微孔孔道、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吸附性能良好。
作者在此以凹凸棒石粘土(簡稱凹土)作為吸附劑去除水中的Ni(Ⅱ),并研究了其動態(tài)吸附性能,為凹土作為吸附劑去除Ni(Ⅱ)等重金屬污染物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凹凸棒石粘土產(chǎn)自甘肅省會寧縣,粉碎過200目篩,提純后105 ℃烘干,密封備用[5~9]。
實驗用各種Ni(Ⅱ)溶液均由氯化鎳配制[10]。
UV-21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尤尼柯儀器有限公司;HI9024型便攜式酸度計,北京哈納科儀科技有限公司。
吸附柱為內(nèi)徑20 mm、長約60 cm的帶聚四氟乙烯活塞的玻璃柱;吸附柱底部墊少許棉花作為墊層,用直徑約15 mm、高約200 mm的有機玻璃柱經(jīng)一段密封后作為高位貯液箱。通過轉子流量計和聚四氟乙烯活塞控制Ni(Ⅱ)溶液進口和出口的流速。
采用降流式固定吸附床(簡稱吸附床),保持其它條件不變,分別考察Ni(Ⅱ)溶液初始濃度、流速、初始pH值及吸附床高度等因素對凹土吸附Ni(Ⅱ)效果的影響。
采用丁二酮肟光度法測定Ni(Ⅱ)濃度。本方法測鎳的最低檢出濃度為0.1 mg·L-1,測定上限為4 mg·L-1[11]。
穿透曲線的穿透點一般取吸附柱出水中吸附質(zhì)的濃度超過相關限制標準或為初濃度的某一值[12,13]。本實驗以50%(ct/c0=0.5,c0為吸附質(zhì)的初始濃度,mg·L-1,ct為吸附t時刻吸附質(zhì)的濃度,mg·L-1)穿透時為穿透點,對各穿透曲線的穿透時間進行分析。
吸附柱中凹土吸附的Ni(Ⅱ)的總量qtotal(mg)按式(1)計算[14,15]:
(1)
式中:ttotal為總流程時間,min;Q為體積流速,mL·min-1;cad為被吸附的Ni(Ⅱ)濃度,mg·L-1,即cad=c0-ct。
通過吸附柱的Ni(Ⅱ)的總量mtotal(mg)按式(2)計算:
(2)
吸附柱對Ni(Ⅱ)的總去除率ηtotal(%)按式(3)計算:
(3)
吸附柱的平衡吸附容量qeq(mg·g-1)按式(4)計算:
(4)
式中:M為吸附劑的質(zhì)量,g。
1.5.1 BDST模型的模擬
吸附床的運行時間與吸附床的高度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最常用的是由Bohart-Adams提出的Bed-Depth-Service Time(BDST)模型[16,17],其線性表達式如下:
(5)
式中:t為運行時間,min;N0為吸附容量,mg·dm-3;v為空柱流速,cm·min-1;H為吸附床高度,cm;K為吸附速率常數(shù),L·mg-1·min-1。
當t=t0.5(ct/c0=0.5)時,式(5)可變形為:
(6)
若穿透時間為50%穿透時,BDST模型應該是通過原點的一條直線。穿透時間誤差(ε)計算公式如下:
(7)
式中:(t0.5)exp和(t0.5)theo分別為實驗和模型預測數(shù)據(jù);n為觀測數(shù)據(jù)的個數(shù)。
1.5.2 BDST模型的預測
對于BDST模型,其表達式可簡化為:
t=aH+b
(8)
在同一吸附裝置中當僅改變流速時,其表達式中的a發(fā)生變化而b值不變;當僅改變吸附質(zhì)的初始濃度時,a和b值都發(fā)生變化[18]。
若僅改變Ni(Ⅱ)溶液流速時,BDST模型中的a可按式(9)計算:
(9)
若僅改變Ni(Ⅱ)溶液初始濃度時,BDST模型中的a和b可按式(10)和(11)計算:
(10)
(11)
在Ni(Ⅱ)溶液流速為3 mL·min-1、吸附床高度為5 mm時,不同Ni(Ⅱ)溶液初始濃度時的穿透曲線見圖1、凹土吸附床的吸附量以及Ni(Ⅱ)去除率見表1。
圖1 不同Ni(Ⅱ)溶液初始濃度時的穿透曲線
由圖1可知,當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60 mg·L-1和80 mg·L-1時,其穿透曲線上穿透時間(t0.5)分別為63.18 min、31.12 min和11.73 min。這表明凹土吸附床吸附Ni(Ⅱ)的穿透時間隨著Ni(Ⅱ)溶液初始濃度的增大而迅速縮短。在Ni(Ⅱ)溶液初始濃度較低時,穿透曲線趨于分散,且穿透點出現(xiàn)延遲,這是由于低濃度Ni(Ⅱ)溶液使Ni(Ⅱ)在凹土中的擴散速率或傳質(zhì)速率降低所致;隨著Ni(Ⅱ)溶液初始濃度的增大,凹土吸附Ni(Ⅱ)的傳質(zhì)驅動力增大,吸附點位被Ni(Ⅱ)迅速占據(jù),導致吸附帶長度縮短。
表1 不同Ni(Ⅱ)溶液初始濃度時凹土的吸附量及去除率
由表1可知,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60 mg·L-1和80 mg·L-1時,凹土吸附床對Ni(Ⅱ)的平衡吸附容量分別為3.8724 mg·g-1、4.2631 mg·g-1和4.3779 mg·g-1,Ni(Ⅱ)去除率分別為46.09%、39.47%和36.47%。這表明隨著Ni(Ⅱ)溶液初始濃度的增大,凹土吸附床的平衡吸附容量升高、Ni(Ⅱ)去除率下降。
在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流速為3 mL·min-1時,不同吸附床高度時的穿透曲線見圖2、凹土吸附床的吸附量以及Ni(Ⅱ)去除率見表2。
圖2 不同吸附床高度時的穿透曲線
由圖2可知,當凹土吸附床高度為5 mm、10 mm和15 mm時,其穿透曲線上穿透時間(t0.5)分別為64.37 min、91.36 min和120.72 min。這表明凹土吸附床吸附Ni(Ⅱ)的穿透時間隨著吸附床高度的增加而延長,這是因為,吸附床高度的增加使凹土吸附Ni(Ⅱ)的吸附點位增多、停留時間延長,有利于Ni(Ⅱ)的去除。
表2 不同吸附床高度時凹土的吸附量及去除率
由表2可知,凹土吸附床高度為5 mm、10 mm和15 mm時,凹土吸附床對Ni(Ⅱ)的平衡吸附容量分別為4.8109 mg·g-1、3.0317 mg·g-1和2.4231 mg·g-1,Ni(Ⅱ)去除率分別為38.17%、40.06%和48.45%。這表明隨著吸附床高度的增加,凹土吸附床的平衡吸附容量下降、Ni(Ⅱ)去除率上升。
在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吸附床高度為10 mm時,不同流速時的穿透曲線見圖3、凹土吸附床的吸附量以及Ni(Ⅱ)去除率見表3。
圖3 不同流速時的穿透曲線
由圖3可知,當Ni(Ⅱ)溶液流速為3 mL·min-1、5 mL·min-1和7 mL·min-1時,其穿透曲線上穿透時間(t0.5)分別為103.19 min、56.62 min和22.47 min。這表明凹土吸附床吸附Ni(Ⅱ)的穿透時間隨著Ni(Ⅱ)溶液流速的加快而縮短,這主要是由于隨著Ni(Ⅱ)溶液流速的加快,傳質(zhì)速度加快,單位凹土吸附床高度吸附Ni(Ⅱ)的量隨即增加,從而導致在高流速時吸附迅速達到飽和,即穿透時間縮短。
表3 不同流速時凹土的吸附量及去除率
由表3可知,當Ni(Ⅱ)溶液流速為3 mL·min-1、5 mL·min-1和7 mL·min-1時,凹土吸附床對Ni(Ⅱ)的平衡吸附容量分別為3.4381 mg·g-1、2.9127 mg·g-1和2.3472 mg·g-1,Ni(Ⅱ)去除率分別為44.07%、32.36%和22.35%。這表明隨著Ni(Ⅱ)溶液流速的加快,凹土吸附床的平衡吸附量和Ni(Ⅱ)去除率均出現(xiàn)下降。
在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流速為3 mL·min-1、吸附床高度為10 mm時,不同Ni(Ⅱ)溶液初始pH值時的穿透曲線見圖4、凹土吸附床的吸附量以及Ni(Ⅱ)去除率見表4。
圖4 不同初始pH值時的穿透曲線
由圖4可知,不同初始pH值時的穿透曲線上的穿透時間長短依次為pH7>pH9>pH5>pH3,在初始pH值為7時,穿透時間最長達112.83 min。這表明凹土吸附床吸附Ni(Ⅱ)的穿透時間在溶液為中性或偏堿性時較長。
表4 不同初始pH值時凹土的吸附量及去除率
由表4可知,凹土吸附床對Ni(Ⅱ)的平衡吸附容量和Ni(Ⅱ)去除率均在pH值為7時最大,分別為4.1981 mg·g-1和45.14%;在pH值為3時最小,僅為0.2112 mg·g-1和17.61%。這表明凹土吸附床對Ni(Ⅱ)的吸附效果在pH值為中性條件下最好,偏堿性條件下次之,而在酸性條件下最差。
2.5.1 BDST模型的模擬
根據(jù)式(6)繪制50%穿透時的BDST曲線見圖5。
圖5 凹土吸附床吸附Ni(Ⅱ)的BDST模型
由圖5可知,其擬合曲線的相關系數(shù)為0.999,說明BDST模型能夠較好地描述吸附床高度與穿透時間的關系。根據(jù)擬合方程t0.5=5.036H+38.457分別計算出在不同吸附床高度時的理論穿透時間[(t0.5)theo],見表5。
表5 BDST模型參數(shù)和穿透時間誤差
由表5可知,穿透時間誤差(ε)均小于5%,也表明BDST模型的有效性。然而50%穿透時,BDST模型并沒有通過原點(圖5)。這種偏差主要是由于凹土吸附Ni(Ⅱ)的過程中存在著不止一種吸附速率控制過程[19]。
2.5.2 BDST模型的預測
凹土吸附床高度為10 mm,在保持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并調(diào)節(jié)Ni(Ⅱ)溶液流速為3 mL·L-1、5 mL·min-1和7 mL·min-1以及保持流速為3 mL·min-1并調(diào)節(jié)Ni(Ⅱ)溶液初始濃度為30 mg·L-1、60 mg·L-1和80 mg·L-1兩種情況下,根據(jù)式(8)~(11),預測僅改變Ni(Ⅱ)溶液流速或僅改變Ni(Ⅱ)溶液初始濃度后的穿透時間,預測結果見表6和表7。
表6 BDST模型對新流速時穿透時間的預測
表7 BDST模型對新濃度時穿透時間的預測
由表6可知,根據(jù)圖3查得Ni(Ⅱ)溶液流速為3 mL·L-1、5 mL·min-1和7 mL·min-1時的穿透時間與BDST模型預測的穿透時間誤差分別為38.30%、1.86%和54.37%,表明BDST模型不能預測僅改變Ni(Ⅱ)溶液流速時的穿透時間。
由表7可知,由BDST模型預測的穿透時間與實驗值(圖1)比較接近,誤差<5%,表明可用BDST模型預測僅改變Ni(Ⅱ)溶液初始濃度時的穿透時間。
(1)吸附柱中凹土吸附床高度及Ni(Ⅱ)溶液初始濃度、流速、初始pH值對穿透時間有較大影響。在中性或偏堿性條件下,穿透時間較長;隨著吸附床高度的增加,穿透時間延長;而隨Ni(Ⅱ)溶液初始濃度的增大、流速的加快,穿透時間急劇縮短。
(2)BDST模型能夠充分地描述凹土吸附床高度與穿透時間的關系,可用于預測僅改變Ni(Ⅱ)溶液初始濃度時的穿透時間,誤差<5%;而對僅改變流速時的穿透時間不能很好地預測。
[1] 陸東慶,王曉鴻,高興華,等.鎳接觸性皮炎的斑貼試驗及其組織病理學特征[J].中國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5,18(1):11-13.
[2] 皮嵩云,王艷,張玉蓮.低濃度鎳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探討[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6,13(4):969-970.
[3] 田煦,鄭自立,易發(fā)成.中國坡縷石礦石特征及物化性能研究[J].礦產(chǎn)綜合利用,1996,(6):1-4.
[4] 曹明禮,曹明賀.非金屬納米礦物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1-35.
[5] 賴仕全,胡志孟,李同生.凹凸土的純化技術研究[J].化工科技,2003,11(5):11-14.
[6] Galan E.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palygorskite-sepiolite clays[J].Clay Minerals,1996,31(4):443-453.
[7] 趙麗穎,蔣引珊,王秀平.改性粘土礦物在橡膠中的應用[J].世界地質(zhì),2001,20(1):95-99.
[8] 周濟元,顧金龍,周茂,等.凹凸棒石粘土應用現(xiàn)狀及高附加值產(chǎn)品開發(fā)[J].非金屬礦,2002,25(2):5-7.
[9] 張士成,蔣軍華.凹凸棒石的選礦深加工與新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J].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1997,(5):27-34.
[10] 羅道成,陳安國.用改性累托石處理含鎳電鍍廢水的研究[J].材料保護,2004,37(6):39-40.
[11]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編委會.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環(huán)境出版社,2002:373-377.
[12] Pokhrel D,Viraraghavan T.Arsenic removal in an iron oxide-coated fungal biomass column:Analysis of breakthrough curve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6):2067-2071.
[13] Pan B C,Meng F W,Chen X Q,et al.Application of an effective method in predicting breakthrough curves of fixed-bed adsorption onto resin adsorbent[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124(1-3):74-80.
[14] Aksu Z,Gonen F.Biosorption of phenol by immobilized activated sludge in a continuous packed bed:Prediction of breakthrough curve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5):599-613.
[15] Malkoc Emine,Nuhoglu Yasar.Removal of Ni(Ⅱ)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waste of tea factory:Adsorption on a fixed-bed colum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6,135(1-3):328-336.
[16] Wong K K,Lee C K,Low K S,et al .Removal of Cu and Pb from electroplating wastewater using tartaric acid modified rice husk[J].Process Biochemistry,2003,39(4):437-445.
[17] 李方文,吳小愛,許中堅,等.涂鐵多孔陶瓷對水中亞甲基藍的動態(tài)吸附[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9,3(3):385-390.
[18] Hutchins R A.New method simplifies.Designing of activated carbon systems[J].Chem Eng,1973,80(19):133-138.
[19] Sharma D C,F(xiàn)orster C F.Column studies into the adsorption of chromium(Ⅵ) using sphagnum moss peat[J].Biores Technol,1995,52(3):2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