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泰峰
2004年有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事件:11月2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設立了中國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
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國家項目之一。設立“孔子學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廣漢語教學,向其他國家的漢語學習者提供優(yōu)秀的學習資料。當然,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程,而是中國的一項戰(zhàn)略工程。
這項工作的推進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為推廣漢語文化,中國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稱為“漢辦”,孔子學院就是由“漢辦”承辦的。2004年,據漢辦透露,中國計劃將在未來幾年內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學院”。
幾年之后看起來,漢辦所說的設立100所“孔子學院”的目標實在是太“低調”了。截至2009年11月,短短5年時間,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共計554所,分布在88個國家(地區(qū))。有人統計,在過去數年間,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所新的孔子學院誕生。
這是典型的“中國速度”。德國著名漢學家阿克曼評論說,在世界文化史上很少有一個文化機構像孔子學院這樣在這么短時間取得這么大成績,速度之快令人驚嘆??梢哉f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一道全球文化景象。
2008年12月10日,在位于王府井的北京飯店,筆者作為記者列席了第三屆孔子學院大會,議題是“孔子學院與全球化教育”。
筆者驚嘆于眼前的場景:這一天,北京飯店超大的會議室如同聯合國會場,中間坐著來自各大洲的千余名代表,四周是按各大洲劃分的展覽區(qū)——展覽的內容是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當一群亞洲人、美洲人、歐洲人、非洲人和大洋洲人坐在一起大談孔子的時候,筆者想曾經感嘆“道不行,乘桴浮于?!钡目鬃?,如果穿越時空到了今天,他老人家自己也一定會大吃一驚!
筆者與與會的多位代表進行了交談,希望了解孔子學院在國外的運作情況。席格倫是一位地道的澳大利亞人,身材高大,一開口,滿嘴標準的漢語,甚至連“洗腦”這樣的詞匯也能運用自如,在表示謙虛的時候他會客氣地說“不敢當”。
他原來是西澳大利亞大學亞洲學副教授,如今身兼該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他說,學院成立三年多,已經培養(yǎng)了七八百名學生。就像在中國的英語培訓那樣,孔子學院的中文培訓也分為初、中、高級,各有相應的課時。“有幾個學生從三年前一直堅持到現在,已經學得相當好,可以很熟練地說‘干杯’了?!毕駛愓f。
這些學生基本上是成年人,他們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來學習漢語。這也是所有孔子學院最普遍的模式。一些孔子學院也將教育對象延伸到中小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姚載瑜是一位華裔,20多年前去新西蘭留學,后來就留下來當漢語教師。她說新西蘭幾乎所有的綜合性院校都開設了中文課,大學里許多人學中文,但是在中小學卻基礎薄弱,呈倒三角結構。
她針對性地將中文課帶到中小學去,“搞體驗課,哪個學校愿意,可以免費,但是我們人力有限,所以要求學校必須派一位老師,我們來培訓這位老師。這樣這個班才能生根?!笨鬃訉W院推動了漢語熱。每提到這兒,姚載瑜都會表現出很強的成就感,她說,2005年學院剛開辦的時候,新西蘭全國學習漢語的是一兩千人,而現在則有一萬多人了?!拔业脑O想是到2012年達到5萬人,對此,我們很有信心!”
而在全球范圍內,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08年底,各國孔子學院開設各類漢語課程6000多班次,注冊學員13萬多人。而全球學習漢語的總人數已達4000多萬人。
孔子學院在運作上采取中外雙方的合作模式——由一所中國高校和一所外國高校共同向漢辦申請,雙方各出一名院長,由漢辦派出中文教師,提供教材,資金則由漢辦和國外高?!昂腺Y”。
按原則,中外雙方的出資是一比一,但也要看對方的情況,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宏告訴筆者,在發(fā)達國家,外方的資金投入往往要比中方高出許多。具體對于他們而言,漢辦每年提供給他們的經費是10萬美元,而英國教育部一開始就向中國研究中心和孔子學院提供了500萬英鎊的支持。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David Y.S.Lou也告訴筆者,他們學校出的經費遠比漢辦多,“幾乎多一倍”。
孔子學院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孔子學院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文化出口產品,是中國實施和平外交戰(zhàn)略、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大措施?!边@是美國《紐約時報》對孔子學院的評價。
這無疑也是中方最希望達成的戰(zhàn)略目標。David Y.S.Lou是一名華裔,生于浙江,年輕時去了美國,后來成為一名工程師和教授。這種身份使他成為孔子學院院長的最佳人選。“美國人也好,歐洲人也好,對中國政府、中國人并不是很清楚,他們平常也看不到中文報紙,而西方媒體有時候比較偏,所以很需要增進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彼f,“但是以往中國官方的宣傳很難讓他們接受,而通過孔子學院其效果要好很多?!?/p>
劉宏通過孔子學院組織了600名英國大學生來中國參觀,讓他們走進工廠、社區(qū),走進中國人的家庭,“回去后我們做了問卷調查,85%以上的學生表示對中國的印象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并表示要從事與中國相關的行業(yè)或者學習與中國相關的科目?!?/p>
“我們最大的收獲是促進了國際話語體系的轉換?!眹覞h辦主任許琳告訴筆者,“傳統的宣傳方式,總說我對、我正確,少有互動。沒有互動就不會產生共鳴,就不會有交流,人家就不跟你合作,最后還可能反對你??鬃訉W院提供了一張很好的平臺,讓中外雙方坐下來,甚至一個地區(qū)、全世界都坐下來。講好了我們是坐下說的,不打架,大家心平氣和的。這樣經過一次兩次三次的溝通,最終就像奧運五環(huán)那樣,有區(qū)別,有重疊,最終實現和諧?!?/p>
在孔子學院,確實有很生動的互動。席格倫組織過“中國文化日”活動,展示太極拳、中國茶道、書法等,“各種各樣的,一個文化大拼盤”。參觀者表現出很強的興趣,尤其茶道課大受歡迎,有40多人參加。洗茶、沖茶、泡茶、品茶,大家看得饒有興致。在品嘗安溪鐵觀音、蘇州茉莉花、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名茶的時候,老師還道出了中國茶道深層的人文含義:“茶有道,心無界。一飲其茗,二飲甘露,三飲含英咀華?!?/p>
至于中國以政府的力量推動對外漢語戰(zhàn)略的質疑,許琳說話直率:“不同的聲音肯定有,比如擔憂外國說我們搞文化輸出,造成威脅論。實際上,現在應該是正本清源的時候——我就要說,我就要輸出。我們的文化幾千年沒有斷,是因為我們的包容性,我們是一種‘和’的文化,是一種好的文化,干嘛不說呢?”
中國一方面借助孔子學院往外推廣中國的漢語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和就業(yè)。
這個數字放在北京市的各個高校中并不突出——北京招收留學生數量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語言大學4439名,北京大學3354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78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