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鷹 ,楊 濤 ,賈艷梅 ,王艷玲
(1.陜西省治沙研究所,陜西榆林 719000;2.榆陽區(qū)林業(yè)種子站,陜西榆林 719000)
濱藜是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典型植物,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溫帶、亞熱帶、干旱半干旱地區(qū)[1-,2]。四翅濱藜(Atrip lex Canescens)又稱灰毛濱藜,屬藜科濱藜屬,具有耐寒、耐旱、高產、營養(yǎng)含量豐富等特性,是干旱半干旱區(qū)、鹽堿地優(yōu)良飼草灌木,廣泛用于牧場改良、防風固沙、鹽堿地改造和水土保持之中[3-5]。
我國引進的四翅濱藜是從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等單位選育的優(yōu)良灌木改良品種[6-8]。自1989年引入我國后,許多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對育苗、造林的進行了試驗研究,經過多年的試驗,它在三北地區(qū)表現(xiàn)出極強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屠脙r值,己引起廣泛重視,有“奇跡樹”、“生物脫鹽器”的美稱[6,8-10]。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從青海西寧市郊、寧夏鹽池青山鄉(xiāng)兩地引進四翅濱藜進行育苗試驗研究,利用5 a時間從成活率、株高、地徑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及對比分析。本文著重從不同地理種源引種表現(xiàn)及生長情況進行分析,以便為榆林地區(qū)四翅濱藜的栽培和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參考。
試驗育苗地布設在陜西省治沙研究所榆林紅石峽苗木繁育基地。該地區(qū)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日照時數(shù)為2 756.7~2 914.2 h,光照充足,日溫差大,夏熱冬寒,年平均氣溫在8.1℃,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32.7℃;年平均降水量40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4~8倍,3~5月西北風達到5~7級。土壤為沙壤土,土地平整,透氣性好,灌溉條件方便。
選用青海西寧市郊、寧夏鹽池青山鄉(xiāng)兩個地區(qū)的四翅濱藜優(yōu)良品種。
2.2.1 苗圃地的選擇與整地 選擇有灌溉條件,土壤透氣性好的沙壤土,每667 m2施入有機肥2 000~2 300 kg,過磷酸鈣 50 kg,磷酸二銨8 kg,并用硫酸亞鐵8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做成3 m×10m長方形的苗床,深翻土地,使畦內土壤疏松平整。
2.2.2 種子處理方法 對青海西寧市郊、寧夏鹽池青山鄉(xiāng)兩地區(qū)所采集的種子,均采用以下3種方法進行處理。(1)沙藏處理,在播種前將種子與半潮濕沙子(沙子的濕度以手握不散為宜)按1∶3的比例攪拌均勻,然后用濕麻片包裹放置于通風向陽處,用塑料布覆蓋,促進種子萌發(fā)。(2)溫水浸種,用40℃左右的溫水浸種12 h,待20%~30%種子裂口吐白時進行播種。(3)對照處理,不經任何處理按照傳統(tǒng)方法進行播種。
2.2.3 播種方式 2004年10月中旬進行苗床整理,苗床規(guī)格為3 m×10 m。2005年4月上中旬進行播種,采用條播方式,用開溝器輕拉土壤播種,深度為2~3 cm,播后覆土1~2 cm,太淺種子容易因地表干結而造成芽干;過深種芽破土困難,影響出苗。而露地育苗,播種前期必須遮蔭或覆膜,以利提高地溫、保濕,防止日灼。種子大量出苗后,必須及時撤去覆蓋物。同時進行小水灌溉。種子出苗前保持地面濕潤。
2.2.4 撫育管理 播種后一般8 d左右開始出苗,20 d左右出苗結束。為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待苗高長到4 cm左右時進行間苗,每667 m2留苗1.2~1.5萬株。5月追化肥 1次,每667 m2施5 kg尿素。并及時除草松土,保證苗木的健壯生長。
為了解不同地理種源在榆林地區(qū)的適應性,對兩種不同種源地種子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進行物候期、成活率與保存率的觀測以及株高、地徑和冠幅等生物量調查與對比。
2005年4月3號種子播種后,對兩個品種的物候期進行了跟蹤觀測,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看出,四翅濱藜種子在傳統(tǒng)處理的情況下基本不影響種子出苗,僅僅是晚2 d出苗。用溫水與沙藏處理的種子反而萌芽期與展葉期提前2~3 d。
2006年6月進行苗木成活率(成活數(shù)/調查數(shù))調查、2006年10月進行苗木保存率(保存數(shù)/調查數(shù))的調查,詳見表2。
表1 不同處理方法對不同地理種源四翅濱藜物候期的影響
表2 不同地理種源四翅濱藜成活率、保存率觀測統(tǒng)計
從表2可以看到,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差異不大,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適應性。
通過2006~2010年5年對寧夏、青海兩種源地引進的四翅濱藜進行的跟蹤調查,分析兩個種源地品種的生長量。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選取一定數(shù)量的苗木進行生長情況跟蹤調查(株高、地徑和冠幅),然后定期對其形態(tài)特征、物候期等進行系統(tǒng)觀測記載(見圖1-3)。
圖1 不同種源地四翅濱藜株高生長量比較
圖2 不同種源地四翅濱藜地徑生長量比較
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種源的四翅濱藜,株高生長量的在兩年內差異不是太大,但是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高生長出現(xiàn)略微的變化。寧夏的四翅濱藜高生長趨勢優(yōu)于青海。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寧夏種源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更接近榆林的自然條件。所以,寧夏引進的四翅濱藜高生長優(yōu)于青海引進的四翅濱藜。
從圖2得知,不同地理種源的地徑生長量區(qū)別不明顯,但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地徑生長也出現(xiàn)略微的變化,寧夏種源地徑生長優(yōu)于青海。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原因在于寧夏種源地的氣候、土壤、水質等條件比青海種源地的自然條件更接近榆林。所以,寧夏物種地徑的生長優(yōu)勢逐漸凸顯出來。
圖3 不同種源地四翅濱藜冠幅生長量比較
從圖3可看出,不同地理種源的冠幅生長量有一定的區(qū)別,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冠幅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寧夏引進的四翅濱藜冠幅生長優(yōu)于青海。其原因主要在于寧夏種源地的降水、土壤、年均氣溫等自然條件比青海種源地更趨近于榆林。所以,寧夏引進種的冠幅生長更優(yōu)于青海種。
(1)四翅濱藜不同種源間物候期與生長量有一定的差異性。從2006~2010年觀測資料來看,不同種源物候期略有差異。
(2)青海四翅濱藜2年平均株高為89 cm,2年生冠幅平均為75 cm,寧夏四翅濱藜平均株高為94 cm,平均冠幅為76 cm,由圖1~3看出,相同的立地條件下,不同種源其株高、地徑、冠幅生長均有差異,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寧夏引進的四翅濱藜無論株高、地徑還是冠幅都明顯優(yōu)于青海引進的四翅濱藜。榆林與寧夏的海拔高度、經緯度、年平均氣溫等條件基本相近,更有利于引進苗木種的生長。
(3)四翅濱藜不同種源間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高生長、冠幅和地徑生長,通過幾年的育苗栽培試驗,四翅濱藜完全能夠適應榆林地區(qū)的自然條件,抗寒性強,生長良好,而且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寧夏四翅濱藜生物量明顯優(yōu)于青海,具有良好的推廣前景。
[1] 王宇超.三種木本濱藜植物抗逆生理特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2] 王芳玲,石 磊.濱藜屬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0(2):8-12,15.
[3] 彭少兵,王得祥.用正交設計優(yōu)化四翅濱藜的育苗方法[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2):85-87.
[4] 李躍進,崔素英,郝朝暉,等.常綠飼料灌木樹種-四翅濱藜[J].中國林副特產,2002(4):30-31.
[5] 鄭淑霞,王占林.四翅濱藜的表現(xiàn)性狀及其在青海省的發(fā)展?jié)摿J].陜西林業(yè)科技,1999(3):10-13.
[6] 徐秀梅,張新華,王漢杰.四翅濱藜抗旱生理特性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5):54-58.
[7] 張新華,郭勝安,徐秀梅.四翅濱藜在寧夏地區(qū)的適應性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03(4):4-5.
[8] 孔東升.四翅濱藜在國內的引種表現(xiàn)及應用研究綜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24(4):125-129.
[9] 徐秀梅,董鋒.三種生長調節(jié)劑在四翅濱藜扦播育苗上的試驗[J].寧夏農學院學報,2002,23(4):79-81.
[10] 甑偉玲,占玉芳,丁麗萍,等.四翅濱藜播種育苗試驗[J].防護林科技,200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