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
有人登山游古剎,見大殿前的功德箱里塞了厚厚的錢,從一元到百元,各種面額的都齊全了。與寺中僧人交談,得知因為捐款的人多,這功德箱每日一啟,數(shù)額總在五六千元。
游過名剎,下得山來,見山根處有一家頗具規(guī)模的超市。超市門前立了一個愛心捐助箱,箱里的錢與山上的功德箱比真是薄得可憐了。那人心生好奇,湊上前細細研究了一番,見箱里以零鈔為主,十元已算罕見的大鈔了,分、角的硬幣倒是主力,甚至還有超市的購物小票混雜其中。那人又與超市工作人員攀談起來,進而得知,愛心捐助箱每月清點一次,每次只有千元左右。那人無語,回來后,卻向朋友狠發(fā)了幾通感慨。
如今,國人信教之風(fēng)日盛。古剎名寺香煙繚繞,已成仙境。眾神甚至可以給自己安居之地的眾生帶來GDP指數(shù)。隨旅游團游寺廟,導(dǎo)游一定會給你大講各大殿供的各路神仙都有怎樣的神通,然后叮囑你按需去“請”香。當(dāng)然,這種焚香方式是很大眾的,平淡無奇。而小眾的方式,平頭百姓只能是仰而羨嘆。數(shù)年前就有報道,說一些名寺元旦開門的第一炷香花費頗巨,不是等閑之輩可得的榮耀。另外一些重要日子的開門第一炷香,也都象征著焚香者的身份。這香不知是否也算功德,不過即使功德也與天下無關(guān),蔭庇的只是捐功德者及其家人。
有人說,當(dāng)下國人很缺乏宗教精神,只是將宗教功利化了。人們不是敬神,而是賄賂神:但求諸神保佑自己平安,哪怕做了虧心事,作了惡,也不懺悔,不改過,只求自己能在邪惡之路上平安無事。這真是與宗教精神背離得太遠了。宗教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形式,更非異化的功利。
山上的功德箱和山下的愛心捐助箱,一個敬神,一個助人。敬神該是精神的凈化,助人則是對生命的尊重。當(dāng)人們把超市找的硬幣當(dāng)做累贅丟進捐助箱,當(dāng)人們將幾元零鈔輕慢地塞進捐助箱,他們表現(xiàn)出的是對生命的輕蔑,而由輕蔑生命反觀出,精神的凈化至多是一種形式。人們以自己的褻瀆,讓一種品德變成了施舍甚至卑陋,也讓他在功德箱前的虔敬變成了一種虛偽。
人往山上走,應(yīng)該是為了追求心靈的凈化;人往山下走,應(yīng)該是以凈化后的心靈去向他人傳遞自己的愛。俗語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似乎低處是污濁之地,非有追求的人所往之處。然而老子說,水“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幾于道,是因為它極具悲憫之心,利萬物而不爭,既不分高低貴賤,也不在意與己是否有利。
(三番摘自《雜文月刊》2011年第4期,夏大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