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它時宏時細,忽遠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遙空。
——王世襄《北京鴿哨》
對老北京來說,有兩縷聲音最讓人魂牽夢縈:鴿哨與空竹。
安靜的年代,無論串胡同,還是佇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會飄入它們。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嚶嚶,如夢如幻、清越綿長……不同的是,一個在高處疾掠,一個于低空回蕩。
尤其鴿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沒有它,沒了這動靜,京城的空氣便仿佛睡著了,丟了魂兒……
如今的北京,鴿哨難覓了。
大家很少再集體仰望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著弧線的翅膀,那群雨點般的精靈,不見了。
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沒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癡。
奧運前夕,北京廣播電臺灌了一張CD:《聽,北京的聲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聲,描畫古都音容,這是個很童話的創(chuàng)意。據說最費周折的是錄鴿哨。起初難覓養(yǎng)鴿人,他們仿佛蒸發(fā)了,不知被高樓大廈攆到了何處。總算找到了一戶,但環(huán)境太嘈雜,車水馬龍,根本沒法錄。末了,遇上了在宋慶齡故居做義工的鄭永禎。鄭師傅酷愛鴿子,退休后主動來這里馴鴿,其弟則擅長配哨,可謂珠聯璧合。誰知又遇上個大麻煩:附近住著位高官,嫌鬧騰,不讓鴿子帶哨上天,要擇時機……
鄭師傅還做了件有意義的事,一件大事:幫王世襄養(yǎng)鴿子。
世襄先生是個最好介紹又最難定義的人。往復雜了說,乃文物家、史學家、民俗家、美食家、收藏家、鑒賞家;朝簡單了說,就是個一輩子愛玩、懂玩、玩透了的老小孩。而所有玩習中,畜鴿聽哨為至愛。他甚至編著了《北京鴿哨》《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書,將鴿哨的源流、制式、造法、音效一一詳解。
先生戲稱自己乃“吃剩飯,踩狗屎”之輩。何出此言呢?先生說:“過去養(yǎng)鴿子的人,對鴿子就像待孩子。自個兒吃飯不好好吃,扒兩口剩飯就去喂鴿放鴿。他們還有個習慣,一出門不往地上看,卻往天上瞅,常常踩狗屎。”
鴿哨聲聲的年代,老北京人都有翹首的習慣,想必那會兒,駝背的也少吧。據說,梅蘭芳擔心眼皮耷拉,曾專門養(yǎng)鴿子,或仰頸,或遠眺,到晚年眼睛尚未變小。
王世襄回憶說:“過去幾乎每條胡同上空都有兩三盤鴿子在飛。悅耳的哨聲,忽遠忽近,瑯瑯不斷。”養(yǎng)鴿行話多,圈內不叫養(yǎng)鴿,叫盤鴿。24只算一撥兒,要盤最少兩撥兒,飛起來才好看。盤鴿至少早晚兩次,若不勤飛,鴿身囤肉贅膘,就廢了。
哨的制式和使用更講究,按世襄的說法,有葫蘆類、聯筒類、星排類、星眼類……細分又有三聯、五聯、十三星、十一眼、雙鬼連環(huán)、眾星捧月……編排不同,綁式不同,音色音律各異。據傳從商代起即有人畜鴿了,而對制哨名家的記載,約始于兩百年前。
應該說,正是鴿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
我最早對鴿哨的印象來自電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為背景的片子中,它幾乎是故事開場的第一聲,又總和鐘鼓樓、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導演看來,鴿哨亦是生活空間的必需元素吧。后來我才知,其實影視里的鴿哨,全部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真實的鴿哨很難采集,因為錄音師在地面,噪聲加上建筑的反射音,錄了也沒法用,只能進音棚合成。
世襄老人曾言一笑話,說他看央視某節(jié)目片頭:“升國旗,多么莊嚴,接著是壯麗山河、長城。隨后從老遠飛過來鴿子,等近了一看,啊,怎么是那種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鴿??!”
老人鐘愛的是中華觀賞鴿。
原來,擔負鴿陣和佩哨任務的并非普通鴿子,而是觀賞鴿。信鴿耐力好,適于馬拉松式長途飛行,卻不懂飛行技巧。而廣場鴿、慶典鴿和媒體畫面中的鴿子,多是無飛翔天賦的肉鴿,在養(yǎng)鴿人眼里,屬“盤”不起來的阿斗,只能濫竽充數、魚目混珠。中國民間曾孕育過400多種觀賞鴿,像黑點子、紫點子、老虎帽、灰玉翅、黑玉翅、紫玉翅、鐵翅鳥、銅翅鳥、斑點灰、勾眼灰……體態(tài)和鴿名一樣俊美。經過“除舊”“文革”和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還剩多少,無人知曉了。
據說,世襄晚年最大的遺憾,即沒地兒畜鴿。所以,他將此事托付給鄭師傅和名人故居的一個旮旯,并寄望北京奧運會上騰空而起的是中華觀賞鴿。
“它不像信鴿,一放全跑了,而是圍著巢舍成群盤旋。養(yǎng)好了可一盤白、一盤灰、一盤紫。鴿哨傳出鈞天妙樂、和平之音,定能為‘人文奧運添上最亮麗、最生動的一筆?!蹦暌丫叛氖老逵H書《關于奧運會放飛觀賞鴿的獻議》,正式呈交奧組委。誰都明白,老人想借奧運東風,托一把搖搖欲墜的鴿文化。
奧運開幕那夜,我守在電視機前,祈禱老人能如愿。終于,該放鴿了,“鳥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纖纖玉手和聲光煙幕……
張藝謀不愧為導演天才,但整晚,我為一位老人黯然神傷——一位被放了鴿子的養(yǎng)鴿人。
在京這些年,我只在東城和高碑店幾片拆剩的平房區(qū)邂逅過鴿陣。不多,大概一兩盤的樣子,飛得吃力,有些恍惚,很難配得上“翱翔”一詞。這也怪不得它們,到處高樓大廈,猶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其實,我不希望它們飛得更高、更遠。北京的樓如雨后春筍,起得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穩(wěn)定的地標是件難事,鴿子會迷路的。
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
世襄的鴿友們,那些“游手好閑”者,既買不起城里的房子,更撐不開水泥的天空。
如今,誰是天空的主人?塵埃、噪音、尾氣、高樓、機翼?
沒了平宅院落、遼闊天庭,沒了清潔的空氣、幽靜的環(huán)境……也就毀棄了鴿子的宿舍和道路,剝奪了鴿哨的釋放空間和路人的仰望空間。
城市的飛鳥時代,真的落幕了?
除了那件事,還有什么能讓人突然駐足,對著天空久久著迷?還有什么能讓我們從生活中停下,養(yǎng)成仰望的習慣?
沒了那件事,我們會不會變成一群只顧低頭覓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東西的動物?
京城又要閱兵了,激動人心的機翼將呼嘯著掠過天安門。你說,什么時候,京城的天上能隨處可見鴿哨編隊呢?
多物美價廉的事??!無油耗,無污染,無驚擾。
(文忠摘自書海出版社《古典之殤——紀念原配的世界》一書,張 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