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
做學生做了這么多年,你是否想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從小學到大學,你有沒有上過讓你終生難忘的一堂課?如果沒有那么一堂課讓你動心的話,你這么多年的學生生涯算是白過了。在中國教育史上,有三堂“絕”課,或許我們能從中體味到大學課堂的樂趣和人生應有的目標。
第一堂課是西南聯大的劉文典教授開設的《文選》課。劉老先生講課不拘常規(guī),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有一天,他講了半小時課,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七點半繼續(xù)上課。原來那天是農歷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你想想,草地上,學生們圍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間,當頭一輪皓月,大講《月賦》,儼如《世說新語》里的魏晉人物,這有多美妙!這是一絕!
第二堂絕妙的課是四川大學教授蒙文通的考試課。不是先生出題考學生。而是學生出題問先生,你提個問題,他就能知道你的學識程度怎么樣,當場斷定你本學期的成績是多少分。更有趣的是,這個蒙先生是在川大旁邊望江樓公園竹叢中的茶鋪里考試。你問得好,他猛吸一口葉子煙,請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對你提的問題詳加評論;問得不好,當場請你走人。學生是又緊張又感興趣,思忖著自己能不能留下陪蒙先生喝茶。
這兩堂課,絕就絕在它的不拘一格、隨心所欲,表現的是大學教師的真性情,是一種自由不羈的做學問的方式,蘊含著一種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形態(tài)。因此,它給予學生的就不只是知識,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這種生命化教育的背后,是一種生命承擔意識,教會他們享受上課、享受學習、享受考試。
把這樣的意識提升到理論高度的,是我親自聆聽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課。當時我剛留校當助教,系里要我請那些退休的老教授給中文系上一堂課,其中就有林庚先生。那天上課,他緩緩地朗聲說道:“什么是詩?詩的本質就是發(fā)現。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fā)現世界的新的美。”頓時,全場肅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足足講了兩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學生們也聽得如癡如醉,全然忘記了時間。但剛走下講臺,先生就站不住了,回到家就病倒了。他是拼著生命的全力上完這最后一課的,這真是“天鵝的絕唱”。
我非常幸福,在我年輕的時候能夠聽到天鵝的絕唱?;仡^仔細體會林庚先生的這句話,關鍵詞是“好奇”和“發(fā)現”:首先要保持嬰兒那樣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tài)去觀察,你將會不斷有新的發(fā)現、新的創(chuàng)造。大學者大在哪兒?就大在他們始終有赤子般的純真和無邪,面對世界和社會永遠有好奇心與新鮮感,所以他們心里有可以無限擴展的空間,這就是沈從文說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20世紀初,費孝通先生這樣評價他的老師潘光旦:“我們這一代很看重別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們深一層,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這話頗值得琢磨,“看重別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評價、地位,那其實都是虛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對不對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斷創(chuàng)造與更新,從而獲得真價值、真意義。
當代很多大學生的問題,也恰恰在這里:許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實看重的都是一時之名利,對自己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反而是不關心、不負責任的,因而也就無法享受到“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生命的真正歡樂?!白约簩Σ黄鹱约骸保@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青青芳草摘自《風流一代》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