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唐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
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正頑強地抗戰(zhàn)不歇。
如今的東北已淪亡了四年,我們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飯碗,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
敵人的鐵蹄 已越過了長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親善睦鄰”和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
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憤怒,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怒吼驚起這不幸的一群,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我們都知道革命歌曲《五月的鮮花》,也知道它的詞作者是光未然。對光未然,大多數(shù)人是熟悉的。光未然,本名張光年(1913—2002),《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作有長詩《屈原》、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歌詞《五月的鮮花》、《三門峽大合唱》等。在延安,后在華北解放區(qū),先后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新中國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后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書記。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但對《五月的鮮花》的作曲者有許多人不知道,它的曲作者是閻述詩,是北京市一位教師,1963年在北京因病逝世。
閻述詩,1905年3月28日出生在沈陽小河沿,名紹璩,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他大光未然8歲,父親閻宅仁是數(shù)學老師,是愛好音樂的基督教徒。閻述詩自幼喜愛音樂,幼年就讀于沈陽文會書院,1925年考入燕京大學本科,并選修了美籍音樂教授范天祥(漢名)開設的音樂理論。他借助風琴寫成了《陽》、《悲》、《水濱》等合唱曲。但他在1926.年念完大一課程后,便因故中止學業(yè)返回沈陽潛心從事中學教學,在同澤女中、第一女子中學、奉天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文會中學教書。在奉天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校教書時,曾與名人車向忱同校,車向忱為倫理教員,他為數(shù)學教員。該校后改為沈陽市第五中學。
他在沈陽相約30多名音樂愛好者,組成了東北第一個業(yè)余音樂團體“諧和音樂團”,他甚至張羅了沈陽的國際音樂聯(lián)歡大會,通暢了沈陽與國際音樂文化的通道,他還為這每年一屆的大會撰寫音樂。他創(chuàng)辦了沈陽第一個歌曲刊物《白雪》周刊。從1927年起,閻述詩創(chuàng)作、執(zhí)導、譜曲、主演了《高山流水》、《夢里桃源》、《瘋人淚》、《孤島鐘聲》、《憶江邊》、《風雨之夜》等六部歌劇。
“九一八”后,他積極參加為支援東北義勇軍的“一分錢捐錢”活動, 在沈陽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巧妙地向國聯(lián)“國際調查團”提供了日軍侵華的罪證。1934年秋,閻述詩先生寫下了平生最后一部歌劇《風雨之夜》,并在沈陽公演,他自扮主角登臺,面對掙扎者大聲疾呼“狂風暴雨自東來! ”告戒人們“風雨之夜”的禍首就是日本侵略者。
為了擺脫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1934年閻述詩潛離沈陽亡命北平。1935年到內遷于北平的東北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專修科任音樂教師。1935年12月,東北大學文學院學生金肇野南下武漢歸來,帶回了著名詩人光未然新作的獨幕劇《阿銀姑娘》,其中有序歌《五月的鮮花》。金肇野告訴閻述詩,《阿銀姑娘》已被光未然領導的武漢拓荒劇團列入《國防三步曲》公演計劃,只等序歌譜曲了。
于是閻述詩憑著自己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親身感受,很快構思好了“嘆息——悲壯——怒吼——反抗”的音樂主題,選用主歌——間奏——主歌變化再現(xiàn)的三段曲式,譜完了全曲。1936年5月《阿銀姑娘》在武漢公演,史詩般的革命歌曲《五月的鮮花》,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心聲,而被廣泛傳唱。1936年閻述詩又為東北大學第三支校歌譜曲。
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8年,閻述詩在北平育英中學教授英文版的范氏大代數(shù)課,后自籌在北京東單遂安伯胡同開辦了一家北平海鷗照像館,力避為敵偽政權的奴化教育效勞,抗戰(zhàn)勝利后才在匯文中學任教,解放后為數(shù)學教研組的組長,北京市的首批特級教師。1954年調吳晗任校長的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任數(shù)學教師。1963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
解放后《五月的鮮花》的詞作者、著名詩人張光年(光未然),曾多次向人打聽《五月的鮮花》的詞作者閻述詩是誰?他的下落?當時他和閻述詩雖然都住在北京東四附近,近在咫尺,他卻不知,無緣見上一面。直到閻述詩逝世,光未然才接到匯文中學的信,知道閻述詩原就在北京。但始終未能見上一面,實在遺憾。
張光年在寫到《五月的鮮花》的時候說:“如果歌詞多少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悲憤情緒和反抗要求,多少表達了對抗日軍民的崇敬,對于帝國主義者和投降主義者的切齒痛恨,那么,當時從東北流亡關內的作曲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滿腔悲憤寫成曲調,就把這一切表達得非常鮮明動人。曲調是那樣地樸素、親切,沉痛而堅定。它是從長期受壓抑的內心深處道出了滿腔悲憤,把歌詞內容表達得鮮明生動,因此,能夠打動人們的心靈?!爆F(xiàn)在,張光年只好寫了文章來紀念這位默默無聞的愛國音樂家,來紀念自己多少年來始終沒有謀面的“尊敬的閻先生”。他的題詞中有:“向未曾謀面而心靈互通的閻述詩同志致敬!”的話。
閻述詩葬在八寶山的后山上,他的后人在墓前立一石碑,石碑上題一副對聯(lián):
三十年辛苦育人才堪為師表,
五月的鮮花鼓斗志永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