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偉,秦開宇,王茜
(電子科技大學空天科學技術研究院,成都611731)
多核體系結構為性能提高和節(jié)能計算等領域開辟了新的方向。核與核之間的連接方式、通信協(xié)調方式等都是研究重點。本課題的研究基于手持式頻譜分析儀系統(tǒng)平臺,該系統(tǒng)采用的是ARM、DSP、FPGA的三核架構。各核心分別完成不同的任務,然后核心間進行參數發(fā)送、數據交換,實現(xiàn)系統(tǒng)功能。設計重點是解決核心間的通信問題。
手持式頻譜儀中頻信號處理板主要包括4個部分:模數 轉 換 器(AD9244)、FPGA(XS3C5000)、DSP(TMS320C6412)、ARM(AT91RM9200)。ARM 在手持式頻譜儀中的位置和作用如圖1所示。
ARM的硬件設計參考Atmel公司提供的評估板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單元電路的設計:電源電路、時鐘電路、復位電路、啟動模式選擇電路、JTAG接口電路、Debug串口電路、外部擴展SDRAM電路、外部擴展NOR Flash(AM29LV320DB)電路、與DSP通信的HPI接口電路、與FPGA通信的SPI接口電路、連接溫度傳感器的I2C接口電路、以太網接口電路。
ARM與DSP的HPI總線采用16位數據通信,而且HPI總線是數據和地址復用的。ARM使用部分地址信號線與DSP的HPI總線控制信號相連,通過地址的變換來控制HPI總線。ARM與DSP的硬件連接如圖2所示。其中ARM通過地址線A3、A2與DSP的HCNTL1、HCNTL0引腳的連接來選擇對 HPIC、HPIA、HPID各寄存器進行操作。通過A1與DSP的引腳HHWIL的連接來進行讀寫時半字的選擇。通過A4與HR/ˉW的引腳連接來選擇讀寫。ARM通過PB9向DSP的GP11引腳發(fā)送握手信號,DSP通過GP12引腳中斷ARM開始數據傳輸。
圖1 ARM在手持式頻譜儀中的位置和作用
SPI接口是一種串行通信接口,它由4根信號線組成,其中SPCK、MOSI、MISO為復用,ARM 通過片選信號NPCS來選擇與不同的從器件通信。本課題中ARM通過SPⅠ總線分別與中頻板FPGA、源掃板FPGA通信。ARM與FPGA的硬件連接如圖3所示。ARM為主機模式,其 SPI接口 的 SPCK、MISO、MOSI分別與從機FPGA 的 SCLK 、MOSI、MISO 連接。ARM共有4根片選線。這里采用NPCS1選擇中頻板FPGA,NPCS2選擇源掃板FPGA。
圖2 ARM與DSP的硬件連接
圖3 ARM與FPG A的硬件連接
ARM在Linux系統(tǒng)啟動后,會先進行一系列的初始化,包括對HPI、SPI等通信接口的初始化以及重啟DSP,實現(xiàn)時序上的同步。ARM在初始化完成后,會向DSP發(fā)送握手信號,即通過PB9向DSP的GP11口寫入數據,表示ARM完成初始化,可以接收DSP的發(fā)送數據。而DSP完成數據處理以后,會等待 ARM的握手信號,即不斷訪問GP11口是否收到數據。當DSP收到握手信號之后,會向GP12口寫1以中斷ARM主機的其他工作,以便ARM來讀取DSP已處理好的數據。ARM收到中斷信號以后,通過設置HCNTL0、HCNTL1對HPIC操作來清除中斷,然后寫HPIA以告訴DSP從什么位置開始進行自增讀。然后DSP將數據從DMA傳送到HPID中,ARM通過讀HPID來獲得數據。由于ARM與DSP的HPI接口是16位數據傳輸,所以要軟件實現(xiàn)將兩次讀取的16位數據合并成32位,然后傳給上層應用程序。ARM讀取完數據后,向DSP的指定地址寫入0xffffffff,通知 DSP讀取成功,準備下次數據傳輸。
ARM在接收到上層應用程序下發(fā)的命令后,通過對命令的解析、計算,得到各種參數,然后通過HPI下發(fā)給DSP。其流程是:首先通過HCNTL0、HCNTL1寫HPIC寄存器,配置讀寫模式。然后寫HPIA寄存器,設置寫入DSP的物理地址。通過連續(xù)寫HPID寄存器來發(fā)送控制參數,最后寫入0x5555aaaa,表示發(fā)送完畢。
ARM集成了SPI接口,通過SPI與FPGA進行數據通信。SPI總線的“單主機多從機”模式正適合本課題中ARM同時與中頻板FPGA與源掃版FPGA的通信。ARM啟動Linux系統(tǒng)后,先對SPI接口進行初始化,包括對PIO控制器編程,將SPI引腳分配給外設,配置 PMC(電源管理控制器)以使能SPI時鐘以及將 ARM配置為主機模式。當上層軟件下發(fā)命令后,ARM先將接收到的命令字進行解析,解析命令得到各種參數;經過計算后,通過SPI接口的片選NPCS來選擇中頻板FPGA或源掃板FPGA來下發(fā)參數。
由于中頻板FPGA和源掃板FPGA的功能各異,接收的參數也不盡相同,所以制定了不同的數據幀格式及發(fā)送規(guī)則。ARM向中頻板FPGA每幀數據傳送16位,傳輸頻率為0.36 M Hz。發(fā)送順序為:路由碼1、數據幀1、路由碼2、數據幀2、結束碼。ARM 向源掃板FPGA每幀數據傳送16位,傳輸頻率為0.36 MHz。發(fā)送參數前都要先發(fā)送一個存儲這個參數的虛擬地址,然后發(fā)送參數,順序為:虛擬地址1、參數1、虛擬地址2、參數2、結束碼。
一套完整設備的軟件系統(tǒng)開發(fā)可分為:應用程序、庫、操作系統(tǒng)(內核)、驅動程序。Linux軟件系統(tǒng)的層次關系如圖4所示。驅動程序的作用在于連接軟、硬件,即內核通過驅動程序來完成對硬件設備的操作。在Linux系統(tǒng)中,應用程序運行于“用戶空間”,并不能直接操作硬件,這可以避免應用程序的錯誤使得整個系統(tǒng)崩潰。而驅動程序運行于“內核空間”,它是系統(tǒng)信任的一部分。所以應用程序要對硬件操作,就要首先使用庫提供的系統(tǒng)調用來進入內核。內核匹配后,調用相應的驅動程序函數,從而完成對硬件的操作。
圖4 Linux軟件系統(tǒng)的層次關系
Linux操作系統(tǒng)將所有的設備(而不僅是存儲器里的文件)都看成文件,以操作文件的方式訪問設備。應用程序不能直接操作硬件,而是使用統(tǒng)一的接口函數調用硬件驅動程序。在設計的驅動程序中,首先要根據驅動程序的功能完成file_operations結構中的函數實現(xiàn),不需要的函數接口可以直接在file_operations結構中初始化為NULL。而file_operations結構變量會在驅動程序初始化時注冊到系統(tǒng)內部。當操作系統(tǒng)對設備操作時,就會調用驅動程序注冊的file_operations結構中相應的函數指針。
對于Linux驅動的注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編譯到內核中,在系統(tǒng)啟動時即對設備進行注冊;另一種是以模塊的方式注冊設備,需要在系統(tǒng)啟動后用命令對設備進行注冊。后一種方式在系統(tǒng)開發(fā)期使用比較方便,不用在每次修改驅動程序后和內核一起進行編譯,只需要將模塊編譯成后綴為.ko的模塊文件,就可下載到開發(fā)板中直接使用。在本課題中,使用的是模塊注冊的方式,在項目開發(fā)期間可大大縮短開發(fā)時間。
對于編寫一個Linux設備的驅動程序,大致的流程如下:
①查看原理圖、數據手冊,了解設備的操作方法。
②實現(xiàn)驅動程序的初始化,比如向內核注冊這個驅動程序,這樣應用程序傳入文件名時,內核才能找到相應的驅動程序。
③設計所要實現(xiàn)的操作,比如 open、close、read、write等函數。
④實現(xiàn)中斷服務(不是必須的)。
⑤編譯該驅動程序到內核中,或者用insmod命令加載。
⑥測試驅動程序。
4.1.1 物理地址到虛擬地址的映射
寫Linux設備驅動的第一步,是完善頭文件中的宏定義,除了各種參數的定義外,主要是實現(xiàn)硬件寄存器的物理地址到虛擬地址的映射。對于硬件寄存器的操作,其實就是對其物理地址進行讀寫操作。而Linux系統(tǒng)提供了一種內存管理機制,在這種機制下,程序可以使用比真實物理地址大得多的地址空間,稱為虛擬地址。Linux系統(tǒng)中程序的操作都是使用虛擬地址,所以要完成物理地址到虛擬地址的映射。本課題采用ioremap函數的方法,如下:
對于ioremap函數,就是將物理地址0xFFFFFF78開始的4字節(jié)的地址映射到虛擬地址空間中,返回值即4字節(jié)虛擬地址的首地址,賦給宏定義的變量名AT91C_SMC_CSR2。對宏定義的操作即對物理地址的操作。
4.1.2 HPⅠ驅動的初始化
首先是對HPI硬件的初始化以及中斷初始化。對于HPI,主要是重置DSP,已完成時序的同步。設置SMC(靜態(tài)存儲控制器),因為ARM 跟DSP的 HPI通信是使用PIO線復用。最后向DSP發(fā)送握手信號,表示初始化完成。對于中斷的初始化,使用:
目前,木蘭溪在建設階段,上游段以及城區(qū)部分堤段都在加快建設的速度,但是各個施工項目之間缺乏一定的溝通與交流,在建設以及管理等方面,各自管理各自的項目,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性。木蘭溪全線總長105km,在對其進行建設管理的過程中,尚未達成一直的共識,對建設速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此函數向內核注冊中斷,包括中斷號和中斷處理函數handler。
對于HPI設備的注冊,為HPI設備分配系統(tǒng)未使用的254作為主設備號,0為次設備號。通過 register_chrdev_region函數向內核注冊。函數cdev_init是初始化設備,其實就是建立設備與file_operations結構的對應關系。最后將設備加入內核。代碼如下:
上述的代碼都是在驅動模塊的hpi_init函數中實現(xiàn)。在HPI驅動被加載到內核時就完成了一系列初始化。
4.1.3 file_operations結構中函數的實現(xiàn)
設計驅動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實現(xiàn)file_operations結構中的函數。代碼如下:
其中,“.owner=THIS_MODULE”表示結構屬于本模塊,然后是open、read等各函數的對應關系。由于初始化在hpi_init函數中實現(xiàn),所以open函數并沒有特別的操作,主要是在終端輸出信息。函數release主要是申請中斷資源的釋放,使用free_irq函數。下面主要講解read函數,write函數與之類似,不再詳述。
其中,參數 file是打開文件的標識符;參數 buf和count就是要向buf指向的地址存放count字節(jié)的數據;參數offp是文件讀取的位置,默認為文件頭,不用設置。
其中wait_event_interruptible函數會阻塞進程,使其進入等待隊列。直到DSP的數據準備好后,發(fā)來中斷。HPI設備注冊的中斷處理函數handler會將變量ev_start置1,同時喚醒hpi_wait等待隊列。read函數繼續(xù)執(zhí)行之后的代碼,即開始從DSP的HPID寄存器讀取數據到參數buf指向的地址。讀取完成后向DSP指定地址寫入0xffffffff,表示讀取完成。函數down與up是操作二進制信號量,使讀取數據的過程為“原子”操作,避免執(zhí)行過程中被打斷,從而影響讀取結果。read函數的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read函數流程
4.1.4資源的釋放
與hpi_init函數相對應的是hpi_exit函數,實現(xiàn)的是資源的釋放。代碼如下:
以上代碼包括中斷資源釋放、映射關系釋放、內存釋放、設備釋放。與hpi_init函數比較可看出,釋放的順序與申請注冊的順序正好相反。
4.1.5模塊的編譯、加載
在驅動文件的最后加上如下代碼,設置模塊加載與釋放對應的函數:
完成了驅動程序的編寫,將源程序文件在Linux開發(fā)環(huán)境下編譯成.ko的模塊文件,使用insmod和rmmod指令來加載和卸載模塊。
在SPI的驅動設計中,大體的框架跟HPI是相同的。包括頭文件宏定義的完善、SPI設備的初始化、file_operations結構中函數的實現(xiàn)、資源釋放,最后編譯、加載。需要說明的是AT91RM9200自帶了SPI接口,所以初始化時要根據芯片手冊對SPI接口的I/O線、時鐘、工作模式等進行配置,才能保證硬件的正常工作。在SPI驅動的write函數中,使用了如下代碼:copy_from_user(Ytos,buf,count);
在Linux的驅動設計中,經常涉及到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的通信問題,即數據的交換。copy_from_user與copy_to_user函數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一功能。上述代碼實現(xiàn)的功能就是將用戶空間buf的count字節(jié)的內容復制到內核中定義的數組Ytos中,從而完成用戶空間和內核的數據交換。驅動的其余實現(xiàn)類似HPI,不再詳述。
對于程序語法的調試,在編譯的過程中解決。根據Linux平臺下的交叉編譯器arm-linux-gcc的提示信息,修改出現(xiàn)的語法類錯誤。在保證了驅動文件的成功編譯后,對于程序功能的調試,采用打印函數printk跟蹤調試。在程序適當的位置加入printk打印信息,如根據設備注冊函數的返回值來打印成功或者失敗的信息,可以很直觀的了解程序的運行情況,是很有效的調試方法。在調試過程中,利用示波器來檢測某些通信端口的電平信息,可以了解到是否有數據通信。通過幾種手段的結合,最后完成驅動程序的調試。
本課題采用ARM、DSP、FPGA的三核構建的系統(tǒng)平臺,將它們各自的優(yōu)點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完成各自的數據處理后,分別通過 HPI、SPI接口進行數據交換,在ARM的整體控制下,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穩(wěn)定運作。而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tǒng),還能提供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該平臺在智能儀表、信號測試分析等領域都能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編者注:本文為期刊縮略版,全文見本刊網站www.mesnet.com.cn。
[1]韋東山.嵌入式Linux應用開發(fā)完全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2]Kroah-Hartman.Linux Device Drivers[M].3rd ed.Sebastopol:O′Reilly Media Inc,2005.
[3]孫俊琳,衣云芹.基于ARM 的嵌入式LINUX系統(tǒng)字符設備驅動程序的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6).
[4]吳靜進,楊若波,虞禮貞,等.ARM 與DSP接口的通信設計[J].電子科技,2006(10).
[5]欒建海,李眾立,黃曉芳.Linux2.6內核分析[J].兵工自動化,2005(2).
[6]朱響斌.開放式實時Linux的研究與設計[D].上海:復旦大學,2005.
[7]劉云新,張堯學.一個基于Linux的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tǒng)[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1(7).
[8]吳姣梅,李紅梅,吳保榮,等.改善嵌入式Linux實時性能的方法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