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平
當下中國,信仰已成一個重要活題,同時也釀成了不少信仰事件。在剛去又來的2010年與2011年之間,就陡然橫掛著一組山東曲阜“教堂門”事件,讓人困惑不已。
本來,講求信仰是一時代與社會的要求,僅僅是因為中國人的信仰及其關系過于寬泛而枝蔓,上天入地,人間權力,陰陽百神,均可與信仰交集。于是,信仰講求越多,中國人越是困惑,甚至鬧出別扭,走向對立。
仔細琢磨,中國人也特別有意思。沒有錢的時候,人們想有錢;有了錢之后,人們又苦于貧富不均;沒有信仰的時候,人們期待被關懷;有了信仰之后,人們又彷徨于中國人應該信什么的區(qū)隔,痛苦于國家、民族、族群、中外信仰關系之間的選擇。在艱難抉擇的情況下,只能求得一己之欲,樂于“被信仰”,擱置了真正的關懷。
所以,在有孔府、孔林、孔廟所謂“三孔”,之稱的中華文化“圣地”,一座官方認可的基督教教堂,招致了儒學、儒教界數百十人次的聯(lián)名上書,反對教堂的建設。令人奇怪的是,儒教門反對教堂門,基督教界僅是輕輕吭了一聲,寬容與和諧,至今失語;而佛道教沉默是金。好像這儒耶之爭,與普通中國人無甚干系。然在其反對教堂門的共同聲明之中,卻一口一個中華民族、中國人云云,最終要為中國信仰定下規(guī)矩似的。
中國人似不該去信那外來的神靈;中國已成富強了,外方神靈何能何德,可進入中國人的袒廟神殿?這種信仰態(tài)度,不能不說是內涵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出于國族認同的話語霸權。我是中國人,只能信仰自己。可是,當下中國56個民族及民眾都會擁有這樣的認同方式嗎?認同中國的價值資源,一定是非儒教莫屬?
民族信仰,本非壞事。但不能只信仰民族,視民族為信仰對象,敬奉民族為神祗,進而在族群之間打造一堵信仰區(qū)隔之墻;非我族類,其“信”必異,使中國人依舊處于“被信仰”的境地。同時,還要誠惶誠恐,以“信仰站隊”,區(qū)分你我,以信仰來建構“夷夏大防”,強調“華夷之辨”。這還是信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