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坤
中蘇關系的發(fā)展和演變,是整個20世紀最為重要的雙邊國際關系之一。中蘇關系的演進不僅包含了蘇聯(lián)同新中國之間曲折發(fā)展的關系,也包括早期蘇聯(lián)政府同國民政府之間的交往。然而,囿于檔案資料開放與利用的不足、以及傳統(tǒng)研究中重理論而輕史實的理念,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和解讀始終未有上佳之作。
本書作者沈志華教授,作為在該課題上造詣最深、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專家之一,集合了國內研究冷戰(zhàn)史的一流學者,博采眾長,他們通過查閱多方檔案資料,包括外交部、國防部、鐵道部、各地方檔案館所藏資料,俄羅斯新解密檔案文獻資料,臺灣“國史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資料中心、美國國家檔案館、國家安全檔案館、國會圖書館等檔案資料,乃至東歐各國的相關資料,以極為廣泛而扎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并輔以對眾多當事人的訪談,扎扎實實地完成了《中蘇關系史綱》的寫作?!妒肪V》的寫作放棄了慣有的平鋪直敘、面面俱到的寫作方法,而是以中蘇關系發(fā)展進程中一個個重要問題為切入點,在大量史料強有力的支撐下,將每一個問題都進行深入而詳細的剖析,最終呈獻給讀者一部真實的中蘇關系史。
《史綱》最大的功績在于通過細致的研究和論證,顛覆了中外學者在中蘇關系一系列問題上既有的定論,在解讀歷史的過程中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如在中蘇同盟條約簽訂的問題上,原有的認識是:根據(jù)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兩個電報解讀,中蘇同盟條約是中國起草的,蘇聯(lián)沒有做什么改動就同意了。然而根據(jù)俄國解密的相關檔案來看,事情的全貌并非如此,奈約是經(jīng)過中蘇之間數(shù)次“拉鋸戰(zhàn)”式的角力,斯大林在兩次要協(xié)、特別是放棄中長鐵路、大連港和旅順港的利益之后才簽訂的,而這也進一步影響了中蘇關系的后續(xù)發(fā)展。可以說,在敘寫中蘇關系74年的發(fā)展史中,正如前駐蘇大使李鳳林所言:“‘以史解史終歸是回顧和縷析中蘇關系發(fā)展史的一個比較客觀的方法。”而《史綱》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然而沈志華教授并沒有局限于現(xiàn)有的研究成就,針對在進一步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以及新解密和出版的一批文獻檔案提供的新的研究資料,在《史綱》出版后不久,作者即開始著手對《史綱》進行修改工作。文章的修訂,首先是增加和參考了各國最新披露的史料,包括國內出版的《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中國與蘇聯(lián)關系文獻匯編》、《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俄國出版的《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1954~1964)》的第三卷,以及美國學術界關于中蘇關系問題的最新研究著作等。
其次,對于舊版申一些不足的地方進行了修訂,在《史綱(增訂版)》中加強了對蘇聯(lián)與國民政府關系這一主線的論述,同時對于中蘇關系的國際背景以及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為推動中國革命、在國共關系演進中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進行了描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對于諸如“聯(lián)合艦隊問題的提出和爭論的過程以及蘇聯(lián)的意圖”等具體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正。同時,針對舊版第四篇中注重史實過程的描述進行了重新撰寫,增加了作者的分析和研究。
總之,無論是舊版的《中蘇關系史綱》,還是即將出版的《中蘇關系史綱(增訂版)》,都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同時也極具習讀性。著作以豐富的“檔案”為支撐,本著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的嚴謹態(tài)度,以史解史。因此,無,論是已經(jīng)閱讀過2007年版《史綱》的讀者,還是對這段歷史感興趣但尚未讀過這部著作的人,《中蘇關系史綱(增訂版)都應該是諸啦的案頭必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