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華
福利的愿望聽起來很好,但政府免費提供東西,就必然要多收稅。而對于免費的東西,人們會盡可能地多要,哪怕并不那么需要。于是,政府需要增加更多的稅收,而人們就要減少更多的享用,然后來爭取這些貌似免費,其實仍然是由他們的稅款支付的東西,造成驚人的浪費。
例如,舉辦2010年亞運會期間,廣州推出公交地鐵免費30個工作日的惠民項目。這一決定看起來是為市民提供了福利,但結果是:地鐵免費的第一天,有多條地鐵線路被擠爆,發(fā)生公共安全事故的隱患大增。市政府被迫緊急取消免費令。取消免費令后的第一天,地鐵就恢復了往日的秩序。
地鐵免費,引起那些本不必坐地鐵的人來占用資源,必須坐地鐵的上班族的時間和安全就受到了威脅。如果不免費,人們會考慮采用更合適的交通方式解決出行問題,是免費把他們驅趕到了地鐵上。于是,人們得到這樣的結果:一方面,為地鐵免費納稅;另一方面,要忍受地鐵的擁擠和不安全,這種“免費”地鐵,其實比購票的地鐵要貴得多。
歷史上有無數(shù)免費福利造成浪費的例子。
歐美免費醫(yī)療的結果是,把小病小災的人們驅趕進醫(yī)院爭搶醫(yī)療資源,從而耽誤了大病患者的治療,每一次政府免費提供福利,都是以付出更多的成本為代價的。
但是人們仍然難以抵制免費福利的誘惑。即使他們看到了免費福利的巨大成本,他們還是會說:至少,免費福利可以幫助弱勢群體,有利于社會公平。但是在幫助弱勢群體上,政府的“免費”幫助,仍然是成本最高的辦法。
政府“免費”幫助弱勢群體,會吸引無數(shù)的并非弱勢的人偽裝成弱勢,來獲得福利資源,這跟免費地鐵把人們驅趕到地鐵上一樣。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則被瓜分了福利所得。政府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公平的愿望,只好加大福利開支??傊懊赓M”幫助弱勢群體的結果會是:人們付出更多的成本,但弱勢群體卻得不到合適的幫助。
如果由人們自己選擇如何幫助弱勢群體,他們就會量力而行他們會珍惜自己的慈善資金。由每個人自己決定資源的用途,人們就會精打細算,杜絕浪費,使資源配置到最佳的地方。但由政府來替人們干,就只好忍受高昂的成本。
(木易摘自《錢經》2010第12期圖/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