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林沖在上梁山之前,有兩個兄弟。一個是自幼相交,長大后一直是同事,陸謙陸虞侯是也;一個是偶然緣分,一朝相見,互相佩服,當下便結為兄弟,魯達魯智深是也。
“人惟求舊”,老朋友要勝過新相識。林沖對陸謙就比對魯智深好,他也更信任陸謙。
林沖和魯智深的相識和結交是在東京大相國寺的菜園。兩人一見便惺惺相惜,結為兄弟。
可就在這時,林沖上香而去的娘子被高衙內攔住調戲,林沖得信,撇下智深,慌忙趕去,恰待下拳打時,認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內,先自軟了,放走了他。
這時卻見智深提著鐵禪杖,引著那二三十個潑皮,大踏步搶入廟來,叫道“我來幫你廝打!”剛剛相交,便兩肋插刀,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江湖文化中的朋友之道。
卻是林沖趕緊勸阻:“原來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內,不認得荊婦,一時間無禮。林沖本待要痛打那廝一頓,太尉面上須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沖不合吃著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p>
魯智深大聲說:“你卻怕他本管太尉,灑家怕他甚鳥!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了去!”———這樣直接批評林沖,直揭痛處和軟肋,直指林沖心中的小九九,又正是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極為忌諱的“交淺言深”。魯智深之所以勝過千千萬萬個瑣碎委瑣的鳥讀書人,正在此。
《水滸》接著寫道:
林沖見智深醉了,便道:“師兄說得是;林沖一時被眾勸了。權且饒他?!?/p>
魯智深卻轉過來對林沖娘子說話:“阿嫂,休怪,莫要笑話?!?/p>
這像是醉人的話嗎?不是智深醉了,而是林沖覺得智深的話是醉人的話。一直謹小慎微的林沖,哪敢說出這樣的話?這樣的話他聽著都怕。“酒壯慫人膽”,大概是林沖把魯智深看成慫人了。
又對林沖說:“阿哥,明日再得相會?!?/p>
又道:“但有事時,便來喚灑家與你去!”
但是,林沖對魯智深“明日再得相會”的建議,一聲不吭。林沖后來有那么大的麻煩事,他也沒有來喚魯智深。為什么?因為他覺得魯智深與他不是一種做事的風格。他怕魯智深會毀了他在官場的前程。
《水滸》下文寫到:從此往下,“林沖連日悶悶不已,懶上街去。”
就是不見魯智深啊。
實際上,那幾天,他很悶,很想上街,找人喝喝酒,散散心,只是,不愿找魯智深而已。那怎么辦呢?沒關系,他的另一個朋友來了。這個朋友,就是陸虞侯。
陸虞侯在高衙內那里接受了一樁重大的任務:第一,把林沖騙出家門;第二,告訴林娘子是把林沖叫到他家里;第三,出門后,再找借口,不去家里,把林沖引到樊樓。
也就是說,陸虞侯要完成兩個任務:第一,把林沖調虎離山;第二,把林娘子送入虎口。
顯然這是一份高難度的任務。因為,第一,陸虞侯要經受道德上的考驗,不要忘了,他是林沖自幼相交的朋友。第二,陸虞侯還要經受智力上的考驗,這樣一份曲曲折折的任務,包含著三個互相矛盾的目標,要完成它,沒有相應的智力,不行。
陸虞侯不愧是受大宋政府教育多年,政治上很成熟,道德上很經得起考驗,他幾乎沒有一秒鐘的猶豫,就接受了這樁光榮的任務,并且,他完成得非常好。
客觀地說,陸虞侯之所以能順利地完成這個任務,有一大半的功勞應該歸功于林沖:林沖太信任他了。
陸虞侯來叫他,他馬上就和陸虞侯一起上街喝酒去了,而且,還吐露胸襟,吐露郁悶,直至錦兒來報信:他的老婆被騙關在陸虞侯家,高衙內正在糾纏調戲。
林沖與陸虞侯的友誼,至此宣告結束。
當然,陸虞侯還會在林沖面前出現(xiàn),不過不再是作為朋友,而是作為追殺者和被殺者:在神秘的天意幫助下,追殺者陸虞侯被林沖所殺,完美地驗證了《尚書》中的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有用心險惡者,在天道面前收斂一點吧。
而魯智深在林沖性命交關的時候也再次出現(xiàn):當林沖在野豬林里,被董超、薛霸綁在樹上,要加以殺害的時候,只聽得松樹背后雷鳴一聲,一條鐵禪杖飛將出來,把薛霸的水火棍一隔,飛出九霄云外,松樹后面跳出一個胖大和尚來,林沖睜眼一看,正是他的另一個兄弟魯智深!
魯智深把綁林沖的繩子割斷,挾起林沖,開口便是:“兄弟!”
我讀《水滸》,至此二字,熱淚長流!
(小宇摘自《中國周刊》2011年第1期圖/大衛(wèi)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