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
哈佛大學醫(yī)學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教授從心理學角度對肥胖的傳播給出了獨特的解讀——朋友的心理效應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如果你有一位肥胖癥患者的朋友,那么,你未來發(fā)胖的幾率將大大增加。
朋友心理效應促使肥胖傳播
克里斯塔斯基教授在32年間里對12067人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研究。他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體重是否增加,是受到他人體重狀況影響的。這種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在一段期間內(nèi),如果你的朋友變胖了,那么你有57%的可能性會變胖,若是同性朋友變胖了,你變胖的可能性還將升高;若是異性朋友變胖了,你變胖的可能性將小于57%。而與之相對應的,當你的配偶變胖后,你只有37%的可能性會變胖;你的鄰居是否變胖,并不會對你產(chǎn)生影響。上述研究表明,兩個人之間物理空間距離的大小,并不會對體重的變化產(chǎn)生影響,心理空間距離的大小才是影響一個人體重變化的關鍵。
另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是:不僅你的朋友變胖會對你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朋友的朋友變胖后,你自身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變胖(三級朋友關系),仍然會對你的體重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雖然你可能并不認識這位變胖的仁兄,但你的體重會隨著他體重的上升而上升。只要人際之間能通過朋友關系產(chǎn)生聯(lián)接,不論人們是否認識,是否生活在共同的環(huán)境中,肥胖都能進行傳播。肥胖隨朋友網(wǎng)絡傳播,只有在四級朋友關系網(wǎng)中,才會趨近于零。
上述一系列研究促使克里斯塔斯基教授認為,肥胖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個人際問題。肥胖會在人際網(wǎng)絡中,特別是在朋友圈子中進行傳播,這種由于朋友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影響可以被稱之為朋友的心理效應。不同親密程度的朋友,對彼此的影響也有差異,密友的體重增加,對你體重的變化影響遠遠大于一般朋友的影響。
朋友是如何讓人變胖的
當前有兩種理論可以對肥胖在朋友間的傳播進行解釋。一種是誘導理論,另一種是同質性理論。
誘導理論認為:朋友體重的增加會誘發(fā)你的體重增加。比如,你的朋友最近愛上了紅燒肉,他感到吃一頓紅燒肉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而他經(jīng)??鞓返叵硎芗t燒肉的美味。作為你的朋友,他覺得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于是,他也邀請你一起享受紅燒肉的美味?;蛟S你之前并不喜歡紅燒肉,但朋友的盛情邀請,很可能讓你加入了偶爾吃紅燒肉的行列,隨后偶爾吃紅燒肉成了一種習慣。某一天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我一周總要吃兩三次紅燒肉?為什么我的腰圍一圈圈地變粗?肥胖就這樣在朋友之間傳播開來。誘導理論認為,肥胖是一方的變化導致另一方隨之變化的過程,肥胖的發(fā)生也有一個先后順序。你和你的朋友,雖然都變胖了,但是你們并不是同時變胖的。
同質性理論認為:朋友雙方的體重是同時增加的。仍以紅燒肉為例,某一天你與朋友去一家飯店吃飯,偶然點了紅燒肉這道“今日特別推薦菜”,發(fā)現(xiàn)肉色鮮亮、肉質鮮美、肥而不膩,于是你們愛上了這家店的紅燒肉。此后,朋友二人不時相約到此一聚。一段時間后,周圍的人發(fā)現(xiàn)你們變胖了,而你們彼此并沒有這種感覺,直到實際稱量后才發(fā)現(xiàn),體重飆升已成事實。可見同質性理論認為,朋友是相互作用的,雙方同時變化,沒有時間的差異,這種同質性的變化是同方向、共進退的。同質性理論中,還涉及體像的概念。體像是一個人對自身身體的感覺和印象,體型肥胖程度的標準也是體像標準的一個分支。同質性理論認為,當你和朋友共同變胖時,你們的相對體像標準是同方向、同程度變化的,因而你們認為彼此并沒有體重上的變化??死锼顾够淌谡J為,朋友的心理效應,只有當雙方都認為彼此是朋友時才會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