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綱
多福巷16號是我的家,那兒原本是丁玲的家。
1951年,丁玲從東總布胡同22號中國作家協(xié)會遷入多福巷。同年夏,丁玲、陳明兩口子在頤和園云松巢休養(yǎng)。一個星期天的下午,羅瑞卿陪毛澤東去看她,丁玲迎上去拉住毛澤東的手在廊前坐下,大家邊吃西瓜邊聊天,輕松愉快。
1952年3月,《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丁玲享譽中外,多福巷投來大小作家欽慕的目光。她忙里偷閑,閑庭信步,一家人在葡萄架下擺盤圍棋,優(yōu)哉游哉。
庭前有兩樹海棠、一架葡萄,是剛搬來時公務員夏更起栽的。夏更起系作協(xié)所派,但丁玲不要作協(xié)開工資,她自己也放棄領工資。
海棠花由粉紅而粉色而白色,花期綿長,燦若織錦,風來搖曳,婀娜多姿。開花時節(jié),文友咸集,笑語歡聲,滿院子春的氣息……
誰承想,局勢突然惡化。熙熙攘攘的院子里頃刻冷冷清清,地上布滿了主人沉重的足跡。
我住進多福巷后,聽鄰居說多福巷多么多么有福,胡同口上住進個大名鼎鼎的女作家,賓客如云,門庭若市,連外國人都找上門來??傻胶髞?,再也沒有見門口有小轎車停放,再也沒有看見有人敲她家的大門。一大早的,就看見他們兩口子出門,形影不離,腦袋耷拉著,一臉的晦氣。
1958年,春天到了,東西運走了,整個院子空了。而庭前的海棠開了,繁花依舊,丁玲坐在葡萄架下陷入沉思。
剛剛越冬的葡萄藤,沒有一星半點的嫩枝綠葉,形容枯槁。
6月,54歲的丁玲舉家被放逐,戴罪邊陲。多福巷是她命運的拐點。揮手自茲去,再不回頭。
丁玲前腳被趕出,我們后腳搬進來:詩人鄒獲帆,管外事的楊子敏,翻譯家李文俊、張佩芬。人去樓空,屋里院內(nèi),仍依稀可見丁玲的身影。葡萄的枝葉依然枯萎,葡萄架下保存著痛苦的記憶,記憶折磨著氣盛一時的“文小姐”“武將軍”。1936年,她32歲,在保安的大窯洞里,眾星捧月,看稀罕兒,感喟有加,熱情過分,又是宴請又是贈詩?!氨0踩宋镆粫r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倍×嵩賾洰斈辏骸把影矖棃@里的黃昏,一鉤新月,夏夜的風送來棗花的余香,那樣的散步,那樣的笑語,那樣雍容大方,那樣溫和典雅的儀態(tài),給我留下了最美好的記憶。”20年后,“招待出牢人”的人又親手將出牢者下牢入獄。
多福巷毗鄰大豆腐巷,“多?!闭撸垢?,我心想,這應是“小豆腐巷”的更名無疑。但是錯了。去年3月,我特意走訪胡同的街坊,從西走到東,從多福巷走到大豆腐巷,都說沒聽說過多福巷改過名。有位老年婦女,記性好,口齒伶俐,說從她記事起,這條胡同就叫多福巷,打日本鬼子那陣子也叫這個名字。她說,當時多福巷靠北這一排住的全是日本人,并指認說:“你們住過的這座四合院,當年住的也是日本人。日本投降以后,他們騰出房子,離開北京,我家老祖宗才搬了進來。我家門牌是13號,丁玲那會兒是16號。丁玲在的時候,熱鬧著呢……然后你們就搬進來了吧?面生??!對了,華僑大廈蓋大樓,又把你們轟走了不是?”
迄今52年矣!路過多福巷,耳邊總響起《茶館》里王利發(fā)掌柜指天捶胸的呼喊聲:“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
嗚呼,拆的拆了,死的死了,歷史翻過沉重的一頁。殷鑒不遠,但愿悲劇不再,別了,多福巷16號!
(紫陌紅塵摘自《北京日報》2010年10月18日,宋德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