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洋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編輯的郵件,他們的雜志轉載了我的文章,想給我付稿費。在郵件的最后,這位編輯寫道:“初春時候,乍暖還寒,請注意保暖!”看罷,我小小地吃了一驚。我與這位編輯素昧平生,就連對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竟然囑咐我這個!盡管我知道類似的客套在中國不算什么,而且這位編輯肯定會給所有他的作者都送上同樣的祝福,可我還是感到了一絲淡淡的溫暖。
這樣的噓寒問暖是中國式的。在西方很多國家,人與人之間保持著君子般的距離。雖然親朋好友見面時會相互擁抱或是親吻面頰,但是連做媽媽的也不會對已經成年的兒子直接說:“天這么冷,你怎么不多穿件衣服?”這里面當然有文化的因素,比如在德國,人們比較不喜歡別人像母親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如果你好心好意地提醒別人吃水果的時候不要同時喝水或是出了汗之后不要吹冷風,別人非但不會領情,甚至還會覺得你腦子進水了——我都這么大的人了,難道連這個都不知道嗎?還有的人會把這樣的關心看做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甚至耿耿于懷。
當然,不是說西方世界里人們就不互相關心,只是關心的方式有點不同。我的丈夫是德國人,我的公公婆婆居住的城市距離我們家有170公里,開車要近兩個小時。如果彼此造訪,在臨別的時候雖然都不會忘了提醒一句“回到家之后來個電話”,但是絕對不會囑咐“開車小心”。
在國外生活的時間長了,有的時候會被突如其來的中國式的溫暖弄得不知所措。記得很多年以前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一個過去的老同學結伴去波恩玩。那時候德國政府還沒有正式遷都柏林,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教育處都還在波恩。我和我同學那時都還是窮學生,又都是中國人,聽說教育處有招待所,價格便宜,于是就準備去借宿。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初冬,我們的火車到達波恩的時候已經華燈初上了。下車之后,我們才發(fā)現沒有招待所的地址,無奈之下只好往教育處打電話,心里很忐忑,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已經下班了。電話很快接通了,聽了我的陳述,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說:“那么你們先到教育處來吧,我們送你們去招待所?!蔽矣仓^皮又問:“怎么上您那兒去呀?”他于是在電話里耐心地講了兩種路線。我聽得稀里糊涂,正準備說謝謝然后自己看地圖的時候,對方在掛斷電話之前仿佛是不經意地問了一句:“那么,你們跟我們一起吃晚飯嗎?”在那個寒冷的黃昏,這樣的一句話差點兒令我沒出息地落下淚來。
離家這么多年,我早已習慣了和人保持客氣的距離——我不會給人敬酒夾菜,也不會囑咐別人多加一件衣裳,但是在我的心里,我仍然喜歡中國式的溫暖。
(鄧卉卉摘自《新民晚報》,李小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