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聲
藝術(shù)無處不在,每一種職業(yè)、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每一種形態(tài)都可擁有藝術(shù)的成分。文字、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shù)。讓我們重溫一下藝術(shù)業(yè)的一些祖師爺。
吳道子:畫匠祖師
“吳道子,畫匠所供之神也?!焙幽显S昌有吳道子廟,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四,畫匠要到廟里進香,祭畫圣老祖。據(jù)說,吳道子會在這一天回到人間接受香火,給畫匠指點迷津。
有一個畫工供奉吳道子的傳說,頗能反映畫工對吳道子的崇敬和求其佑助的心理。傳說有個當了畫瓷師傅的童子來到許昌吳道子廟,燒香跪拜后,便展開畫稿,誠心默念:“祖師在上,弟子在下,弟子久仰祖師大名,今日終償夙愿,實為平生幸事,弟子不揣冒昧,將拙作呈于祖師面前,敬請賜教。”蒙眬中,他看見吳道子從神座上飄然而下,指點他的畫稿。童子正要與祖師搭話,發(fā)現(xiàn)原來是場夢,但從此童子的技藝大增。
吳道子之所以被畫匠奉為祖師,是因他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畫家。在中國古代藝術(shù)史上,有三位藝術(shù)家被稱做“圣人”:一位是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一位是被稱為“詩圣”的杜甫,第三位就是被譽為“畫圣”的吳道子。吳道子活著的時候已名滿天下,去世不到一百年即被張彥遠尊為“畫圣”。就連蘇東坡也如此評價:“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p>
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的宮廷畫家,擅長佛道人物畫,尤長于壁畫。雖《舊唐書》《新唐書》皆無傳,唐代野史筆記卻多載其作畫的奇聞軼事:吳道子在景公寺畫“地獄變相”后,“都人咸觀,皆懼罪修繕,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在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畫殿內(nèi)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畫《裴旻將軍舞劍圖》,“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于僧舍畫驢一頭,僧房家具被踏破,僧知是道子之驢所為,求其涂卻畫處。
據(jù)說吳道子被奉為祖師,可是天子封的。傳說唐明皇從驪山回宮后,一直覺得不舒服,持續(xù)將近一月。一天晚上,他夢見有兩個鬼,一大一小。小的穿絳色衣犢鼻褲,光一只腳,懸掛一只鞋,拿著一把大紙扇,偷得楊貴妃的紫香囊及唐明皇的玉笛,繞殿奔跑;大鬼穿藍裳,光袒一臂,雙足著靴,捉住小鬼,刳他的眼睛,劈開小鬼吃了。明皇問大鬼:“你是何人?”大鬼奏道:“臣乃鐘馗,即應(yīng)武舉未及第之進士。我誓為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泵骰市褋砗螅X得病頓時好了。于是召吳道子告訴他這個夢,并說:“卿試為朕照夢里的樣子畫出來吧。”吳道子奉旨后,恍若親眼目睹鐘馗之狀,立即畫完呈上?;实郾牬笱劬戳税肷?,說道:“你畫得真像,難道是你和朕同時夢見的嗎?”吳道子為討得皇帝歡心,說道:“陛下日夜操勞,飲食不佳,病疾侵犯,自有鎮(zhèn)邪之物出來保衛(wèi)圣上?!泵骰蚀髳?,下令布告天下,將吳道子所畫的鐘馗像掛在各個衙門,以祛除鬼魅、肅清妖氛。此事傳到民間,老百姓家中每到年底都在門上張貼此畫,以驅(qū)鬼辟邪。而吳道子開始主管繪制長安、洛陽寺院的佛道壁畫,還被封為畫匠中的“活神仙”。傳說自此以后,畫匠們就尊吳道子為自己的祖師爺了。
呂洞賓:魔術(shù)祖師
中國魔術(shù)古稱幻術(shù),民間常稱變戲法,近代始稱魔術(shù)。舊時魔術(shù)藝人演出前,常這樣自我介紹:“各行都有祖師爺,我們變戲法的祖師爺是呂洞賓?!?/p>
呂洞賓,歷史上確有其人。唐京兆人,中舉后曾任縣令。黃巢起義后,他隱居終南山,傳已得道成仙,號純陽子,是八仙中的風流神仙。文獻載,呂洞賓得道后“時降人間,化度有緣學(xué)仙之士,出入隱顯不可測識,先后游戲人間”。呂洞賓的這種隱顯莫測、游戲人間、頗為神奇的神仙形象,是很適合魔術(shù)藝人的口味的,因而也很容易被魔術(shù)藝人附會為變戲法的祖師。
在魔術(shù)藝人的傳說中,呂洞賓能變很多戲法,傳下了戲法書,留下了變戲法這一行。傳說呂洞賓因調(diào)戲牡丹仙子,被罰再修煉五百年,沒想到期滿后他還惦念著牡丹仙子。在找尋牡丹仙子的路上,他遇到幾個和尚在追打一個小孩,便從路邊的豆地里摘下幾顆黃豆,撒豆成兵,趕走了和尚。在與小孩欲渡河而無舟橋時,呂洞賓向小孩要了幾枚銅錢,念起口訣:“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要想戲法來,還得一把土?!闭f完抓起一把土和銅錢一起扔進河里,頓時河上架起了一座錢橋。最后他們來到了牡丹仙子所在的萬全藥鋪,掌柜是呂洞賓的師傅漢鐘離喬裝的。呂洞賓對掌柜的說了個藥方謎:“頭一樣要你天心順,二一樣要你民自安;三一樣要你老來瘦,四一樣要你父心寬;五一樣要你家不散,六一樣要你順氣丸;七一樣要你硬似鐵,八一樣要你軟如綿;九一樣要你黃連苦,十一樣要你甜似蜜。十二樣藥配得齊,我保你快快活活做神仙?!闭乒竦拇鸩怀觯患侔缯乒衽畠旱哪档は勺诱f破了:“皇上有道天心順,做官清正民自安;人活百歲老來瘦,兒女行孝父心寬;妯娌和睦家不散,弟兄相讓順氣丸;酒醉發(fā)瘋硬似鐵,人犯王法軟如綿;小孩沒娘黃連苦,童養(yǎng)媳婦苦黃連;結(jié)發(fā)夫妻甜似蜜,半路夫妻蜜似甜?!北坏榔茟蚍ǖ膮味促e啞口無言,忙掏出天書找對策。這時漢鐘離現(xiàn)了原形,呂洞賓一驚,書掉在地上,慌忙逃走。小孩拾起一看,原來是一本變戲法的天書,上面寫著“仙人摘豆”、“撒豆成兵”、“巧變金錢”、“金錢搭橋”、“藥法斗戲法”等戲法名目。從此這個小孩便以變戲法為生,還將變戲法傳給了后人。
東方朔:相聲祖師
舊社會,說相聲的也有自己的祖師爺。馬三立曾撰文說:“說相聲的如同唱戲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樣,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顯的區(qū)別:唐明皇沒有胡須,他卻有五綹長髯。據(jù)說他就是東方朔。我見過這尊塑像,也給他作過揖,叩過頭?!庇纱丝梢?,滑稽大王東方朔就是相聲業(yè)的祖師爺。
東方朔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漢武帝即位,征四方賢士。他上書自薦,詔拜為郎。他性格詼諧,言辭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并用滑稽說笑的方式進諫,一直為民間所稱道。
傳說東方朔毛遂自薦成功后,卻苦于公車令俸祿微薄,因而很是不滿。為了讓漢武帝盡快召見自己,他故意嚇唬給皇帝養(yǎng)馬的幾個侏儒:“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又不能打仗,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對國家毫無益處,因此打算殺掉你們。你們還不趕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們大為惶恐,哭著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原委,即召來東方朔責問。東方朔風趣地說:“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侏儒身高3尺,我高9尺,所掙俸祿卻一樣多,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白米。”逗得漢武帝捧腹大笑,遂提拔了他。
傳說漢武帝讓他陪同到上林苑,看見一棵樹,問他:“樹叫什么名字?”他順口說:“樹叫善哉?!睗h武帝便在樹上做了記號。幾年以后,又見到這棵樹,漢武帝再問他:“樹叫什么名字?”他隨口說:“它叫瞿所?!睗h武帝把臉一沉:“同一棵樹,怎么過了幾年,名字就不一樣了?”東方朔反應(yīng)極快,當時也沉下了臉,說:“馬小時候叫駒,長大了叫馬;雞小時候叫雛,長大了叫雞;牛小時候叫犢,長大了叫牛;人小的時候叫兒子,老的時候叫爺爺。這棵樹也是一樣,過去叫善哉,現(xiàn)在叫瞿所。世上少長生死,萬物成敗,能是固定不變的嗎?”漢武帝聽后覺得有理,只得一笑了之。
還有一次,漢武帝傳旨,叫臣子們到宮中去領(lǐng)肉。可大家都到齊了,分肉的官兒卻沒有到。當時正是夏季,天氣炎熱,若再不分,肉非臭了不可。東方朔等不下去了,就割了一塊拿回家了。這下分肉的官可不高興了,認為東方朔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服從皇上,于是告了東方朔一個欺君之罪。第二天,皇帝斥問東方朔。東方朔也不解釋,趕緊跪在地上賠罪:“東方東方,實在魯莽,詔書未到,私自領(lǐng)賞。拔劍割肉,舉動豪爽,割得不多,還可原諒。拿給婆娘,情義難忘,皇上寬大,謝過皇上?!睗h武帝聽得大笑起來,不僅沒有怪罪他,還賞給他一百斤肉,讓他拿回家送給那“情義難忘”的婆娘。
東方朔詼諧幽默,擅長說笑話,而他所講的笑話與后來的相聲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相聲業(yè)把他奉為祖師爺不無道理。相聲進了曲藝園子演出,觀眾對自己喜歡的優(yōu)秀相聲藝人給予褒獎,會送帳子。因為東方朔字曼倩,所以帳子上邊經(jīng)常書寫“曼倩遺風”、“曼倩再世”等。由此可以看出,不但相聲藝人承認東方朔是祖師爺,觀眾也是這么認為的。
清源妙道真君:蹴鞠行的祖師
說起蹴鞠,人們就會想起令人無語的男足。為了讓廣大讀者不再揪心,我們專門從史料中找到了蹴鞠行的祖師爺。
在南宋時期,踢球的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云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類似于今天的足球俱樂部。傳說高俅除了在朝廷當官以外,還在圓社擔任過社長。齊云社規(guī)定:“鞠客初入鞠場,子弟必祭之”,“凡諸郡先生到來,不與眾圓友見禮,先到圣前拈香拜畢”,要“備三牲盤案,祭獻祖師—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說,清源妙道真君是蹴鞠行當?shù)淖鎺煛?/p>
這位清源妙道真君是誰呢?乃《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楊戩是也。傳說楊戩從小家里很窮,生了病沒有錢醫(yī)治,玉泉山金霞洞里的玉鼎真人就把他帶回山上養(yǎng)育,讓他修煉九轉(zhuǎn)玄功。他18歲修成道身成圣,會幻術(shù)七十二般變化,哮天犬隨侍,與哪吒并稱姜太公的左右手,縱橫天下,解救西岐的危難。最后他隨姜子牙回岐山,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楊戩是一個被神化的道家形象,他實際上是位道士,“頭戴一頂三山帽,身披黃金鎖子甲,白面微須三只眼,手持三尖兩刃鋒”。蹴鞠行當崇拜他是因為其“變化無窮的妙道”—楊戩有幻術(shù)七十二般變化,而蹴鞠行當恰恰強調(diào)技巧?!段饔斡洝分械亩缮袷怯窕蚀蟮鄣耐馍?,其變幻無窮的道術(shù)連大鬧天宮的孫大圣也懼他三分。如果男足有如此高的技巧,還愁亞洲杯小組賽出不了線?
明清時,出現(xiàn)了以蹴鞠為業(yè)者。許多城市都有齊云社,一個人參加了齊云社,就可以到處跑碼頭。齊云社對他們進行技術(shù)考核,通過后即可以免費接待他們。不過,此時的蹴鞠已經(jīng)成了雜技節(jié)目,這些蹴鞠家也就成為雜技藝人了?!鞍状蚴且环N雜技性的踢弄技術(shù),從宋到元經(jīng)歷了由白打向雜技發(fā)展的過程,明清時已從體育中分化為雜技表演?!逼渲小皟扇藢μ邽榘状颍私翘邽楣賵觥?。雜技女藝人彭云秀就是當時的蹴鞠明星,人稱“女流清芳”,名噪一時。
所以有人建議:“既然我們是蹴鞠的發(fā)源國,國奧干脆改玩蹴鞠得了。這么一來,國人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至少,拜拜祖師,來場高水平的雜技表演,全國球迷也會高興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