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剛(山東省膠州市畜牧獸醫(yī)局 266300) 趙娟(山東省青島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郭建華(山東省膠州市畜牧獸醫(yī)局)
?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
苗剛(山東省膠州市畜牧獸醫(yī)局 266300) 趙娟(山東省青島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郭建華(山東省膠州市畜牧獸醫(yī)局)
仔豬腹瀉是指3月齡以內的仔豬以下痢為主要癥狀的群發(fā)病,尤其是以1~3日齡的新生仔豬,7~20日齡的乳豬,斷奶后10~15d內的仔豬多發(fā),是一種典型的多因素疾病。發(fā)病仔豬常表現厭食或拒食、消化機能紊亂、腹瀉、水腫、生長遲緩、飼料利用率低等癥狀。有報道稱,仔豬腹瀉發(fā)病率為30%~50%,死亡率15%~20%,冬季發(fā)病率可達70%,死亡率20%~40%。仔豬腹瀉常年存在,治愈后的仔豬常表現生長遲緩、耗料增多、疾病不斷、出欄體重小,甚至成為僵豬。
因飼養(yǎng)管理不善,豬舍環(huán)境衛(wèi)生不良,消毒制度不嚴格,免疫失敗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仔豬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和寄生蟲性腹瀉。
1.1.1 病毒性腹瀉 (1)傳染性腸胃炎。本病是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疾病。臨床上以厭食、嘔吐、嚴重腹瀉、失水為特征。特別在寒冷季節(jié),能迅速傳播各種年齡的豬。10日齡以內仔豬病死率高達100%,5周齡以上豬的死亡率很低,成豬幾乎沒有死亡??祻拓i帶毒可達10周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環(huán)境下重新排毒而導致病的傳播。該病原體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此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一般多發(fā)生于冬季和春季,發(fā)病高峰為1~2月份。病毒傳播可通過豬的直接接觸。母豬乳汁可以排毒,并通過乳汁傳播給哺乳仔豬,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本病傳播迅速,數日內可蔓延全群。首先嘔吐,繼而發(fā)生頻繁水樣腹瀉,糞便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極度口渴,脫水,體重迅速減輕,日齡越小越嚴重,病死率越高。(2)豬流行性腹瀉。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都可發(fā)生,小豬易患此病,哺乳仔豬死亡率達50%~100%。其特征為嘔吐,腹瀉。病毒存于病豬的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huán)境、飼料、飲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傳染。在寒冷的季節(jié)里對斷奶前后的仔豬危害最大。(3)輪狀病毒感染。病毒存于易感動物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huán)境,在人和家畜之間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濕、不良的衛(wèi)生條件下,發(fā)病率高。8周齡以內的仔豬發(fā)病率高,一般為50%~80%,若有大腸埃氏菌混合感染更嚴重。
1.1.2 細菌性腹瀉 (1)豬痢疾。由豬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都發(fā)生,7~12周齡豬發(fā)病率最高。該病最初在豬群中呈散發(fā)性,發(fā)病急,繼而同群豬陸續(xù)發(fā)病,病情嚴重的發(fā)生死亡,病愈的豬生長也很緩慢。豬群起初發(fā)病時,常呈急性,主要表現食欲廢絕和劇烈下痢,嚴重者發(fā)生噴射狀水瀉,帶有血液、血塊或粘液。隨病程的發(fā)展,糞便混有脫落的粘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黃色。發(fā)生本病的原因是一些養(yǎng)殖戶觀念陳舊,認為豬不怕臟,舍內不經常打掃、不消毒。(2)仔豬黃痢。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高度致死性的傳染病。病豬以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或漿糊樣稀糞和迅速昏死為特征。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發(fā)生于5日齡以內的仔豬。3日齡以內的豬發(fā)病率90%左右,死亡率達100%。該病的特點往往整窩發(fā)病。(3)仔豬白痢。本病發(fā)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突然腹瀉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樣糞便或糊狀糞便,有腥臭味,形狀粘膩。病豬表現畏寒,拱背,行動緩慢,脫水,呼吸次數增加,皮膚粗糙無光澤,食欲減少,飲欲增強。病程短的2~3d,長的1周左右,15日齡以上的病豬多能自愈,但多數病例有反復,對仔豬的生長發(fā)育有較大的影響。(4)仔豬副傷寒。由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主要發(fā)生于斷奶前后的仔豬。因為目前使用的仔豬副傷寒疫苗均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調查中發(fā)現,一些專業(yè)戶將疫苗稀釋后拌在一大盆飼料內,讓一群仔豬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豬發(fā)病。還有的將疫苗用溫熱水稀釋,使疫苗在使用前即失去活性,引起大批仔豬發(fā)病。(5)仔豬紅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發(fā)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新生仔豬多見,偶爾發(fā)生2~4周齡以下的仔豬。0~3日齡發(fā)病率71.1%,4~7日齡為10.5%,第2周為13.2%,第3周為5.3%。死亡率一般在20%~70%。發(fā)病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發(fā)病仔豬由于腸黏膜炎和壞死以排出紅色稀糞便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1.3 寄生蟲性腹瀉 (1)豬球蟲病。在散養(yǎng)和規(guī)模化的豬群中常有球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艾美屬和等孢子屬的球蟲寄生于腸上皮細胞造成的上皮細胞損傷而引起的腹瀉性疾病。球蟲在成豬體內寄生,一般只呈帶蟲狀態(tài)而不表現臨床癥狀,對7~10日齡的仔豬危害較大。病畜發(fā)生水樣腹瀉,衰弱,脫水,發(fā)育遲鈍,時有死亡。(2)線蟲病。寄生于豬消化道內的線蟲,有豬蛔蟲、食道口線蟲、毛尾線蟲、類圓線蟲等,主要侵害仔豬,可引起腹痛、腹瀉、粘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養(yǎng)和規(guī)?;呢i群中都有發(fā)生。
1.2.1 管理因素 (1)飼料飲水不當。母豬和仔豬飼喂霉變腐敗的飼料,飲用污水,變換飼料不當,通風和保溫不當等都可引起腹瀉。(2)應激反應。應激對仔豬的影響很大,主要表現為采食量減少,飼料利用率降低,并因消化不良引起腹瀉。仔豬斷奶后,由攝取母體乳汁改成固體飼料時,在飼料干物質的磨損作用下,小腸絨毛很快磨損變短,甚至脫落,同時絨毛表面由高密度手指狀變?yōu)閷捜~狀或平舌狀,隱窩加深,腸道的消化吸收面積變小。這種變化將持續(xù)7~14d,嚴重影響仔豬的消化機能,食糜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不能得到充分地消化吸收而以腹瀉的形式排出。另外,仔豬斷奶后胃腸道pH值上升,導致乳酸桿菌等優(yōu)勢菌群的數量減少,大腸桿菌數量激增,微生物區(qū)系遭到嚴重破壞,也易發(fā)生腹瀉。(3)豬舍的溫度和衛(wèi)生。仔豬對環(huán)境溫度很敏感,尤其是初生仔豬,其體脂很薄且自身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尚未完善,當舍內溫度低于其生理臨界溫度時,常導致腹瀉。如果豬舍內糞尿堆積,通風不良,相對濕度較大,有毒有害氣體刺激,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仔豬的體質和防御疾病能力降低,易引起仔豬腹瀉。
1.2.2 營養(yǎng)因素 (1)母豬因素。一種是泌乳充分、乳脂率較高的母豬,這是由于仔豬吃乳過量,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導致腹瀉;另一種是產后無乳的母豬,由于仔豬不能及時吃到初乳獲得被動性免疫,因機能下降引起腹瀉。(2)飼料因素。一是飼料中含有引起仔豬發(fā)生超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如大豆蛋白中的球蛋白和β-聚球蛋白)。這種抗原物質可引起仔豬小腸絨毛萎縮,隱窩增生,腸道損傷,使雙糖酶的數量和活性降低,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另外,因早期斷奶仔豬消化道及酶系尚未發(fā)育完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較低,而且胃內pH值較高不利于胃蛋白酶原轉化為胃蛋白酶,這就進一步降低了飼料蛋白質在小腸的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涌入大腸,在細菌作用下產生大量腐敗物質,對結腸產生刺激導致結腸損傷,使結腸吸收糞便中水分的能力降低,發(fā)生腹瀉。二是仔豬飼料配比不合理或者受到污染。飼料中的電解質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硒)也易導致仔豬腹瀉。
2.1.1 防疫 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豬場及舍內環(huán)境衛(wèi)生,嚴格消毒制度,定期驅蟲并根據本地區(qū)的流行病學有選擇性的對母豬和仔豬進行免疫注射。對仔豬黃、白痢可在母豬產前15~20d注射1次仔豬K88K99基因雙價工程苗進行預防;對于仔豬紅痢可在母豬產前30d和15d各注射一次仔豬紅痢氫氧化鋁菌苗進行預防。對仔豬注射三聯(lián)苗預防豬瘟、豬丹毒和豬肺疫,在豬瘟高發(fā)區(qū)要對豬瘟加強免疫。另外,在母豬飼料中添加VE或在配種前15d內及妊娠期間添加低分子脂肪酸,可以提高母乳初乳中的抗體水平,減少仔豬腹瀉的發(fā)生。
2.1.2 管理 (1)合理補飼。在斷奶前充分補飼可使仔豬對飼料抗原獲得免疫耐受,減輕或避免斷奶后仔豬的超敏反應,保護消化道壁的完整性,減輕或避免腹瀉的發(fā)生。仔豬斷奶前一般至少要補飼600g飼料才能建立起較好的免疫耐受。(2)合理控制采食量。在仔豬斷奶的一段時間內限制采食量,有助于減少進入腸道的飼料蛋白質,避免消化不良,減輕飼料蛋白質的抗原作用和腐敗作用及腸道損傷;限制采食還有助于減少攝入的大腸桿菌等病原菌,從而降低腹瀉的發(fā)生。(3)減少應激。仔豬對環(huán)境適應性很差,應避免或減輕仔豬在斷奶、換料和分群等過程中的應激因素。要提早補料,可在1周齡左右開始誘食補料并采用逐漸斷奶法,讓仔豬有一個適應過程。在外界條件驟變時,仔豬料中添加抗應激添加劑如Vc、VE和電解多維等。并對斷奶后的仔豬采用階段飼喂,即從斷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的母乳轉換為谷物和豆粕組成的低脂、低乳糖、高淀粉的飼料,要分階段進行,濕喂,少量多餐。
2.1.3 飼料營養(yǎng) (1)適宜的蛋白質水平。仔豬的蛋白酶活性較低而且飼料蛋白質是抗原物質來源之一,所以要適當降低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并注意飼料蛋白質的品質。要通過平衡多種必須氨基酸來降低飼料蛋白質的水平,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20%以下。(2)適當提高日糧纖維素水平。適量的粗纖維可以降低飼料養(yǎng)分濃度和增加飽感,使養(yǎng)分攝入量與仔豬消化能力平衡,并促進胃腸蠕動和食糜流動,加快病原菌的排出。另外,降低采食量減少了抗原物質和病原菌的攝入,從而起到減少腹瀉發(fā)生的作用。(3)添加微生態(tài)制劑。微生態(tài)制劑在腸道內參與微生物區(qū)系平衡,通過增強對腸道內有害微生物群的抑制作用以及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來預防疾病。對預防細菌性腹瀉,促進動物生長及提高飼料轉化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添加促生長抗生素。一方面抗生素可以降低腸壁厚度,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仔豬生長;另一方面,抗生素還可抑制腸道內有害微生物,加速腸道的免疫耐受過程,從而減輕腸道損害,防止腹瀉的發(fā)生。
2.2.1 病毒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病毒性腹瀉沒有特效藥物,主要通過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疫苗預防加以防治。對癥療法、口服微生態(tài)制劑,選用敏感抗菌素等防止細菌繼發(fā)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瀉的死亡率。
豬輪狀病毒病防治要點是注意供給乳豬充分的初乳和母乳,使乳豬獲得被動免疫;由于大多數母豬在初乳和乳汁種含有有效的抗輪狀病毒抗體,所以應在哺乳仔豬腸道有母源抗體保護時,有意使小豬接觸感染病毒以刺激產生主動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補充養(yǎng)分;加強環(huán)境消毒和衛(wèi)生。
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給予口服補液鹽,注意保暖和保持仔豬舍干燥衛(wèi)生,仔豬初生后6h應給予足夠的初乳。在母豬產前20d應用傳染性胃腸炎一流行性腹瀉(TGE—PED)二聯(lián)滅活苗,后海穴注射預防TGE和PED有良好效果。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危險,應嚴格控制,不能在未發(fā)病豬場免疫。
2.2.2 細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主要從飼養(yǎng)衛(wèi)生管理、疫苗預防和藥物防治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出現腹瀉癥狀的豬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治療,如復方新霉素、阿米卡星、乳酸諾氟沙星等與硫酸阿托品配伍,口服3~5d能有效防治細菌性腹瀉,在仔豬黃痢發(fā)病嚴重的豬場可在仔豬出生后預防性投藥1周。沙門氏菌的防治在生后30~40日齡用本地(場)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首免,2免生后70日齡,出現腹瀉癥狀的豬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治療。可選用復方新霉素制劑、強力霉素、利高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等配合諾氟沙星扮料和飲水治療。豬痢疾的防治痢菌凈,治療劑量為2.5mg/kg體重,混于飼料中,每個療程7d,喂2個療程,療程間停藥3d。再喂3個預防量療程,預防劑量為100mg/kg飼料。
2.2.3 寄生蟲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合理的驅蟲程序是防治該類疾病的基礎。驅蟲程序:35~70日齡的仔豬應進行1~3次驅蟲,懷孕母豬應在產前3個月和產前1周進行驅蟲,后備、空懷豬及種公豬,每年驅蟲3~4次,育肥豬應在春秋兩季對全群豬各驅蟲1次。經常清掃豬圈。將豬糞集中儲糞池發(fā)酵消滅蟲卵、幼蟲或卵囊。
仔豬腹瀉比較容易診斷,但對頑固性腹瀉和具有腹瀉癥狀的病例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其治療要采用綜合防治、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相結合的方法。
對尚有飲食欲的病豬口服補液鹽(葡萄糖20g、氯化鉀1.5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加水到1000m1),對嚴重脫水病豬要靜脈輸液。
內服乳酶生、胃蛋白酶、鞣酸蛋白酶和干酵母等。
可以使用阿托品、活性炭。
在補液的同時可以添加抗生素如恩諾沙星,也可以肌肉注射、拌料。根據情況,使用抗病毒藥或高免血清和免疫球蛋白。
(2011–04–02)
S858.28
B
1007-1733(2011)06-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