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銀香 郭 濱 周 浩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長沙 410128)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發(fā)展,圖式理論越來越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近幾年來,它在語言習得中的實際應用性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圖式理論最初應用于人工智能領域,近年來很多學者將該理論運用于閱讀理解(高云峰,2000)[1]、聽力理解(周相利,2002)[2]、詞匯習得(李明遠,2001)[3]、翻譯(劉明東,劉寬平,2004)[4]及文化教學(許秀云,曹春春,2003)[5]等語言習得中的各個方面,使該理論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
研究生是我國培養(yǎng)的最高層次的專門人才。隨著科技和教育的發(fā)展日趨國際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該層次學生更有機會直接同外籍專家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需要用英語表達他們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看法。社會的發(fā)展對于研究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英語教學也因此顯得日益重要。然而長期以來, 研究生英語教學還是偏重單純語言技能的訓練,導致他們雖然經(jīng)過大學本科階段的英語學習,英語語言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卻出現(xiàn)了關于文化背景知識層面、特定文化詞語層面、文化價值觀念層面的理解真空[6]。在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明顯落后于語言能力,因此在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強調他們的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試圖通過總結分析農(nóng)業(yè)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現(xiàn)狀,探討文化圖式對該層次學生跨文化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和文化圖式建構方法。
圖式(schema)是認知語言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同學者對圖式進行了不同的界定。20世紀30年代,英國認知心理學家Bartlett(1932)最早提出圖式的概念。他認為圖式是“以往的事件或經(jīng)驗的功能性編組,這種編組總能在任何有機的相適應的交際應答中起作用”[7]。所謂的“起作用”指在“交際應答”中,如果我們的大腦激活了相應的“功能性編組”,那么就能順利地進行交際。人工智能專家Rumelhart(1980)[8]認為圖式是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筑砌塊”,即圖式是由許多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并結合成一個有機體的一系列一般知識所組成。Brown和Yule(2000)[9]則從語篇分析的角度將圖式定義為可以激話以理解篇章的知識結構。由此可見,圖式是人們通過自身經(jīng)歷獲得的經(jīng)過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識,它是先前知識結構在人腦中慣例或習慣性的結構化,它在經(jīng)驗的組織或理解過程中相當于“概念骨架”。
圖式理論是一個抽象的關于人的知識的理論。它涉及任何形式的事件和客體, 它是人的記憶對所有知識進行組合、歸類的總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以“先驗圖式(schemata) ”,即背景知識,儲存在大腦中的?!跋闰瀳D式”可以比作是一個龐大的檔案系統(tǒng),它把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分門別類儲存在大腦中。人們的背景知識越豐富,頭腦中建立的圖式就越多;圖式越多,解讀新知就越容易。我國語言學者劉東明將圖式分為:語言圖式、語境圖式、文體圖式、文化圖式[4]。本文將重點討論其中的文化圖式。
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指的是“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是人類通過先前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存在的一種關于文化的知識組織模式”[4]。它包括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內(nèi)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梢娬J知圖式中的每一項具體的經(jīng)驗都是文化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文化是圖式的底蘊,圖式是文化的反映,圖式與文化密切相關,緊密相連。根據(jù)以往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文化圖式具有共同性、民族相對性和民族兼容性三個特征。
文化圖式的共同性,即文化圖式的重合,指的是由于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條件,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季節(jié)更迭等都存在著種種共性,這些共性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感覺、認知基本相同,英漢兩民族對于某些共同的經(jīng)歷就會使用某種共同的文化意象,體現(xiàn)在漢英兩種語言便具有相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漢語的“隔墻有耳”和英語的Walls have ears;漢語的“花錢如流水”和英語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
文化圖式最大的特點是民族相對性。一方面,人類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地理環(huán)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和習俗等)生長的。特定文化使人們對于自身情感、思想行為等的表達具有了鮮明的民族差異性,不同的民族便形成了不同的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進而形成了不同的認知文化圖式。文化圖式差異導致造成言語表達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現(xiàn)象。例如在言語交際中,如果我們夸獎一位來自西方的女孩“as beautiful as peacock”,會引起對方的不悅,導致交際失敗。因為“孔雀”在中國人的大腦意象中突顯的部分是其美麗和善良,而在西方人的大腦意象中的突顯部分是孔雀的驕傲和炫耀,交際功能不對稱。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圖式認知結構中,由于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一種語言所蘊涵文化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使得交際一方不具備另一方語言中包含的某種文化信息的圖式,即出現(xiàn)了文化圖式缺省,從而導致在認知推理過程中交際一方無法找到相關文化圖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敗。例如,有人在美國教授中國文化時,當將“氣功”翻譯成拼音qigong之后,將“氣”解釋為身體之本“the essence of the body”,馬上就有人問“essence”是什么做成的;當將“氣”說成“gas”時,聽著更不知所云。最后拋開“essence”和“gas”,將其解釋為人體中一種潛在的動力和能量,才讓聽者明白。因為“氣”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概念,在西方根本不存在。
文化圖式還具有民族兼容性。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圖式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它們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而不斷地吸收異族文化圖式而使自身的圖式得到擴展。例如,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近年來中國人受西方生活習慣的影響越來越大,招呼語也在變化,現(xiàn)在我們見面時很少說:你吃了嗎?許多人開始用簡潔的英語“Hi”“Hey”來打招呼,而且更加注重維護自己的隱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進入研究生英語學習階段意味著完成了本科期間的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進入向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方面的轉變,對其英語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的要求也要相應地高于本科生。然而由于農(nóng)業(yè)院校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絕大多數(shù)研究生的英語入學成績較低、英語基礎較差, 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也普遍不高,使得農(nóng)業(yè)院校研究生的的英語總體水平不容樂觀,因此其英語教學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挑戰(zhàn)性。這些特殊原因使農(nóng)業(yè)院校的英語教學多年來一直繼續(xù)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運行,即還是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農(nóng)業(yè)院校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沿襲大學英語的模式,主要設置聽說和讀寫課程。這些課程在語言基礎學習階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對更高階段有更高需求的研究生來講, 則是一種實效不大的重復,很多學生感覺自己的英語水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石化”或“回退”。同時學生迫于學位英語考試和六級考試的壓力,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單詞背記、閱讀理解和背作文范文等傳統(tǒng)學習方面。但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往往掌握了整套的語法規(guī)則, 大量的詞匯,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強,但他們的英語學習與運用脫鉤,在實際語言運用中“聽不懂”、“說不出”,英語寫作中還是句子結構混亂、中式英語頻頻出現(xiàn)。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知識,不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風俗習慣,不能合理預測對方的交際策略,致使在語言交際方面錯誤頻出。這些都有悖于“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yè)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10]的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
因此,英語教學不僅語言知識的傳授,僅僅學會語音、語法規(guī)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能進行跨文化交流。因此,農(nóng)業(yè)院校研究生的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傳授語言知識上,而要將文化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之中,增強他們的文化圖式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
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語言始終是與文化同步發(fā)展變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必然在其語言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語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文化認知能力。筆者認為在農(nóng)業(yè)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作用,教師要不斷融文化教學于英語教學中,學生也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文化認知實踐中學習語言。
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而且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和知識的導航者[6]。研究生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啟發(fā)學生語言認知的同時,需要分層次、系統(tǒng)地進行解釋建構所學語言的文化圖式,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文化認知。每一次課堂上在課上結合所教授的內(nèi)容介紹異域文化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異域文化圖式的好方法。
文化包含詞語文化、話語文化和非語言文化等層面,因此應該依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導入不同層次的異域文化。首先可引導學生對各民族間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觀、宗教信仰等進行比較和研究,從而理解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這樣可以讓學生形成較為深刻、全面的文化圖式。例如,處在文化深層的宗教文化是每個語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影響著社會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英美人驚訝時會感嘆道:“My God!”我們則會合手祈禱:“阿彌陀佛?!苯處熢诮忉屩行枰獜娬{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宗教文化去體驗英語民族的宗教文化[11]。
詞匯作為語言意義的主要載體,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體現(xiàn)。詞匯教學中應注重詞語文化意義(情感意義、聯(lián)想意義、隱喻意義等),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例如,英語單詞“l(fā)aurels”,原指用月桂樹葉編成的冠冕,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以此獻給杰出的詩人或體育競賽的優(yōu)勝者,以示尊崇。人們以獲得桂冠為榮,laurels因此而代表榮譽[11]。
隨著詞語方面文化圖式的建立,教師宜多解釋話語文化,即某個話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會含義,如稱謂、招呼、致謝、贊辭等。非語言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圖式也是導致交際失敗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我國,兩個女性經(jīng)常會手拉手、臂挽臂地在大街上走,顯得友好而親密,而在美國人的文化圖式中,這些行為卻是同性戀的象征。這些情況都應該向學生講明,以免交際時發(fā)生誤會。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以后,也可以開設文化課,系統(tǒng)地講解各國文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文化圖式。我校自2009年分級教學以來,在A級班開設了《中西文化比較》選修課,筆者從學生的反饋了解到該課程受到普遍歡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6]。在學習者掌握一定量的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文化圖式的建構也可通過實踐訓練來實現(xiàn)。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引導、鼓勵學習者將所學目標語文化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這類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是教師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組織學生以值日報告、小組活動、角色表演、演講、辯論、游戲等活動進行語言文化學習,通過文化關鍵詞、關鍵句子和語篇等引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中的文化進行預測或回顧,使新信息和舊圖式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增強跨文化認知的能力。二是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來建構豐富的文化圖式,例如課外閱讀外文書籍或雜志,或看原版的英文電影等使學生進入另外一種文化氛圍,更深刻地理解異域語文化,從而幫助學生使自身的文化圖式得到拓展,形成更為健全的文化圖式。鼓勵學生與外籍教師、外國朋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或通過電話、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通訊方式,領悟和感知目的語文化。
圖式理論表明了文化認知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學生理解和使用某種語言的能力,不僅取決于他們對這種語言掌握的程度,還取決于他們對該語言相關的文化圖式的理解。因此農(nóng)業(yè)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要突出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文化圖式的建構。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構自身完整的文化圖式,從而提高農(nóng)業(yè)院系研究生文化認知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國際學術交流的最終目標。
[1]高云峰.應用圖式理論提高SBE閱讀能力[J].外語界,2000,(3).
[2]周相利.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3]李明遠.圖式理論與外語詞匯習得[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4).
[4]劉明東,劉寬平.圖式翻譯漫談[J].外語教學,2004,(4):50~52.
[5]許秀云,曹春春.圖式與文化——圖式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外國語學院報,2003,(5):72~75.
[6]吳軍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研究生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
[7]Bartlett F C. Remember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201.
[8]Rumelhart 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R.J. Spiro, B.C. Bruce &W. F. Brewer.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C].1980.
[9]Brown, G. &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0]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
[11]陳衛(wèi)娟.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圖式[J].臺州學院學報,2008,(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