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劉欣茹 劉志偉
〔1.河北大學藥學院,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2.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3.保定學院組織部,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是以私人辦學為主,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國古代書院發(fā)端于唐代,興盛于南宋時期,在元、明、清的發(fā)展較為緩慢,最后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覆滅而消亡。中國古代書院教育歷經千年之久,即使是在已經消亡的今天仍有深刻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書院教育制度所營造的寬松學術環(huán)境,所倡導的自由自主、懷疑批判、開放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由于學術自由越來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視,尤其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三章第四十款中明確提出:“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這是“學術自由”第一次在國家文件中明確提出。書院講會制度,作為古代書院一種教學和學術思想傳播的重要手段,不僅對我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與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對于我們今天學術研究過程中倡導的學術自由同樣具有重要啟示。
眾所周知,學術自由是學術研究的靈魂。目前,學界關于“學術自由”的定義有多種表述,沒有統(tǒng)一的準確的概念。但是,我們縱觀關于“學術自由”的種種定義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任何學者或機構,對“學術自由”的定義都強調了學術研究主體的自由。種種自由不外乎包括選擇的自由即學術研究的主體有選擇自己學術研究內容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等等。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冒榮教授曾經對學術自由進行這樣的表述:“從事學術活動的自由,主要是進行學術探討和發(fā)表學術見解的自由,其實質是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睂W術自由首先應該是思想自由。任何一種學術觀點的誕生都應該是學術研究者思想自由的充分體現(xiàn)。研究者在總結無數(shù)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無拘無束地進行獨立的學術思維。學術研究的過程就是獨立思考的過程。這種獨立思考的過程,必然要求學術研究者突破原有的學術框架和學術思想,甚至是突破權威。只有學術研究過程中的充分的學術思想自由,才能保證學術創(chuàng)新。
古代書院講會制度正是“思想自由”大會。書院的講會制度鼓勵不同學派共同講學、平等論學,以探究一個學派精義之處或辨析不同學派主張之異同。講會以學問為重,推崇辯論爭鳴、取長補短的學風。參加講會者首先應是根據某一學術問題進行獨立、自由地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在講會活動中大家互相切磋、辯駁。中國古人許多偉大的學術觀點、學術派別,就是在這種充分的自由思想中形成的。現(xiàn)如今,我們許多人已經沒有了獨立思考、自由思考的能力。我們已經習慣于在種種的“規(guī)范中”“創(chuàng)造”出種種符合規(guī)范的所謂的“學術”。我們許多人在種種規(guī)范下不敢去獨立、自由地思考,進而慢慢喪失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何談“學術自由、學術創(chuàng)新”?我們應該向古代書院的先賢們學習那種針對某一問題自由思考、獨立思考,互相辯駁,承認他人正確的觀點,不斷充實自身的學術觀點。
那么,我們在獨立、自由思考的基礎上,探索、凝練學術新知、保證學術自由后,下一步就應該是言論自由了吧,即學術研究主體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學術探討的過程,是探求新知的過程,必然要求突破原有的知識框架,必然要求突破傳統(tǒng)、突破權威、突破成見,因而必然要求思想的自由。而思想的自由又必然要求表達的自由。自由地交流學術觀點,是學術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術繁榮的保障。古代書院的“講會”,正是學者們聚集在一起針對某一學術問題自由地進行辯論、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如今在我們的學術界實為難見。我們總是崇拜學術權威、模仿學術權威,在學術權威的蔭蔽下進行學術研究,我們沒有膽量去挑戰(zhàn)權威。另一方面,自由表達學術觀點不僅包括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更重要地是尊重他人的學術見解。而今天,我們許多學者很難去傾聽他人的觀點。學術自由是學者間平等探討和坦誠交流,其本身包含著對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制約,但在我國還存在著只注重我之自由,不給他人平等學術地位的現(xiàn)象。在一些研討會上,有些學者發(fā)表完自己的觀點后,或匆匆走人,或交頭接耳,不去認真傾聽其他學者觀點,甚至對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冷嘲熱諷。
中國古代書院盛行“講會”,大致相當于我們今天各個學科的學術研討會。因此,中國古代書院既是教育教學中心、又是學術研究殿堂。書院,是所處時代的學術精英們進行學術活動的中心。
書院講會一般是各書院單獨或聯(lián)合舉行,又稱為“會講”。當時,各書院舉辦“講會”時,一般是以學問為重,與會者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疑問,然后各方展開辯論。各書院獨樹一幟,紛紛組織講會,并積極參與其他書院的會講。各學派互相切磋,即使同一學派內部也經常出現(xiàn)不同的主張。各書院的門徒,通過“講會”豐富了學識、鍛煉了才思。學生們經常在師長鼓勵下提出新的學術觀點。書院特別強調學生要有懷疑精神和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批判,不唯權威,激勵學生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通過講會,不同學派開展爭辯,形成了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正因為各家學術的爭鳴,歷史上才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才有學術的發(fā)展與進步。
古代書院的“講會制度”,打破了門戶的約束,相互之間進行自由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本質是“兼容并蓄、諸納百家”?!凹嫒莶⑿睢钡乃枷胧菚撼煽冹橙坏闹匾蛩?也是書院的精髓所在。學術本身就應該是包羅萬象的,只有各種不同派別的學術思想才能產生碰撞,只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學術才能繁榮。蔡元培先生是倡導學術自由的先驅與楷模。他曾經說過:“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并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倍駥W術界,許多學者很難接受與自己相悖的學術觀點,也不敢發(fā)表與他人相左的學術觀點,學術界一片和氣聲聲。我們應該借鑒古代書院“兼容并蓄”的精神,面對不同的觀點和主張表現(xiàn)出寬厚的兼容并包的胸懷,分析比較不同之處,真誠接受正確的觀點,博眾家之長、以完善自己的學術觀點。
學生是從事學術研究主體中最為重要的生力軍。學術創(chuàng)新如果僅僅立足于教師、研究人員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進一步重視學生的學術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古代書院特別強調學生要有懷疑精神和問題意識,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深入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批判、不唯權威,激勵學生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并引導殊途同歸,以臻至善。這種自我調控式學習,相比令學生被動而不假思索地對圣賢之說全盤接受,無疑是有利于學生生成理性判斷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古代書院的“講會”活動中,學生可以對講學大師的理論提出異議、反駁,并進行辯論。書院鼓勵學生深入鉆研、發(fā)現(xiàn)問題,而現(xiàn)如今,學生在學術上完全依附于導師、依附于權威,中國的學生欠缺一種挑戰(zhàn)教授、挑戰(zhàn)權威的勇氣。在當今的學術環(huán)境中,學生同樣慢慢地有了惰性思維,喪失了獨立思考、敢于挑戰(zhàn)的能力。長此以往,何談學術自由,即使提倡自由,學生們也應為喪失了自由思考、表達的能力而不知如何行使自由了。這種境況令人擔憂。
要想倡導學術自由、重視學術創(chuàng)新,就應該汲取古代書院講會制度的精華,從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思維做起。只有這樣,學術自由才能代代相傳。是的,古今中外學術發(fā)展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的歷史證明:只有堅持充分的學術自由,才能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只有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才能帶來學術的繁榮興旺。在這種寬松、自由學術氛圍中,學術主體才能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學術研究主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也只有在充分的學術自由的氛圍下,學術研究者才能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學者之間的學術思想才能發(fā)生碰撞,產生新思想、新科學。
[1]魏偉.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對當代研究生教育的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10):73~80.
[2]冒榮.學術自由的內涵與邊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7,(7):8~16.
[3]顧海良.高校“學術自由”的內涵[N].光明日報 ,2010-03-17(11).
[4]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20~227.
[5]張傳燧.自由自主:書院教育精神及其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 ,200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