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一、知識構建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人口遷移”的要求,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它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行為表現(xiàn)。就學生而言,不是簡單地說出一些人口遷移的事實,也不僅是列舉出人口遷移的各種影響因素,而是要聯(lián)系實際事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人口遷移反映的是人口在空間上的動態(tài)變化,其內涵同時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個尺度,所以,影響因素非常復雜。要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分類、基本事實、特點及意義,從而對世界和我國的人口遷移情況有一些基本認識。其次,要理解和把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能夠找到人口遷移的因果關系。第三,要歸納出“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的思路與方法,拿到“金鑰匙”,以便舉一反三。最后,結合具體事例,適時適地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教材為例,說明其知識結構(圖1)。
二、目標導航
知識與技能: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和特點以及人口遷移的地理意義;理解和掌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聯(lián)系古今中外人口遷移的案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家庭和本地(或感興趣的其它地方)人口遷移的數(shù)據(jù),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通過課堂討論,將研究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運用圖文資料呈現(xiàn)具體事例,揭示人口遷移的內涵,區(qū)分人口遷移的類型,分析二戰(zhàn)前、后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以及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人口遷移的特點;運用圖文資料,歸納說明人口遷移主要原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探究人口遷移主要原因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口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進一步增強關注全球人口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的責任感,逐步加深對我國國情與國策的理解,增強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三、重難疑點
1.教學重點分析
從整體看,人口遷移的內容比較繁雜,很多知識點都需要有個基本的了解。如世界和我國人口遷移的基本事例,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便于理解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但是,真正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并不多。因此,要抓住關鍵,避免陷入記憶大量事實材料的低層次教學窘境之中。教學重點包括:①人口遷移的類型; 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③分析人口遷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④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遷移既包含了時間尺度,又包含了空間尺度。因此,必須要明確一定時期內,人口遷移的地理范圍、人口遷移的流向。而且,不論是國際人口遷移,還是國內人口遷移,在同一時期內的不同地點,或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內,人口遷移的特點是有明顯差別的,其影響因素也不盡相同。就一般情況而言,經(jīng)濟因素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但是,在特定情況下,自然環(huán)境因素(生態(tài)因素)和人文社會因素,也可以成為主要因素。所以,關鍵是要總結歸納出“分析人口遷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結合實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2.教學難點剖析
總體來看,人口遷移的內容比較具體,沒有多少抽象、生澀的知識,大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都沒有多大的難度。教學難點包括:①不同歷史條件下,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②相關區(qū)域的地理知識。
第一個問題因為涉及到跨學科的內容,所以,教學難度自然增大。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那么,教學中,既要介紹和說明相關的歷史知識,又要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二個問題主要是初中地理教學基礎是否扎實的問題。就現(xiàn)階段而言,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初中地理的教學都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3.教學疑點解析
客觀地說,人口遷移知識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內容,只是在人口改變居住地的時間段界定上,國際人口遷移通常為一年以上時間,國內人口遷移則沒有明確指出。教學中,可以參照國際人口遷移的規(guī)定進行說明。
四、教學建議
1.方法參考
課前3分鐘演講、調查問卷(或上網(wǎng)查詢)、小組討論、讀圖分析、比較填表等都是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或課后進行的人口遷移調查問卷(或上網(wǎng)查詢),可以開發(fā)課程資源,感受和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增強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會地理問題的研究方法。例如,調查自己的家庭、同學的家庭、當?shù)兀ɑ蚋信d趣的其它地方)居民的人口遷移情況,并繪制成圖表,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或全班交流,分析歸納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2.圖表使用
本課標涉及的主要圖表有:“15~19世紀國際人口遷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際人口遷移”,“1949年以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某國或某地的案例圖表,自制的圖表等。這些圖表,如果都能用上,那當然最好。如果不好駕馭,那么,從中挑選出國際和國內的代表性圖表進行教學,也能達成教學目標。對于硬件條件差的學校,師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版圖來展示;條件好的學校,則可以用多媒體動畫課件和視頻進行展示。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好比較表,重點讓學生說出人口遷移的流向、特點以及與其相關的遷出地與遷入地情況,并從中找出影響因素,說明其主要原因。
3.活動指導
本課內容多,分為2個課時教學,可以安排2~3個課堂活動。
課前3分鐘演講:要提前一周時間布置,讓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及時準備。上課時,由學生(3人左右)介紹自己家庭或搜集到的當?shù)厝丝谶w移情況,師生給予及時點評。
小組討論:在教師提供圖片、視頻等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分成4個小組分別探究“15~19世紀國際人口遷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際人口遷移”,“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人口遷移”和“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國內人口遷移”的流向、特點、影響因素以及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地理意義,并由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結論,然后,師生進行點評、補充和完善。4個小組同學都探討教材提供的案例,總結歸納出“分析人口遷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之后,不同小組之間相互點評、質疑、補充,教師予以完善。
4.思考與練習
思考題:如何促進人口的合理遷移?(意在強化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口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活動題:自己選擇一個實例,模擬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意在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