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開明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武漢 430077)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輝煌90年
榮開明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武漢 430077)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90年的發(fā)展進程大體可以概括為: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干了三件大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革命和建設探索初期雖曾出現過失誤,但這不是本質和主流。黨正是在主動揭露、認真分析這些失誤的基礎上實現了實踐上和理論上的重大飛躍,創(chuàng)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輝煌成就,獲得了深刻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輝煌90年
中國共產黨的90年,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拓新境界、取得新勝利的90年。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治黨治國之本。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尤為重要的是通過歷史的回顧和總結,切實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輝煌成就,并認真總結其中的寶貴經驗,探索其內在要求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夯實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思想理論基礎。
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對于我們切實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光輝歷程,堅決反對對于黨為中華民族復興所作的偉大貢獻采取的歷史虛無主義態(tài)度,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辯證分析的方法來研究黨的歷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準確回答這個問題,要用國際眼光,從全球戰(zhàn)略大局出發(fā),作出實事求是的階段性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90年的歷史,大體上說來,可以概括為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干了三件大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包括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因為這樣,我們黨領導人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薄笆聦嵆浞肿C明,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chuàng)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盵1](p4-5)
在這一階段,我們黨緊緊依靠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干了第一件大事,即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第一個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社會的歷史性轉變。解決了“什么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新中國的成立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國內看,新中國的成立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真正站起來了”,“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一方面趕跑了帝國主義,埋葬了封建主義,推翻了后來靠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而造成的國民黨官僚資本主義的壟斷統治,即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自1840年以來民族屈辱的歷史。另一方面扭轉了明、清封建王朝閉關自守、夜郎自大、離開世界工業(yè)革命大潮急速走下坡路的發(fā)展趨勢,“徹底結束了自明朝中葉以來中華民族衰落的歷史”。從國際上看,新中國的成立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極大地影響了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走向,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推動了世界和平民主運動。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程,經歷了四個段落,即黨成立時期(1921-1927)的始初探索,黨在幼年及其向成熟發(fā)展期(1927-1937)的艱辛探索,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1945)探索的新進展,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1949)探索的成功。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了實現探索的主體,有了反帝反封建的黨的革命綱領,有了在黨的綱領下進行的一系列革命實踐。如開展工農革命運動、倡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合作、建立反對民族與封建壓迫的統一戰(zhàn)線、進行北伐戰(zhàn)爭、培養(yǎng)革命干部等。但“這時的黨終究還是幼年的黨”,[2](p610)存在著理論和實際結合程度不夠,黨的領導人不成熟、很幼稚等不足。故而在國民黨右派發(fā)動反革命政變時,黨的領導卻因“不懂得掌握政權和武裝的重要性,不善于處理同國民黨的關系,企圖以妥協讓步和束縛工農運動等消極措施拉住即將叛變的同盟者”而完全處于被動地位。[3](p221)第一次大革命遭受慘敗后,在土地革命時期,黨的主要領導又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連續(xù)犯了三次“左”傾錯誤,其中以王明為主要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延續(xù)四年之久,致使革命遭受嚴重失誤和挫折。但黨在艱辛的探索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期探索的基礎上轉入了自覺的追求,擺脫了主要依靠工人進行城市武裝暴動的老路子,開辟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始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先后提出了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工農武裝割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等正確思想和主張。這些正確思想和主張,終于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得到了與會的多數同志的認同,改變了“中央的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薄白窳x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盵3](p388)此后,黨就從幼年走向成熟,在抗日時期發(fā)表了一系列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標志性著作。經過延安整風,總結了歷史經驗,迖到了全黨的空前團結和進步,并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形成了《新民主主義論》,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和方針。在解放戰(zhàn)爭中更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推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性質的根本改變,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第一階段任務的基本完成,也標志著我們黨已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黨面臨的任務由原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探索。在這一階段里,我們黨緊緊依靠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干了第二件大事,即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第二個歷史性轉變,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其理論成果是解決了在中國“為什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在實踐中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方針、政策,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毛澤東思想得到繼續(xù)豐富和發(fā)展。
這一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也經歷了四個段落,即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七年(1949-1956)的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1956-1966)的曲折探索,“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的重大失誤,徘徊中前進的兩年(1976-1978)探索。新中國成立后頭七年的探索,“我們的發(fā)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當的”,[4](p253)“大大縮短了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fā)展方面的差距”?!拔覀兊纳鐣髁x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當然缺點也有”。[5](p266-302)“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盵6](p801)
1956年是這一階段具有重大標志意義的一年。蘇共二十大及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引起了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建設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毛澤東鑒于蘇聯建設的教訓,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的“第二次結合”,在黨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半里,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新見解,如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系,以蘇聯為鑒戒走自己的道路,為尋找能夠保持黨和人民政權純潔性的有效途徑而進行不懈探索等重要思想。但由于社會主義實踐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完全清楚,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和中國國情認識不夠,國內外客觀情況的變化又極其激烈和復雜,而我們黨的主觀認知又受到傳統觀念、傳統思維方式和黨與國家領導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局限,因而這次“結合”雖企求不走或少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彎路,卻依然未能幸免。
“1957 年后,‘左’的思想逐漸占了上風”,“1958 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完全違背客觀實際情況,頭腦發(fā)熱,想超高速發(fā)展”,[4](p115-253)給我們“帶來大災難”。上世紀 60 年代初,黨所采取的經濟上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左”傾錯誤有所糾正。但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特別是階級斗爭問題上“左”傾錯誤的指導思想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糾正,因而導致造成內亂的“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粉碎“四人幫”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但由于“兩個凡是”指導思想的影響,繼續(xù)肯定“文化大革命”,因循“左”的錯誤,因而造成兩年徘徊。隨著真理標準討論的展開,撥亂反正的進行,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我們黨的歷史上又一次偉大轉折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對于1957年反右派后毛澤東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毛澤東在探索中的失誤,不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上的失誤,而是在怎樣認識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失誤。主要是犯了三個錯誤,一是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偏離了黨的八大關于我國當時主要矛盾問題的正確論斷,搞階級斗爭為綱;二是超越了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片面地夸大主觀能動性,急于求成、求純;三是不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用群眾運動的方式來搞經濟建設,不講科學??傊?,錯就錯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不完全清楚,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方法也不對頭。應當說,這20多年的探索,我們不僅有嚴重的失誤,也有巨大的成就,為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根本性條件。如提出和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以及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文化制度,獨立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彈一星”的試驗成功,等等。這都為后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而且后來我們黨從這一時期所犯的錯誤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歷史教訓,也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正如鄧小平所說:“總結歷史,不要著眼于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盵4](p272)正是因為“文化大革命”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促使全黨增強了憂患意識、自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故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展順利。這也證明錯誤帶來的教訓,曲折帶來的真理終將化為戰(zhàn)勝謬誤的信心,成為黨在新的起點上重新崛起的動力。
在這一階段里,我們黨緊緊依靠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干了第三件大事,即進行了改革開放的新的偉大革命,開創(chuàng)、堅持、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第三個歷史性轉變,即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建立和完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偉大理論成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也正是當今中國引起全球矚目的根本原因和關鍵所在。
這個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程也經歷了三個段落,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鄧小平理論(1978-1992);深化和拓展鄧小平理論,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992-2002);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形成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2002年至今)。其理論上的最大成果是以回答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為中心,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一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呈現出立場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具體、特色更加鮮明、創(chuàng)新更加全面的特點,可以說是黨的90年歷史中唯一沒有發(fā)生大的曲折和失誤的時期,是共和國60多年歷史中發(fā)展最好、最快、人民群眾生活改善最多的時期。
上述艱辛的發(fā)展歷程和輝煌成就表明,盡管我們在革命和建設初期,曾因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國情、世情的判斷不夠準確,犯過錯誤,出現過曲折,但正是這些錯誤和曲折教育了我們,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終于在黨的領導下完成了各個發(fā)展階段的基本任務,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轉變,取得了當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輝煌90年,無論在實踐上或理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積累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以下深刻的啟示。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從理論形態(tài)上說,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并為后繼人所豐富發(fā)展了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這一科學體系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重要組成部分。依其反映范圍的廣度和對實踐活動的意義的角度去看,可分為基本原理(我們黨也曾稱之為“普遍原理”、“普遍真理”)和個別原理(或個別論斷)兩類。后者因時空條件的變化而失效并不損害基本原理及其科學體系。從發(fā)展過程看,具有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后繼者和前人的理論成果具有“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繼承和創(chuàng)新、堅持和發(fā)展、連續(xù)性與階段性的關系,不能將其對立和割裂開來。但后續(xù)階段出現的理論新形態(tài)絕不只是前人成果的單純復述或者數量增加,而是具有階段性的質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和其他科學體系相比有其顯著的基本特征。一是公然申明其階級性,是世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二是把自身的理論自覺地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泉源、動力和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堅持理論隨實踐、科學技術以及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具有顯著的實踐性、鮮明的時代性、突出的人民性、獨特的民族性、智慧的集體性。三是把科學性和革命性內在地統一起來,認為“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階級的利益和愿望?!盵7](p258)唯物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p112)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無產階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因此正確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其精髓、根本觀點、根本方法是實事求是。我們要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別人的經驗神圣化,也不能生搬硬套馬克思列寧的個別言論和結論。要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敢闖敢試,走自己的路,敢于并善于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以及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新形態(tài)。
國情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實際狀況,一般包括社會政治狀況(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階級關系、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文化狀況,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統,民族宗教,人口狀況,以及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的情況和特點。國情既有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差異,又有宏觀、中觀、微觀的區(qū)分。對其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在同一時代里也會有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變化,尤其是當今全球形勢瞬息萬變,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政治格局日益多極化,更加增大了我們準確把握國情的難度。毛澤東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盵2](p633)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guī)劃。”[4](p252)改革開放前我們所犯的“左”的錯誤,從根本上說,就是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它告訴我們準確了解國情是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立足點。只有認真研究歷史和現狀、準確把握歷史方位,才能真正把握國情,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質和核心。真正的“化”體現在化為理論,化為信仰,化為武器,化為實踐等諸多方面。這就要求我們的“結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簡單拼湊,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思維游戲,而是在認真調查研究基礎上的科學結合。要用馬克思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這個“的”,從而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認識,作為行動的指導。做好這種“化”的工作,最為緊要的是把握好以下三點:
第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化”的必由之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實現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必由之路。其根本要求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自覺地把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9](p538)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變革、精神狀態(tài)的改造,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第二,提出并解決我們黨面臨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是“化”的突破口。
馬克思說過:“問題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時代呼聲。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盵10](p28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發(fā)展史表明,理論上的重大飛躍都是以科學提出并解決當時面臨的重大問題為突破口的。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階段,黨所面臨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是: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什么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怎樣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什么是社會主義建設、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地提出并解答這些問題,因而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被稱之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即毛澤東思想,實現了我們黨歷史上的第一次理論上的偉大飛躍。對于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黨歷史上第二次理論上的偉大飛躍,胡錦濤指出:“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盵11]探索和回答這些跨世紀的重大難題,既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又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創(chuàng)立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三,深入實際的科學調查研究是“化”的基本途徑。
毛澤東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他還把調查研究與群眾路線相統一,賦予群眾路線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礎,從哲學高度說明實行群眾路線是黨的工作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許多重要決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都是發(fā)揚毛澤東倡導的調查研究優(yōu)良傳統、經過長期縝密調查研究的產物和結晶。“盡管我們現在進行調查研究的對象、內容、手段、條件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但是調查研究在黨的決策工作和全部領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僅絲毫沒有改變,而且顯得更為重要。……對任何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須臾也離不開調查研究。”[12](p647)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8-12-19.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D61
A
1003-8477(2011)10-0018-04
榮開明(1931—),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92年度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責任編輯 張曉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