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峻,張志偉
(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蘭州 730070)
·文史縱橫 ·
“草根文化 ”含義考
張 峻,張志偉
(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蘭州 730070)
當前草根現象異軍突起,其主體——草根群體所承載的草根文化也成為時髦的流行語。文化界、教育界出現越來越多使用“草根文化”這一術語現象。簡單地說,“草根文化”是指“草根群體”在生產、生活、交往活動中直接或是間接、自發(fā)或是自為地為適應和改造其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而形成的具有主體獨立意識又需要話語權實踐表達的文化體系?!安莞幕笔窍鄬τ谥髁魑幕?、精英文化而言的,其對于社會主流文化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草根文化;含義;社會影響
在今天,草根現象日益突出,使我們不時向“社會生活高樓”底層投來更多的回眸與思考。面對這種突顯而又雜亂的草根現象,我們有必要給其一個全面的梳理與限定,找出其相對統(tǒng)一的主體,過濾其現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對其所承載的草根文化進行“揚棄”,以優(yōu)化我們的文化環(huán)境,使其向著和諧社會的方向邁進。
從對“草根”的溯源來看,“草根”一詞最早產生于 19世紀的美國。由于淘金潮時期的冒險者盛傳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茂盛的地方會蘊藏著黃金,并作為勘探金礦的重要經驗,因此誕生了“草根”一詞,意指一種經驗總結。
在當代中國的語用環(huán)境中,草根具有多層含義,其基本意“草根”指“草的根”,這是一種存在久遠的基本義。草根平凡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看似散漫無羈,但卻生生不息;它永遠不會長成參天大樹,但卻因植根于大地而獲得永生;它帶著頑固的特點,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立性。
“草根”的新義則直譯于英語的“grassroots”,是grass(草)+roots(根)兩個語素構成的合成詞?!安莞币辉~很快被引入社會學領域,成為一個社會學術語,受到廣泛的認同和使用,成了當代中國的流行語?!安莞币辉~本身具有強大的滲透性,它在本土文化所指與外來文化所指的碰撞中產生了自己豐富的新的文化所指,具有民間的、民眾的屬性特征與自強不息精神,被賦予了“基層民眾”的內涵。
關于“草根”的含義,有的學者認為,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同政府或決策者相對的勢力,將“草根”一詞的理解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密切聯系起來。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平常說到的一些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等都可以看做是“草根”,從而將非政府組織稱作“草根”性人民政府;“草根”的另一層含義則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文化或弱勢階層?!安莞弊鳛橐粋€社會學名詞,在產生初期主要是用來確立某一階層的對立,多指意識形態(tài)上的區(qū)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草根”在社會學中作為一個群體的思想意識界定時,其包含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意義已經大大削弱了,更多的是指普通民眾的、平民的、民間的意思。
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辭典》對 grass roots一詞的釋義是:群眾的,基層的;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基礎的;根本的。葉際琴在其《“草根”的壯大》一文中將“草根”作了以下的理解:喻指民間、鄉(xiāng)間;喻指民工;形容卑微;指底層或基層;以“草根經濟”喻指民營經濟。蘭翔英在其《“草根”一詞的社會用語分析》一文中,還列舉了“草根”一詞所衍生出的新詞匯,“草根工業(yè)”、“草根英雄”、“草根勢力”等。
苑秀杰在《凝視“焦點”中的“草根”》一文中分析了“草根”一詞在我國形成以及意義的演化過程:“‘草根’新義最早進入我國的港臺用語中,那兒已經習慣把平民階層稱為‘草根階層’,特別是在港、臺、新、馬等華人社區(qū),使用頻率較高的是‘草根性’、‘草根族’、‘草根階層’、‘草根民眾’、‘草根議員’等。從改革開放開始后,‘草根’新義就逐漸地向大陸滲透,據高丕永等人收集到的向大陸滲透的時間最早的例句是在 1987年。”可見,在大陸,大約在 1987年,“草根”就進入語用圈了。如果把改革開放開始的時間定為 1978年的話,那么“草根”一詞的發(fā)源就可圖示如下:國外 (grassroots)→中國港臺→中國大陸。從時間上看,“草根”詞源演變分為三個階段:自 1978年到 1990年為“草根”新義由港臺地區(qū)向中國大陸的滲透期。此時,“草根”一詞主要意思是指“群眾、平民、老百姓”;從 1990年到2000年左右,為“草根”新義的萌發(fā)期?!安莞痹~義主要指“普通人的、平民的、群眾的、民間的”等意思;自 2000年以來為“草根”詞義的擴展期。在這一時期,“草根”一詞特別活躍在媒體語言中,日常生活中和“草根”有關的詞語也日漸流行,幾乎成為一個“文化焦點”。擴展的“草根”詞義主要指,人的出身地位貧寒卑微;泛指相對于上層人物或富有階層;代指弱勢群體;形容另類的、反傳統(tǒng)的、極具個性的人;表達不太受重視的、非主流、非傳統(tǒng)、非官方性質的事情。
由眾多的“草根人”所組成的集體是一個階層嗎?筆者認為不是的。因為按照社會學對階層的劃分標準,我國主要是依照社會分工、人在市場中的能力和市場中的權利、職業(yè)結構等因素考慮劃分階層。由無數的“草根人”而組成的大集合體,顯然它不是一個階層,其參與公共領域的個體成員來自多個階層,面臨不同的生活狀況,幾乎蔓延到各個行業(yè)和領域,所以我們只能說其是一個階層錯雜的龐大群體。這一群體在政治經濟上不夠強勢,話語權和影響力有限,但仍舊持續(xù)不斷地“擺弄著自己的遙控器”,表達著“草根人”的意愿,即使這種回聲的分貝是微乎其微的。
從以上對“草根”一詞由來、演變和階層的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對本文所要探討的“草根”就其所指給出一個框架性的定義,“草根”一方面是指民俗或民間的,在這里它趨向于一種“俗味”而又鮮活的文化精神狀態(tài);另一方面是指群眾的,平民百姓的,在這里它趨向于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上的一種卑微。
概括來說,草根群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平民性?!安莞后w”可以說就是一個平民百姓的集合體,它是由社會中處在下層,分散于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的人所組成,他們政治、經濟不夠強勢,社會、文化地位卑微,話語權和影響力極有限。他們沒有精英階層的強勢與霸道,沒有精英階層的高雅與大儒,更沒有精英階層的理論與細化,他們生活于下層,游走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邊緣,幾乎無緣于“大雅之堂”。
2.復雜性。由于“草根群體”并不是特指經濟或政治上的某一個群體,而是從社會和思想意識的角度泛指擁有廣泛社會基礎的群眾性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組成人員分散于社會的各個行業(yè)和各個領域,只要處在社會的底層,都可歸其為“草根群體”的一員。所以說其人員的構成是復雜的,有生活于農村靠種地謀生的“農村草根”、有打工于工廠以工資為生的“工人草根”或農民工、有在城市失業(yè)或無業(yè)的“飄蕩草根”、有因城市郊區(qū)失地生活在貧困中的郊區(qū)半農民工等。
3.地域性?!安莞后w”是由無數的“草根人”所組成的,其組成人員散布于各個民族、各個地方,明顯帶有民族和地方色彩;方言,則是其地域性特點中一個直接和生動的體現。他們具有不同的民族、民風、民情,人們認識問題、處理問題也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與方式。特別是受所在地區(qū)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發(fā)展水平甚至是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他們有著不同的“草根精神”。例如同樣是商人,山西老醋浸泡出來的晉商和興鹽茶之利的徽商在為商之道、經營風格等方面就有著顯著區(qū)別;同樣是北方人,山東大漢豪爽率直的飲酒文化與河西走廊的劃拳飲酒文化亦具有明顯不同的風味。
“草根文化”屬于“文化”的范疇,要搞清楚“草根文化”的概念必須先要以廣義的“文化”為基本出發(fā)點。“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 Colere,原意有神靈崇拜、動植物養(yǎng)育栽培以及精神修養(yǎng)等。最早給“文化”一詞下定義的,是英國的人類學學者泰勒。他在 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寫道:“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盵1]此后,對“文化”一詞的界定或釋義紛紛出現。中外文化研究者雖然對“文化”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定義,但他們之間有同質之處。首先,他們都認為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主體是人,文化的本質是人類長期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其次,文化是人的精神性成果即人的認知性、情感性成果,如各種思想、意識,如哲學、宗教。再次,這種認知性、情感性的成果是可以通過文化活動和文化設施等形式和活動傳播給他人或后人,如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科學技術的應用等。最后,文化作用服務于社會生活時,會形成各種民間風俗、習慣觀念、社會心理、規(guī)章制度乃至產生新的思想意識等。概括來講,文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和發(fā)展性等特性。
“草根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普通屬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獨立性,即“草根文化”是指“草根群體”在生產、生活、交往活動中直接或是間接、自發(fā)或是自為地為適應和改造其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而形成的具有主體獨立意識又需要話語權實踐表達的文化體系。
首先,“草根文化”和其他文化體系一樣,都必然是一種包括內容、形式和思想的綜合體系,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其次,“草根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是“草根群體”,他們處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底層,這種文化是他們在其日常生活、交往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提煉,是他們主體獨立意識的反映。再次,“草根文化”是一些真實反映平民百性利益、生活等狀況的思想觀念,這些觀念反射于他們的日?;顒赢斨?表現于每一個人的日常行為,影響于整個社會。最后,“草根文化”是“草根群體”的一種話語權實踐表達,他們形成這個文化之后,總是或強或弱地表達著他們的話語,訴說著他們的需求。
“草根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形式,與其他文化雖然具有一定的共同點,但它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文化形式的。
“草根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啊⑽幕且环N由知識精英創(chuàng)造的、蘊涵著人文理想、體現著形而上價值、寄托著烏托邦理想的、在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優(yōu)勢文化?!⑽幕鲇趯ι鐣氖姑泻蛯ι鐣硐雰r值的觀照,一般都與社會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較少接觸普通大眾。”[2]它在文化的形式上表現為理論而不是直白,在口味上表現為高雅而不是低俗,在地位上表現為強勢而不是卑微。
“草根文化”不同于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以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為背景,經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文化。它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大眾傳媒的依賴性等。其產品重在數量的累積并伴隨著質量的壓縮,整體風格趨于統(tǒng)一,它不具有“草根文化”的質樸性,更不具有“草根文化”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和多元發(fā)展趨勢;它沒有“草根文化”更多帶有精神色彩、處事風格的指導意義和比較明顯的社會群體性和區(qū)域性。
“草根文化”不同于底層文化。底層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且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語境以及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中所指稱的對象并不相同。關于底層的討論可以是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也可以是當代農民工這些身份確定的群體,其所產生的文化具有相對性,更呈現出受力時的受忍性,但“草根文化”其群體的階層并不確定,而是通過一種共識整合起來的一個無法分析其成分的總體?!安莞幕惫倘灰蔡幱谝环N相對關系中的下層,這種相對關系具有必然性,但“草根文化”更表現出底層群眾受力后的反彈性,是主體獨立性的一種話語權的實踐表達。
“草根文化”不同于民間文化。民間文化主要通過手工藝、曲藝以及語言文學這些形式得到體現。以其產生和流傳特征來看,主要是社會進入現代化以前就出現并流傳下來的底層文化。其普遍采用了民間話語的滑稽模式,而今借用文化產業(yè)娛樂性、商業(yè)性得到流行?!安莞幕眲t囊括了民間文化中所有的形式,并且也包含了現代科技手段下產生的新的表現形式,比如網絡和電視等。他們在時間上的分布呈現出不同的符號形式。
1.“草根文化”對主流文化的積極影響
首先,“草根文化”是主流文化的源泉。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無論是哪一個朝代或者國度,其主流意識形態(tài)均來自人民大眾?!安莞幕毕鄬τ谥髁魑幕瘉碚f,是屬于基層的、大眾的,其核心源自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以及對新興文化的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的封建文化,它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表現出頑強的生命活力。它也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經歷數千年、持續(xù)至今而未曾中斷的文化。它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哲學思想,如“敬德保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仁者愛人”等民本主義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樸素愛國主義精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和為貴思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天人和諧思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躬行踐履,修己治人”等求真務實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三軍可奪帥出,匹夫不可以奪志也”等自強不息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天子直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等厚德載物思想。這些思想存在于人們的心靈深處,構成了“草根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而主流文化思想正是對這種普遍的、廣泛的“草根文化”的濃縮與升華。例如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愛國主義情懷等。
其次,“草根文化”有助于校正主流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文化的長河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組成部分總是主干與支流并存,其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時間的考驗。那些經不起歷史見證的支流,最終只會因為距離主流越來越遠而變得干涸。而那些符合歷史發(fā)展軌跡的文化支流最終將會與文化的主流殊途同歸壯大主流,尤其是在主流處于分叉路口的時候,支流仍然會以其敏銳的觸角和廣闊的覆蓋面為主流的繼續(xù)前進探索方向。如果將“草根文化”與“主流文化”視為兩種范疇的話,那么無疑對于人民大眾來說“草根文化”更具有親合力?!安莞幕弊鳛橐环N基層的、民眾的文化,往往反映的是人民大眾的心聲,代表著人民大眾的思想傾向。而無論是參照符合或是不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草根文化”,都對指定或形成正確的主流文化具有指引或借鑒的作用。以網絡文化為例,隨著網絡信息的全面覆蓋和網絡技術的全面普及,網絡已不再是只屬于少數精英者們活躍的地方而相反的被占有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所使用。借助這一信息平臺,人們在網絡上各抒己見,甚至暢所欲言,這種新興的網絡文化形式作為一種“草根文化”從側面反映出主流文化需要更多的關注基層人民大眾的發(fā)聲渠道,從而為主流文化的發(fā)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從網絡文化中反映出的正面或是負面信息同樣能為主流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提供借鑒或者敲響警鐘。
2.“草根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消極影響
首先,“草根文化”自身具有其局限性?!安莞幕钡木窒扌灾饕匀粊碜詫鹘y(tǒng)文化的繼承。雖然我們已經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洗禮,人們的思想意識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接受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其陳舊的、過時的、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也隨之滲透。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人類的精華也包含思想糟粕,呈現著矛盾的形態(tài)。這兩種矛盾的形態(tài)隨著歷史長河,一直流淌至今,使“草根文化”明顯地帶著復雜的傳統(tǒng)色彩。作為一種思想精神來講,人們已經認識到它的缺陷和不足,但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卻是非常頑固和難以消除的。這些頑固消極的一面構成了現行“草根文化”的頹廢面。
其次,“草根文化”作為一種主流文化的媒介,同樣也存在著有利有弊的兩面性,這也是由“草根文化”本身的局限性決定的?!安莞幕眮碓磸V闊,其自身雜而不純,有精華亦有糟粕,在與主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牽制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不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元素混雜其中,從而導致主流文化偏離航道。就拿博客這一新興網絡“草根文化”來說,雖然在信息傳遞、廣開言路、促進大眾傳播文化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效用,但其非實名制的網絡特點則加大了管制難度,導致一系列虛假、色情、煽動分裂等有害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息和思想在網際傳播,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帶來不利影響。
總之,“草根文化”的出現有其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我們應該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剔除糟粕,正確對待那些對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較大顛覆的“草根文化”,倡導和發(fā)展對社會發(fā)展有進步意義的“草根文化”。因此,挖掘“草根文化”的深層次含義,厘清“草根文化”產生以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便顯得尤為重要。
[1]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2]吳妍.論“草根文化”的社會功能[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8.
G0
A
1008-8520(2011)01-0089-04
2010-08-28
張峻 (1981-),男,甘肅古浪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孫 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