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蓓
大學學報要超越本校視域
——工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特色發(fā)展思考
徐 蓓
大學學報作為連續(xù)出版物的一種,和其他學術刊物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谒纳姝h(huán)境和發(fā)展平臺,其個性體現在四個方面:信息量大;情報價值高;權威理據性強;具有教育教學作用。這些特點,既是大學學報能在期刊之林中鶴立的優(yōu)勢,也是我們辦刊人探求和思考大學學報未來發(fā)展之路的標識。
初衷上說,大學學報的功能主要是反映本校的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但是,這樣的功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報的發(fā)展。我國大學辦學水平參差不齊,一味地強調立足本校,部分學報會以犧牲刊物的學術質量為代價,成井底蛙之勢,無可讀價值,無廣泛的傳播受眾,最終閉門造車而車不能行。從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大學學報都是利用整個社會的學術資源,兼顧本校教學和科研成果,突出自身的文化傳播功能。這樣的發(fā)展模式,可集思廣益,有較大的輻射力,特別是那些在某個研究領域具有權威言說性的大學,因其自身的影響力,能博采眾家之長,吸引校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爭學報一席之地,發(fā)表最新的研究成果。然而,具備如此優(yōu)勢的大學學報畢竟鳳毛麟角,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學報欄目千人一面,內容繁復平庸。尤其是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在文科專業(yè)處于劣勢的前提下,要辦好學報的社會科學版,更是為其艱難。
湖南工業(yè)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文科專業(yè)無明顯優(yōu)勢,如果采用大眾化的辦刊模式,雖籍于時下職稱評定政策的厚饋,學報尚能茍然存活,而作為科技期刊的學報本身卻毫無生命力可言,并且日復一日地浪費著大量的人、財、物資源,最終書盈四壁,卻乏善可陳。
基于以上思考,《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著手欄目重建,在保持學報自身特點的前提下,明確了走特色化辦刊之路的宗旨。目前,除按照一級學科設置的常規(guī)欄目外(如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法學研究等),我們還先后開設了三個特色欄目: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研究、湘東歷史文化研究、熱點問題相關理論研究。《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雙月刊,一年6期,三個特色欄目每年分別開設兩期,每期3~4篇文章。
“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研究”是我們2010年新開設的欄目。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湖湘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幻想而激情,堅韌而無畏,關注民生,關心時局,不同流俗。尤其是當下寬松、和諧、團結奮進的良好創(chuàng)作氛圍,孕育出的大批作品既有社會學層面的思考,也有對人性的深刻追問,更有敘事學上的啟示?!拔膶W湘軍”聲名遠播,生生不已。當代湖南作家作品不僅具有湖南的地域意義,也具有當代文學的整體意義。我們正是借助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以科學、規(guī)范、客觀的態(tài)度創(chuàng)設這一欄目,每期以一位作家為核心,采取約稿和征稿等方式,組3~4篇稿件,從不同的層面探討和分析作家及其作品的當下價值與時代意義。
“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是我們不定期開設的一個老欄目,致力于以株洲市為中心并包括鄰近市縣的湘東地域內的歷史文化研究,該欄目具有非常強烈的本土文化色彩,對湘東地區(qū)的經濟文化建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別是對一些歷史遺跡的文化探源,為當地旅游項目的開發(fā)提供了理據詳實的資料。
“熱點問題相關理論研究”是我們2009年開設的一個新欄目,本欄目從熱點事件入手,不拘泥于專業(yè)知識屬性的歸口,多方面多視域地挖掘最新社會問題引發(fā)的思考。2009年第四期,我們“熱點問題相關理論研究”欄目,以5·12汶川地震為切入點,探討了“跨國公司捐贈的法律規(guī)制”和“中國傳統(tǒng)行政文化對地方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影響”兩個方面的問題。這一欄目的設立,旨在使學報與時俱進,與時政緊密關聯,從學術的角度分析焦點問題和熱點事件的本質特性,有效提高學報的可讀性和轉引率。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作為一名學報主編,對學報現狀的維護和愿景的規(guī)劃,責無旁貸。基于目前辦刊的客觀環(huán)境以及自己的辦刊經驗,我認為在工科為主的大學辦文科學報,意欲凸顯特色,盎然生機,應該著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開辟部分欄目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利用地域資源優(yōu)勢進行學科探研,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理據詳實的參考資料。第二,增強學報的可讀性,充分發(fā)揮學報的教育功能,利用大學學報這個學術平臺,探求和分析時下最新社會問題產生的理據和本源,引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使學報發(fā)揮傳播文化、教化民眾的媒體功能。第三,加強組稿策劃。要轉變組稿理念,變被動組稿為主動組稿,徹底摒棄過去那種消極等待作者上門投稿的被動組稿方式。注重選題開發(fā),激發(fā)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第四,堅持學術公正,杜絕商業(yè)文化行為。文科學報稿源充足,在商品大潮沖擊、宏觀管理乏善、社會轉型期浮躁風盛行的情況下,獲取經濟回報舉手可得,然而,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如果學術期刊強調營利性,勢必會影響學術公正。我們學報人必須堅持“學術為公、實事求是”的原則,堅守文化的純潔與純粹,正本清源,不同流合污。
最后我們仍須明確,高校學報與高校的發(fā)展始終緊密相連,雖然目前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高校學報的發(fā)展,但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看,它的窗口作用依然存在,育人功能功不可沒,歷史記錄無以替代。只要找準其定位,彰顯其功能,前景仍然樂觀。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03月23日(第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