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戰(zhàn) [武漢大學 武漢 430072]
中國古代直訴制度之法理分析
□孟令戰(zhàn) [武漢大學 武漢 430072]
直訴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特殊的訴訟制度。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古代常規(guī)訴訟制度的不足,而且對國家官員的司法腐敗具有一定的監(jiān)督和糾察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古代民眾洗脫冤情,訴求正義的一種重要途徑。在法理上對它進行分析,有利于人們透析其存在的法學基礎,明晰其運行的法學機理,進而探究其在當代進化和重生的可能性。
直訴;申冤;糾察
作為我國古代史上的一個比較特殊的訴訟制度,直訴制度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最早可追溯為西周時期的“路鼓”、“肺石”等直訟制度。它在我國法制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對于這一制度,我國法學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首先表現(xiàn)在對直訴制度的性質(zhì),即是一種告訴制度還是一種上訴制度,抑或是兼具兩種,這在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其次,對于這一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雖然也有些學者撰文認為,我國的信訪制度就是來源于古代的直訴制度[1],但是大多數(shù)的學者都認為直訴制度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法制建設的需要,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我們認為我國古代的直訴制度不僅在我國古代產(chǎn)生過很重大的影響,而且對我們現(xiàn)代的法制建設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正是本著這一信念,通過對中國古代直訴制度基本特征的法理分析,希望能對我國古代的直訴制度做一番更深入的探討,更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此更廣泛的討論。
在我國古代的多數(shù)時期內(nèi),直訴于上的案件多數(shù)是重大的刑事案件,這與我國古代的法律制度、社會狀況、訴訟觀念等有關。其一,我國古代實行的是國家治理和民間自治相結合的方式①,一般情況下,官府主要受理諸如殺人、叛亂等重大刑事案件,而對于民事案件和輕微的刑事案件等,通常先在民間由宗族或鄉(xiāng)鄰進行調(diào)解,調(diào)解不成者方許告官。清代,陸隴其在處理民事案件時,便奉行“訟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爭者以族長,有鄉(xiāng)里爭者以里老;又或使兩造相要俱至,謂之自追”[2]。其二,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把民事訴訟和輕微的刑事訴訟視為“民間細故”,并且把“爭訟”之人視為“道德敗壞”之人,把好“爭訟”的地區(qū)看成是民風不淳樸的地方。因此,官方通常對民事訴訟采取“息訟”、“賤訟”的措施,這類訴訟自然就不會也不值得被皇帝(國王)親自過問。其三,古代社會交通的不發(fā)達,人們直訴于皇帝(國王),即上京告御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這是一般百姓所負擔不起的。他們不僅要散盡家財、負債累累,而且還可能因此家破人亡,所以,除非遇到重大的冤情,老百姓是不會向皇帝直訴的。其四,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一般的司法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且由于皇帝個人精力的有限,也對直訴做出了一些限制,對于上告不實者,還要處以很重的刑事處罰。因此,這種受“重義輕利”影響的民眾,對民事訴訟和輕微的刑事訴訟就不敢輕易直訴于皇帝(國王)了。
同時,在古代的某些時期,允許當事人就民事糾紛進行直訴。例如,宋初就允許民人詣登聞鼓院進御狀陳述民事爭端。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十月,京畿平民牟暉因家奴丟失小豬而擊登聞鼓上訴,太宗認為,“似此等細事悉聽于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矣”,乃下詔賜千錢賠償牟暉的損失[3]。此外,“開封女子李嘗擊登聞鼓,自言無兒息,身且病,一旦死,家業(yè)無所付?!碧谔貏e下詔批令:“本府隨所欲裁置之”[4]。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八月一日詔中更規(guī)定:“所有爭論婚田公事,今后并仰詣登聞鼓院投進”[5]。這種由皇帝直接執(zhí)掌民事訴訟的情況在中國古代都是十分少見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宋代的商品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民事糾紛增多,皇帝開始重視民事訴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央集權的強大,皇帝加強了對司法權的控制。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皇帝(國王)所予以受理的直訴案件,主要是重大刑事案件,在某些特定時代也受理一些民事和行政訴訟②。
我國古代實行自訴和公訴相結合的告訴制度。自訴是指當事人直接到司法審判機關告狀并提出訴訟。公訴也稱官告,是專門的政府機關提起的訴訟。我國古代公訴主要包括彈劾和糾問兩種形式。彈劾是指由專職的檢察部門提起的訴訟,在我國古代,專職的檢察部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名稱和機關有所不同)總體上主要有御史臺和諫院等,但其起訴的對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吏。這種方式雖然對于發(fā)現(xiàn)冤假錯案,還受害人以公道具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對具體的刑事案件的主動糾察不是其主要職責。糾問,在我國古代是指司法機關直接逮捕、糾察和審問有犯罪嫌疑者的行為,從實踐中看,他們對于主動糾舉案件通常是不積極的,而且由于司法官集偵查、控告、審判各職能于一身,缺乏各職能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這樣如果出現(xiàn)司法機關的錯判和枉法,就缺乏有效的官方主動的救濟。因此,受害人的申訴如果得不到受理,或者被冤枉,只能期望通過自己的告訴和上訴行為,求助于更高的國家機關的追查和救濟。直訴制度就是這種訴求制度中的一種最高的形式。
直訴制度主要由受害人及其近親屬提起,一方面是由于人類本能,對于親情家庭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古代政府重視倫理的政策有關。我國古代法律規(guī)定近親屬受害,提起訴訟既是一項法律權利,也是一項法律義務,如《唐律疏議》就規(guī)定:
諸祖父母、父母及夫人為人所殺,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遞減一等。受財重者,各準盜論。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經(jīng)三十日不告者,各減二等[6]。
這與中國古代的“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在法不可同天”,子孫及妻當為之告官和復仇等觀念有關。在中國古代,受到刑事處罰,不僅僅會導致當事人人身、財產(chǎn)、名譽和政治前途的損失,而且還會影響到家庭、近親屬的名譽等,因此受害人及其近親屬才會千方百計地想要告御狀,以討回公道。當事人之外的他人的告發(fā)也是引起直訴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常發(fā)生在皇帝鼓勵告發(fā)的時期,而且告發(fā)的事件也是一些謀反、謀叛等嚴重危害君主統(tǒng)治的重案。
通常認為我國古代的直訴制度,是直接訴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或國王的。這是由于在我國古代,皇帝(國王)是集國家最高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權于一身,天下是皇家的天下,國民是皇家的“子民”這一大前提下的,皇帝作為司法案件的最終決策者。同時,皇帝在老百姓心中是正義與公正的化身,也是其冤情得以昭雪的最大和最終希望。
皇帝(國王)對于直訴案件基本上采取直接和間接受理相結合的方式,一般說來,不經(jīng)過中間機關的傳達,而直接達于皇帝的直訴,是一種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直訴,我國古代的“邀車駕”就是這種方式的代表。這種方式能保證直訴案件能夠被皇帝所知曉,而不會被中轉(zhuǎn)機構徇私情。但是由于皇帝精力的有限,且需要處理其他的事務,他需要設立輔助機關來幫助他接收直訴案件,如皇帝往往設置專門的鼓院或諫院等來管理登聞鼓,并安排專門的人員(如御史)負責登聞鼓,于是,遇有直訴案件時,就可以呈報于皇帝了。但是這種間接的方式,有時卻導致中間人員因私“蒙蔽阻遏”直訴案件的情況發(fā)生。
由此可見,直訴的案件通常是由皇帝(國王)采取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受理的。而且在古代社會的中后期出現(xiàn)了專門的機構來協(xié)助皇帝,受理直訴案件。
對于直訴制度是上訴制度還是一種起訴制度,學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或者只是籠統(tǒng)地把它表述為一種訴訟制度。如曾憲義先生編的《中國法制史》是這樣定義的:“直訴,即不依訴訟等級直接訴于皇帝或欽差大臣,是訴訟中的特別上訴制度?!盵7]而陳顧遠先生在其《中國法制史》雖然也論述到了直訴制度,但是對其性質(zhì)并沒有界定[8]。
現(xiàn)代訴訟法學認為,起訴制度是指法定的機關或個人,依照法律規(guī)定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控告,要求該法院對其案件進行審理并予以判決的一種訴訟活動或程序。由于我國古代沒有設立專門的控訴機關,古代的起訴實際上是司法機關開始審理案件的緣由或依據(jù)。在我國古代,起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是告訴,即刑民案件的原告和其近親屬向有關官府提出起訴與告發(fā)。其二是自首,即訴訟案件的被告在犯罪未被發(fā)覺的情況下,主動向所在官府投案自首。其三是官告,即由官方提出的訴訟,可分為糾彈與糾問兩種:前者是指專職的檢察部門提出的訴訟,其主要針對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后者是糾問,指司法機關直接捉拿、糾察、詢問案件當事人。其四是告發(fā),是指案件的當事人以外的知情人提請的控告。
我國古代直訴制度主要有告訴、官告中的糾彈、告發(fā)這三種情況。其中告訴是其主要形式,這種情況主要是刑民案件的原告及其近親屬對無法按照正常訴訟程序控告,或者是告訴未被相關官府直接受理的案件直接向皇帝控訴的行為。直訴制度中的糾彈是指中央監(jiān)察機關(御史臺等)直接向皇帝控訴和檢舉相關官吏的這種情況。直訴制度中的告發(fā),是指案件當事人以外的知情人直接向皇帝控訴、揭發(fā)相關犯罪的情況。告密就是其中的一種情況,來俊臣就是因告密得幸于武則天的。武則天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設立了“申冤匭”,讓“有冤抑者投之”,每天令正諫大夫、拾遺、補闕一人掌管[9],其實質(zhì)就是一個“舉報箱”?!笆菚r,告密者皆誘人奴婢告其主,以求功賞?!盵10]當時,舉報之風十分的盛行。由此可見,直訴制度中有一些情況是起訴制度。
現(xiàn)代訴訟法學是這樣定義上訴制度的:“上訴,通常是指各國法律規(guī)定的,由上級審判機關對因訴訟的當事人或檢控機關的不服下級審判機關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決或裁定而提出的上訴案件,重新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活動”。我國古代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逐級上訴的司法制度。通常情況下,刑民案件的當事人或其近親屬對當?shù)毓俑呐袥Q不滿應該依次向上級機關提起上訴,“越訴”是被嚴格禁止的。直訴制度,是訴訟案件當事人直接訴于國王或皇帝的制度,它也包括不服下級官府的判決直接向皇帝上訴這種情況。例如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由于對當?shù)毓俑袥Q不滿,楊乃武的姐姐就托人上京城直接向皇帝上訴,并最終在皇帝的干預下,案件得到平反。
我國古代早在西周時期就形成了一定的審級制度,周天子是最高的司法長官,周天子以下,中央一級由大司寇、小司寇和士師負責。地方一級,依管轄地域不同,由鄉(xiāng)士、遂士、縣士、方士等負責。以后,各朝代的審級制度逐漸發(fā)展,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設立了不同審級。在唐代,審級制度已經(jīng)發(fā)展得比較完善了,唐代的審級可定為五級:縣司、州府、尚書省、大理寺、中書門下,其中中書門下是申訴機關,只進行法律審訓,實際上是五級三審制[11]。以后各朝代在此基礎上變化不大。與審級制度相適應的是,告訴制度和上訴制度也實行逐級告訴和上訴的制度。通常,各朝代都頒布了禁止越訴的法令,對于越訴和越級上訴的行為一般都規(guī)定了相應的刑事責任。如《唐律疏議·斗訟律·越訴條》之疏議就規(guī)定:“凡諸辭訟,皆從下始。從下至上,令有明文。謂應經(jīng)縣而越向州、府、省之類,其越訴及官司受者,各笞四十。若有司不受,即訴者亦無罪?!盵12]宋代為了防止州縣審結案件“多是徑至省”而越級上訴,法律規(guī)定實行逐級上訴的“斷由”制度。即要有原審機關審斷案件的“結絕告示”,以此作為依法逐級上訴的理由和依據(jù),如無此為據(jù),一般情況下,上一級司法機關是不予受理的。
我國古代,雖然在立法上規(guī)定了嚴格的上訴和告訴制度,但是其各朝代也允許在特殊的情況下實行越訴。直訴制度就是這種越訴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直訴制度一方面可以解決正常訴訟制度的形式僵化問題,也可以使那些在正常的訴訟體系下得不到及時救濟的人獲得申訴的機會。直訴制度的設立彌補了正常的上訴和告訴制度的缺陷,是一種有效的補充。當然,在中國古代法制發(fā)展史上,它始終只處于補充地位。這是法制發(fā)展制度化、體系化的必然規(guī)律。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古代的直訴制度具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在我國古代法律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我們試圖對其下一個定義:直訴制度是我國古代一種主要由受害人及其近親屬在其冤情得不到申訴時,直接或間接地訴于皇帝(國王),并由皇帝親自或者監(jiān)督有關機關受理,對正常的上訴制度具有重要補充作用的起訴和上訴制度。
注釋
①特別是在宋代以后,民間調(diào)解開始廣泛施用,這一特點在明清時期表現(xiàn)得更突出。
②實際上,我們古代并沒有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等概念, 我們運用現(xiàn)在法學的概念和制度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進行分析,是要在同一個概念體系下對古今法律制度進行分析,一方面利于我們理解古代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們對古今法律制度進行比較。
[1]陳紅梅. 解讀信訪制度[J]. 學術界雙月刊,2005,115(6):59.
[2]趙爾巽等. 清史稿·陸隴其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8.
[3]李燾.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4]脫脫, 等. 宋史·刑法志(卷一九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徐松. 宋會要輯稿·刑法[M]. 北京:中華書局,1957.
[6]長孫無忌, 等. 唐律疏議(卷一七) [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7]曾憲義. 中國法制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38.
[8]陳顧遠. 中國法制史[M]. 北京:商務印書局,1936:237-245.
[9]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二○三) )[C]/ / 司馬光.唐則天后垂拱二年. 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二○五) [C]/ / 司馬光.唐則天后長壽二年. 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張晉藩. 中國司法制度史[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29.
[12]長孫無忌, 等. 唐律疏議·斗訟律·越訴條[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Legal Analysis of the Straight Sues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MENG Ling-zha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Straight sues system is a special litig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It not only compensates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nventional litigation system to some extent,but also has certain supervision and pickets role in national official judicial corruption.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hinese ancient people to call for justice. 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on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dialyze its existing legal basis, clarify their run of legal mechanism, and then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evolution and rebirth possibility.
straight sues; call for justice; sergeants-at-arms
D912.1
A
1008-8105(2011)03-0070-04
2010 ?12 ?02
孟令戰(zhàn)(1981? )男,重慶市公安局,武漢大學法學博士。
編輯 劉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