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孫東建 (天津市醫(y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際婦產科學雜志》編輯部 天津300070)
數字化出版是將各種圖、文、聲、像信息以數據(比特,bit)形式存入數據庫中,出版單位可根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選擇、編輯、加工(包括數字化處理)、整合,然后以紙質出版物、光盤或網絡出版物的形式提供給讀者。[1]數字化出版有3個特點:①具有記錄、儲存、呈現、檢索、傳播、交易數字化的特點。②具有在網絡上運營,實現即時互動、在線搜索等功能,以及創(chuàng)造、合作和分享的特性。③能夠滿足大規(guī)模定制的個性化服務需要。[2]伴隨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的快速普及,出版業(yè)已經進入了一個相當長的印刷技術與數字技術共存的過渡時期。
據《2005—200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yè)年度報告》,到2006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整體收入200多億元,其中中國互聯網期刊的收入為5億元,電子書的收入為1.5億元,網絡游戲收入為65.4億元,網絡廣告收入為49.8億元,在線音樂的收入為1.2億元,手機出版的收入為80億元。[3]
2006年,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對我國2005年、2006年2年數字出版情況進行調研,從新聞出版總署2006年對50家因特網出版機構的年檢數據獲悉,50家因特網出版機構2005年資產總計58億多元,負債總額近14億元,英特網出版業(yè)務總收入約77億元,其中主營業(yè)務收入48億元,比上年增長4.45%,非主營業(yè)務收入28億多元,比上年增長20.76%,利潤總額5億元。英特網出版業(yè)務比上年增長17.71%,凈利潤14億元,比上年增長57.67%。[4]
截至2006年,清華同方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6 990種,CNKI收錄期刊7 582種;維普資訊共收錄中文報紙400種,中文期刊8 200多種,外文期刊5 000種,至2006年10月累計收錄文獻1 600萬篇,每年新增約240萬篇,擁有固定客戶2 000余家;萬方數據到2006年為止已收錄期刊5 607種。目前發(fā)展趨勢是傳統(tǒng)期刊數字化的技術平臺提供商已不單單停留在期刊數字化本身,而是將文獻、信息等很多資源進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形成包括大量信息的數據庫,實現一種全新的數字出版模式。[5]
截至2005年,中國電子圖書的數量已經達到21萬種,數碼印刷技術也給傳統(tǒng)出版業(yè)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許多出版社開始從編輯環(huán)節(jié)邁向印刷環(huán)節(jié),進軍印刷領域。數碼印刷大約占整個市場份額的7%,數碼印刷應用領域日趨多元化。[4]
萬方的數字化期刊群、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維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是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發(fā)展的代表。從它們的現狀,參照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化發(fā)展的趨勢,可以看出我國在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建設上還有不足之處。
1.2.1 知識信息數字化的優(yōu)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數字化網絡信息的優(yōu)勢是快捷、新穎、交互性強,這些優(yōu)勢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在時效上,萬方、CNKI和維普的期刊數字化,與印刷版的期刊基本是同時出現在用戶面前,有時甚至在印刷版之后;在內容上,現有期刊印刷版的翻版,沒有在印刷版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增加更多的東西,不是我國學術期刊網絡時代的最佳發(fā)展模式,需要充分發(fā)揮數字化的優(yōu)勢。維普為了不影響各期刊的銷售和發(fā)行,特意將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光盤和網絡發(fā)布時間比期刊出版時間滯后3個月以上。[6]
1.2.2 沒有帶動并形成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全過程的數字化只有使學術期刊的整個編輯出版過程實現數字化,才能發(fā)揮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優(yōu)勢,這是信息時代網絡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萬方的數字化期刊群、CNKI的光盤版期刊和中國期刊網、維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主要是制作、傳播等部分過程的數字化,編輯出版等主要過程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工作方式階段。嚴格來說,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只實現了期刊傳播的數字化,約稿、審稿、交互式探討等主要工作的數字化還有待深入開發(fā)和研究。
1.2.3 數字化建設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我國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此首先要解決期刊知識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標準化問題,用共同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語言,實現學術期刊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國際科技期刊上網,大多是將排版數據直接轉換成PDF格式,下載相應的閱讀軟件進行原樣瀏覽和打印。但無論是期刊的上網格式還是知識信息的檢索手段,萬方、CNKI和維普公司都有自己的標準。萬方采用國際通用瀏覽器瀏覽期刊頁面,CNKI是利用自己開發(fā)的軟件實現頁面的原樣瀏覽和打印,維普也是使用自己的瀏覽器。此外,在信息存儲、傳輸等多方面都需要有與國際標準相銜接的、國內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以真正實現我國學術期刊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7]
傳統(tǒng)的編輯有文字編輯和高級編輯。文字編輯(copy editing)著重在稿件內容的語法、語言文字規(guī)范、選詞、引文規(guī)范等方面進行把關,有些文字編輯也創(chuàng)作標題、簡短的圖說,以及一些與稿件相關的其他篇幅較短的文字內容。[8]高級編輯(senior editor)有時作為管理或執(zhí)行編輯(managing or executiveeditor),將從較高層次上審讀稿件,這個過程被稱為頂級編輯(top editing)。高級編輯對稿件一般只做細微修改,對于質量不佳的稿件,高級編輯則將文稿退回,讓一線編輯或文字編輯進一步做有價值的修改。高級編輯經常處理一些有爭議或比較棘手的稿件。但在某些報社和雜志社,高級編輯也會對所有的稿件內容把關。[9]在網絡時代,很多類型的工作都會被冠以“編輯”的頭銜,“編輯”已經成為對這些職業(yè)的不準確的描述。數字出版還從廣播電視行業(yè)借用了一個職業(yè)頭銜“制作人”來描述一些職業(yè)。然而,不管這些具有編輯含量的職業(yè)被如何稱呼,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職能特點。
與傳統(tǒng)媒體的文字編輯相比,數字媒體的文字編輯還需要具備許多特別的技能,例如,他必須善于發(fā)現并解決一些導致網頁無法正常顯示的格式問題。[10]
網站策劃(web producer)將編輯、設計甚至技術開發(fā)等職能集于一身。他們的工作既可以簡單到只是從網絡上抓取有關內容并將它們填入已經定制好的網頁模板,也可以復雜到策劃和建立整個網站。最典型的情況是,網站策劃從多種來源獲取內容,對這些內容的格式和編排方式進行統(tǒng)一處理以適于網絡呈現和發(fā)布。這些內容可以來自紙質出版物、網絡記者采寫的稿件,或由第三方的報業(yè)聯合組織提供。上述過程便要求網站策劃具備編輯的判斷能力(即選擇發(fā)布哪些內容)和設計的審美眼光(即應該如何呈現這些內容)。[9]鑒于目前絕大多數報紙和雜志的網站主要是采用設計人員設計的統(tǒng)一模板來發(fā)布內容,所以成功的網站策劃也并非一定要具備很強的審美眼光。作為網站策劃,有一點相當重要,那便是他必須懂得如何增加網站的流量,并在頁面上妥善配置內容,以便給受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紙質報刊出版中,高級編輯一直履行的規(guī)劃和管理職能在數字出版中仍然是至關重要的。而數字出版時代需要他們具有更廣闊的全球視野。與紙質出版編輯相比,數字出版中編輯、營銷和技術部門在實際業(yè)務流程中的結合更加緊密。此外,流量是衡量網站成功與否的一個絕對重要的因素。與紙質媒體讀者對報紙和雜志的忠誠度相比,網絡受眾對網站的粘度更容易改變。[9]當編輯規(guī)劃網站未來的建設時,他們經常需要考慮商業(yè)因素,但這并不意味網站要在內容方面去迎合廣告客戶的利益,相反,編輯需要規(guī)劃網站內容,并協(xié)同營銷和技術部門實現這一規(guī)劃,最終給用戶提供這樣的產品:這種產品既能滿足廣告客戶和網站潛在受眾的實際需求,同時還能維護其媒體品牌的純潔和高質量。
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建設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信息時代,因特網的飛速發(fā)展,使網絡人口成倍增長,當網上人口和企業(yè)數達到某個數量級的時候,人類生活將發(fā)生質的變化,數字化的生活將成為未來主流的生活方式。[11]因特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其實質是信息的集合,在這個系統(tǒng)中,數字化是知識信息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并且這一方式本身既是內容也是形式。因此,信息的兼容和共享是基本的要求。要使學術期刊的知識信息在因特網傳播和利用,首先要樹立知識信息兼容、共享的網絡發(fā)展理念。
數字化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是依托網絡而發(fā)展的,這就要求在信息處理技術上遵循國際通用標準。萬方、CNKI和維普都是實行信息的集成化管理,這更是要求有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12]在信息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上,將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國際性和合作性、適應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具備可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保證網上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的質量和效率,推進我國信息資源的標準化建設。
數字化學術期刊支持信息的超級鏈接,通過鏈接將多種信息組織起來,形成知識信息的網絡。知識信息來源不受限制,海量的存儲技術使數字化期刊的資源共享得到發(fā)揮。數字化期刊減少了信息生產者和用戶對中間環(huán)節(jié)的依賴,傳播范圍擴大,傳播速度提高。[7]為此,應充分發(fā)揮虛擬編輯的功能,一方面變革編輯模式,實行在線的編、審、校,從傳統(tǒng)的編輯方式中解脫出來,投入到期刊的創(chuàng)意、選題策劃和深入到研究課題中去;另一方面,使編輯出版的學術期刊從靜態(tài)的文字、圖表向動態(tài)的文字、畫面等多媒體形式轉變,向多媒體方向發(fā)展。目前應兼顧網絡版和印刷版之間的關系,以順利實現學術期刊由印刷版的數字化向網絡型期刊的轉變。
目前,科技期刊已進入印刷版、光盤版和網絡版等多種載體共存的新時代。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與我們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傳播方式相比,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萍计诳挥信崿F資源數字化、辦公自動化、出版網絡化,[13]積極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來改變傳統(tǒng)的出版方式,開辟更廣闊的出版領域,培養(yǎng)新的經濟增長點,才可為科技期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p>
[1]李志堅,劉大誠.出版業(yè)的數字化革命——數字化出版的發(fā)展與展望[J].今傳媒,2009(11):86-87.
[2]陳昕.從美國數字出版現狀看出版新趨勢[N].文匯報,2008-1-20.
[3]江吟.數字出版面臨的景況及思考[J].中國編輯,2008(5):47-48.
[4]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課題組.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6(12):5-10.
[5]吳利平.科技期刊數字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思考[J].編輯學報,2007,19(5):377-378.
[6]Crawley-Low J.Publishing Patternsin FourVeterinary Medicine Journals[M].Veterinary Medicine Library,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9.
[7]吉玉珠,胡兵.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分析與思考[J].圖書與情報,2003(3):33-35.
[8]Perlman M.“Talk t0 the Newsroom:Director of Copy Desks Merrill Perlman.” [N/OL].NewYork Time,[2007-03-06].http//nytimes.com/2007/03/06/business/media/19asktheeditors.html.
[9]約瑟夫·加拉尼奧.美國報刊業(yè)數字化進程中編輯職能的變化[J].中國編輯,2007(6):85-90.
[10]Karp K.“Wild Wild Web.”American Copy Editors Society(2007) [G/OL]. http://www.copydesk.org/2007conference/online.html.
[11]陳志良.數字化浪潮——數字化與人類未來[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36-45.
[12]姜永常.我國期刊信息資源網絡化建設展望[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23(3):206-208.
[13]張印朋,李霞,苗麗娟,等.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建設[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8,10(2):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