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 (天津市健康教育所 天津300011)
進入21世紀,人類邁入了健康觀念迅速更新、健康手段更加科學的健康世紀。國家制定了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發(fā)展目標,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相統(tǒng)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同時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在黨的十六大上,第一次將公民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相提并論,將這三大素質的綜合提升表述為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公民健康素質的提高依賴于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則依靠健康科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健康教育本身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匯了醫(yī)學、行為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知識,是伴隨人們一生的終身教育。人們的健康需求時刻存在,因此,無論哪一生命時期所采取的健康干預措施之中,健康教育永遠是一個基礎。
健康科普是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是解決當今主要衛(wèi)生問題最經濟、最有效的對策之一,它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教育素質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公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對于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需求涉及多個領域,涵蓋面廣、信息量大,而要想系統(tǒng)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知識需要,為他們提供科學專業(yè)、深入淺出的信息載體,科普無疑是最有效的工具,是提高公民健康素質不可或缺的方法途徑。
作為一名《健康科普報》的編輯,我結合自己的工作感受,從一個科普工作者的角度,談做好健康科普,促進健康教育的幾點認識。
健康科普知識與人們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科普報道要貼近生活,深入實際,要努力揣摩大眾心理,了解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2]
比如,近年來,人們對有關健康的突發(fā)事件越來越關注,像“非典”、“禽流感”等等?!胺堑洹逼陂g,人們十分恐慌,不知“非典”為何物,該怎樣保護自己。而本報及時刊發(fā)的諸如《“非典”的早期預警癥狀》、《防“非典”從洗手帶口罩做起》、《與“非典”人員接觸后該怎么辦?》等等文章,不但使人們了解了相應
再比如,人群的疾病圖譜是不斷變化的,對此科普工作者應時刻予以關注,根據多發(fā)病、季節(jié)病,隨時轉換編輯重點。像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腫瘤、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疾病多發(fā),我們在編輯重點上應當有所側重,每到與熱點疾病相關的衛(wèi)生宣傳日,更要做詳盡的科普報道。
還比如,關于性醫(yī)學、性保健的科普。雖然普通的醫(yī)學科普已經在各種媒體上廣泛開展,但是與性保健、性疾病有關的醫(yī)學科普還很少,人們對此諱莫如深。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性科學誰也回避不了,兩性關系的和諧,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要重視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對于讀者的求教、求知,應當充分利用專家學者資源,來解答他們的問題。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
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知識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較為難懂的,這是由醫(yī)學的專業(yè)性決定的。而健康科普傳播卻要面向大眾,具有廣闊的傳播面,因此決定了健康科普傳播必須通俗化。整個健康科普工作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專業(yè)知識通俗化的過程。所以,盡量“變專業(yè)為通俗,變生僻為親近”,這樣,讀者才能感興趣、看得懂,健康科普也才能具有生命力。
科學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當然包括健康科普作品。失去了科學性的健康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有時候,人們以訛傳訛,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和作者,其文章的科學性很難保證,但經媒體的不斷轉載,廣泛傳播,產生了很大負面作用。對此,科普工作者在編輯、刊發(fā)的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手段認真甄別,決不讓不科學和偽科學的東西誤人害人。[3]
要調動醫(yī)學專業(yè)人員成為健康科普宣傳的主要力量,努力培育高層次的專家作者隊伍,呼吁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機構多提供科普素材,以此讓廣大群眾受益,是健康科普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一是觀念新。舉例來說,現在我們處于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絕大多數人更愿意通過輕松活潑乃至娛樂化的閱讀方式接受科學知識。我們在報紙上專門開辟了一個“三國醫(yī)話”欄目,結合《三國演義》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用妙趣橫生的語言,使冷冰冰的病例以活靈活現的形式得以展現。所以說,健康科普工作也是一項艱苦的藝術性勞動,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盡可能生動有趣。
二是角度新。讓健康科普工作者最感頭痛的問題,莫過于健康科普內容的“老生常談”。有時會覺得,適于宣傳的醫(yī)療衛(wèi)生選題,已經像篩沙子般一一篩過。我們認為,挖掘衛(wèi)生相關知識的老題材,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寫法入手,也能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4]
隨著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純公益性的健康科普已經很難滿足健康市場,健康科普事業(yè)要有更大的發(fā)展,就必須走科普產業(yè)化的道路。而在這樣一條道路上,作為健康科普媒體的經營者,一定要牢記科普工作的公益性本質,認真把握和處理好廣大讀者的健康利益和廣告經營之間的關系,在實現廣告效益的同時,更應當重視社會效益,發(fā)揮健康教育載體的功能。[5]
如今,除了衛(wèi)生專業(yè)媒體,各種綜合性媒體,甚至其他行業(yè)媒體也都非常重視健康科普方面的內容,紛紛涉足這一領域。搞好健康科普,提高公民健康素質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而要做到讓大眾喜聞樂見,成為人們樹立健康理念、接受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導者和傳播者,健康科普工作者依然任重道遠?!?/p>
[1]李靖.試論醫(yī)學科普期刊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J].江蘇衛(wèi)生保健(學術版),2009,11(6):51-52.
[2]徐錦杭,陳鋼.醫(yī)學科普期刊貴在“有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5):91-92.
[3]朱建平.談醫(yī)學科普期刊編輯的中介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5):81-82.
[4]王琦.尋找醫(yī)學科普文章的切入點[J].編輯之友,2007,(8):92-93.
[5]金彥龍.我國科普產業(yè)運作機制研究[J].商業(yè)時代,2006,(3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