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鷹
抗美援朝初期,毛澤東在中南海
1950年10月,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戰(zhàn)場上
“不能置之不理”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8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明確表示臺灣一定要收回,朝鮮必須幫助。他還說:“如果美帝得勝,他就會得意,他就會威脅我。我們對朝鮮的幫助要以志愿軍的形式,時機當(dāng)然還要選擇。仗打起來以后,有短打,也有長打,還有大打,打原子彈。打原子彈我們沒有,只好讓他打,我們還是打手榴彈。但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p>
5天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9次會議上,毛澤東進一步闡明他的意見。他說:“對于朝鮮人民我們需要給以幫助鼓勵,朝鮮人民對于中國革命是有很大幫助的,中國革命的幾個階段都有他們的幫助?,F(xiàn)在美軍已經(jīng)增援了他的部隊,戰(zhàn)爭的持久性也就隨之增加了……我們要準備戰(zhàn)爭打起來的時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長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彈。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弱點,跟著你,最后打敗你?!?/p>
10月2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老朋友王季范和周世釗。針對后者的疑慮,毛澤東說:“不錯,我們急需和平建設(shè),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shè)的理由,可以寫出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F(xiàn)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使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shè)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p>
“勝利是有把握的”
面對美國的核訛詐,不少人對戰(zhàn)爭的前景憂心忡忡。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9次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美帝是有許多困難的,內(nèi)部爭吵,外部也不一致。美帝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卻有三個弱點,合起來就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zhàn)線太長,從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線太遠,要隔兩個大洋;第三戰(zhàn)斗力太弱,不如德、日軍隊。美帝是不可怕的,但是美帝也可能亂來,對于這一點,我們要充分估計到。”毛澤東在另外一個場合同樣闡明了這一觀點,他強調(diào):“你們都知道,我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這次派志愿軍出國,雖然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我和中央一些同志經(jīng)過周詳?shù)目紤]研究,制定了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勝利是有把握的……我們要進行持久戰(zhàn),一步一步消滅它的有生力量,使它每天都有傷亡,他一天不撤退,我們就打他一天,一年不撤退,就打他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他十年。這樣一來,他就傷亡多,受不了。到那時,他只好心甘情愿地進行和平解決。只要他愿意和平解決,我們就可以結(jié)束戰(zhàn)爭,我們原來是要和平的。”毛澤東的幾次講話,終于使全黨上下達成了共識,堅定了信念,從而解決了出兵朝鮮的決策問題。
“如果按兵不動,以后就沒理由了”
經(jīng)歷了長期戰(zhàn)爭生涯的毛澤東深深懂得“出兵”二字的分量,也深知“戰(zhàn)爭”意味著什么。出兵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毛澤東一生最為艱難的一次決策。20年以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決策過程。
毛澤東說:“那個時候,我們雖然擺了5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還是決定了。你不幫助,怎么辦?。坎粌H你們沒有發(fā)言權(quán),我們也沒有發(fā)言權(quán)了啊!過去我曾經(jīng)同跟著你們軍隊到過南朝鮮的中國新聞記者談過話。我問他:美國的炮火和空軍殺傷力究竟哪個大?他說,主要殺傷力還不是空軍,是陸軍。我說這樣就好辦了。因為我們沒有空軍,有的只是陸軍啊。再有呢,那無非是進去了又被美國人趕了出來。那我總進去跟你打過一回了吧。被你們趕出來回到鴨綠江以西,那以后你美國人占領(lǐng)了鴨綠江以東,他總是不放心的,我們總還可以進去嘛,以后我們兩家合起來組織游擊隊,可以再鉆進去占領(lǐng)鴨綠江以東嘛。你如果按兵不動,以后就沒有理由了嘛!”
對于抗美援朝的決策,彭德懷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要具有對復(fù)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