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春,范素紅,孫 強
恰當的手術體位能使手術野充分暴露,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截石位是盆底重建術的常用體位,體位的合理擺放是術者手術順利進行的保證。我院于2009年8月—2009年12月在42例婦科手術中使用新型定位持腿器,現將使用情況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42例病人,年齡38歲~85歲,平均66.9歲,其中70歲以上35例。手術方式:陰道前后壁補片修補4例,經閉孔尿道中斷無張力懸吊術8例,陰道穹隆骶棘韌帶懸吊術3例,應用網片的全盆底重建術(Prolift手術)8例,膀胱頸尿道懸吊術19例。架腿時間1 h~3 h,平均1.5 h。
1.2 器械 新型定位持腿器由托持部分和支架部分組成。托持部分包括腳托固定器(由螺釘孔、固定塊、固定軸壓塊、軸銷、殼體、彈簧復位銷、曲桿壓塊、固定器封頭蓋和緊固螺栓構成)和腳托;支架部分為短桿與長桿組合一體的三折直角曲桿,曲桿可通過短桿的上下移動調節(jié)病人足部的高度。腳托固定器的固定軸壓塊可實現對腳托的轉動,靴狀腳托可令足部受力最佳。見圖1。
圖1 新型定位持腿器示意圖
1.3 應用方法 新型定位持腿器能放置3種截石位姿勢,即高、中、低截石位。本組病例均選擇高截石位。擺放時首先移動臀部使其超出手術臺尾端折口處外約3 cm,由于腳托固定器為單手柄方式緊固,在雙手配合下,操作者可方便地用單手擺放足位,另一只手適時旋緊腳托固定器,全部位置調整滿意后將所有螺釘再緊1遍,即可獲得最滿意的腿部姿態(tài)。不僅能托起足部和小腿部,同時避免了腓總神經受壓。
42例病人術后均無腓總神經壓迫癥、小腿擠壓綜合征及下肢血栓形成等腿架易致的并發(fā)癥。由于著力點在腳,曲桿上又有4個關節(jié),術中術者可以隨意移動方向,故術者感盆腔顯露很充分,手術順利完成。
盆底重建術是新興的集婦產科、泌尿外科、肛腸科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它帶來了新的觀念和外科技術,維護了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社會交往。護士術前應與病人主動熱情地交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手術方式及微創(chuàng)手術的優(yōu)點、手術體位的擺放及如何進行體位配合,講解手術康復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意義,消除病人的恐懼、疑惑心理,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配合手術[1]。
3.1 術前理想姿勢的擺放是保證手術成功的前提 本組手術病人以老年女性為主,傳統(tǒng)截石位為了更好地暴露術野,會把兩腿的角度拉大,增加了中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危險。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導致病人髖部骨量丟失,脆性骨折的發(fā)生風險加大。使用腿架時病人可主動配合,身體下移至臀部超過手術床緣3 cm左右,使雙腳“站”在腳鐙內,雙腿懸起,從而完全避免了腓總神經壓迫的情況。新型定位持腿器對腿的固定是通過固定腳來完成的,病人不舒適可及時調整,術后腰部和下肢肌肉酸痛、麻木不適的發(fā)生率降低,同時節(jié)省了安置體位時所需的人力和時間。體位擺放合適后進行全身麻醉,病人上肢建立靜脈通道,輸液管外接三通延長管供麻醉師術中用藥,并將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的側手架上,避免上肢外展。全身麻醉前擺放截石位可提高病人的舒適度,由單一模式變?yōu)楣餐瑓⑴c型治療模式。
3.2 術中新型腿架的可調節(jié)性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 該腿架為托腳支撐式,即病人雙腳后跟及小腿下方均被放在特制的“腳鐙”中,腳跟為主要受力點,腳鐙可隨腳鐙固定卡軸萬向調整并固定在任何角度上,術者能實現輕松的術中校準而不會污染無菌區(qū)域,釋放手柄即可改變支撐桿方向及腳鐙的角度,變換截石位的高度及外展度以適應需外展度較大的婦產科手術,短桿上可見指示器,能確保精確定位。
3.3 術后體位擺放要點 有文獻報道,在麻醉狀態(tài)下,截石體位改變可導致血流動力學紊亂,甚至引起嚴重心腦血管意外[2]。高截石位可使病人靜脈系統(tǒng)的血液出現重新分布,增加靜脈回心血量[3],出現一過性高血壓,放平下肢后血壓降低值>20 mmHg(1 mmHg=0.133 kPa)。故使用托腳式腿架的病人,手術結束后采用雙側下肢先后緩慢平放的方法,可顯著減小血壓下降的程度,并在改變體位過程中注意監(jiān)測血壓,術后搬運病人時應做到輕、柔、穩(wěn)。
新型腿架對腿的固定完全是通過固定腳來完成的,使小腿下垂變?yōu)樗轿换蛏愿呶?避免了對腘窩的直接壓迫,改善了小腿靜脈血液回流,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和小腿筋膜高壓綜合征的發(fā)生[4]。該腿架在手術室不僅用于需要高截石位的盆底重建術及懸吊術中,還可用在肛門、泌尿系統(tǒng)手術中,婦產科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及手術時間超過5 h的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等,病人未發(fā)生因體位不當引發(fā)的并發(fā)癥,是綜合性醫(yī)院必備的手術輔助器械。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各種新型輔助手術的器械不斷涌現,手術室護士不僅要了解人體力學知識,掌握解剖知識,還要更新觀念、開闊視野、積極適應,這對于保證病人的安全、避免各種術中并發(fā)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張新紅,高玉芳.盆底重建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2C):3337-3338.
[2]池金鳳,郭愛武,李鳳清,等.兩種截石位擺放方法與術后并發(fā)癥相關因素的對比[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165-167.
[3]計惠民,徐歸燕.病人體位變換與移動的護理援助[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4):158.
[4]盧愛華.改良截石位在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2005,5(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