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強
對鐘愛攝影的人而言,要去看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把它們記錄下來,永遠珍藏在心底。青藏高原就是值得前往,記錄并珍藏的地方。
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稱世界屋脊。多年以來,它一直在吸引著我。這里有美麗的風景,有堅強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有很多人不知曉的神秘景象和傳奇故事??傊@是一生當中必到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僅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制高點,走進這個地方還需要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和生理條件,因為這里是對人的極限考驗。
門源、祁連油菜花
青藏高原最美在7月。都說青海湖的油菜花最好,其實不然,門源的油菜花更為壯觀。門源油菜花規(guī)模達到50萬畝,沿著祁連山連綿不斷幾十公里,形成了大花海,在陽光下金波翻涌,香飄萬里。站在高處遠眺,萬里壯闊的胸襟油然而生。祁連千頃金黃的油菜花則與綠色的青稞交織在一起,生長在連綿起伏的山坡上,賞心悅目。傍晚時分,藏民趕著牛羊馬群行走在黃綠相間的田野上,村莊的裊裊炊煙,天空出現(xiàn)炫麗的彩虹,形成了絕佳的田原風光圖。
瑪多
藏語意為“黃河源頭”,縣境大部分屬無人區(qū),至今完整地保留著古樸的生態(tài)面貌。海拔高度近5000米,擁有4077個湖泊。湖水如大海一般碧藍,清澈透明,水天一色,有仙境之美,十分宜人。相傳,古時松贊干布就在鄂陵湖邊迎娶了文成公主。我去的那天下午,湖區(qū)十分寧靜,幾只不知名的水烏在嬉水。不多時,天空變得神秘莫測,狂風大作,天邊的黑云壓過來,電閃雷鳴,經(jīng)幡旗被吹得獵獵作響。天空頓時如黑晝一般,讓人無處躲藏。傍晚時分,烏云散去,夕陽的余暉抹亮了大地。在返回的路上,成群的藏野驢、藏羚羊與我們同行,不停地追逐車隊的燈光,令人寬慰陶醉。
新寨瑪尼堆
玉樹新寨瑪尼堆據(jù)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瑪尼石堆。佛教傳人西藏后,藏民把那些認為有靈氣的白石刻上佛經(jīng)或佛像,賦予這些石頭靈氣,以求保佑自己,成為瑪尼石。玉樹新寨瑪尼石達20億塊之多,大的如桌面,小的如巴掌,以刻六字真言居多,還有佛經(jīng)吉祥語句。按照傳統(tǒng)習俗,經(jīng)過瑪尼石堆,信徒要吟頌經(jīng)文,順時針轉圈,并把準備好的瑪尼石塊添加上去。經(jīng)過長期添加,瑪尼石堆的規(guī)模成為世界之最,繞一圈要近半小時之久。玉樹地震后,瑪尼石堆多處坍塌,但是從四面八方來朝圣轉經(jīng)的人們,從未停歇過。
勒巴溝
離玉樹不遠的通天河南岸,有個叫勒巴溝的地方,“勒巴”在藏語中是美麗吉祥的意思。這里的自然風光神奇迷人,滿山遍野都是宗教文化石刻,順著潺潺小河而上,河岸的、河床的、河中間的、浪花拍打的,水流侵潤的石塊上刻有六字真經(jīng)的瑪尼石叫“水瑪尼”;小河兩邊山腳的、半山腰的、路中間的,路邊的、山頂上的,有彩色和原色的,刻著經(jīng)文的叫“山瑪尼”。山的峭壁上還有許多精美的巖畫。站在溝河邊望去,近處山巒疊障,遠處山峰白云繚繞,美不勝收。一條數(shù)公里長的勒巴溝,集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潺潺流水呤誦著“水瑪尼”,陽光雨露滋潤著“山瑪尼”,景象不同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佛光祥云
清晨,我們在石渠,抬眼望去,漫天祥云,有佛光當空,讓我們又驚又喜,幾分鐘后漸漸隱去?!胺鸸狻笔且环N非常特殊的自然現(xiàn)象,十分難得看得到。條件是陽光、云霧和特殊地形,“佛光”由外到內(nèi)按紅黃綠青排出,形成五彩奇光,神奇而瑰麗,這是大自然的賜予。佛家說,“佛光”是佛祖釋迦牟尼眉宇間放射出來的光芒,有緣的人才能看得到的吉祥之光。我不失時機拍下了可遇不可求的“佛光”,讓大家共同結緣分享。
五明佛學院
川西北有個叫喇榮的山谷,順著蜿蜒的山路走進去,四周山上有五座大的山峰,似蓮花開放,充滿吉祥的意境,兩面的山坡上盡是鱗次櫛比的房舍,這里就是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據(jù)介紹,五明佛學院有在校學員三萬人,世界媒體稱五明佛學院是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學院自1980年啟用后,世界各地弟子信徒紛至沓來,從十幾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學院不分宗派,國內(nèi)外學員共同修行,精進佛法,很多弟子在世界各地的廟宇弘揚宗教佛法。學院有嚴格的學習生活上的戒律,若大的校區(qū)秩序井井有條,來參觀的游人無不被感染吸引,無不贊嘆。
松格瑪尼城
座落在海拔5000米的川西高原上。我們在向?qū)У膸ьI下走了3個小時70多公里的路程才到達。這是一座四方形的石頭城,高10米,長不到200米,外觀更像一座城堡,又有點像寺廟。據(jù)記載,從宋代開始,牧民不斷擺放瑪尼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續(xù)累加,終成石城。最不可思議的是,石城沒有任何結構支撐,也不用粘合劑,完全是人們?nèi)我舛哑?,簡直是個奇跡。石頭墻上擺放的佛像,儼然成了“窗口”,雖歷經(jīng)千年,仍巋然不動,這在藏區(qū)是絕無僅有的。傳說瑪尼城起源于格薩爾時期,為戰(zhàn)死疆場的士兵超度亡靈,在松格壘起瑪尼堆,后來為緬懷格薩爾王功績,紛紛來此朝覲,瑪尼石堆越壘越大,形成現(xiàn)在的樣子。我們到達的那天,瑪尼城的天空上,云彩繚繞,逐漸變幻出一片神似鳳凰的云朵,像剛起飛的大型飛機,緩緩掠過瑪尼城,禁不住令人稱奇。就在離城不遠的地方,一大群藏民歡聚在一起,一派吉祥喜慶的氣氛。
日照金山
是攝影家的夢想,只有在高原,當陽光低角度穿過大氣層時,此時大氣厚度最厚,只有紅色的光才能透過,因此會在雪線以上的山頂上形成“日照金山”的奇特景觀。那天,上路沒多久,看見不知名的高峰雪山被清晨的日出照射,出現(xiàn)非同尋常的景象,只有短短幾分鐘。我們不失時機地跳下車,對準云霧繚繞的山峰美景,驚喜地按下快門。
瓦切塔林
藏語的意思是“大帳篷”,是紀念第十世班禪大師頌經(jīng)祈福的地方。周圍是一片片連綿的經(jīng)幡,中間不大的地方,有近百座大小不等的、圣潔的佛塔。傳說1936年8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帶領下,在瓦切會師后,走進茫茫的若爾蓋沼澤泥潭地,翻越雪山,最終到達陜北。解放后,班禪二世兩次到瓦切為群眾祈福。置身塔林,似乎離天很近,聽著過去的故事,真正讓人肅然起敬。
藏區(qū)寺廟
就算是毫無信仰的人來到藏區(qū),也會被大大小小的寺廟營造的氛圍所感染。在空氣稀薄、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土地上,人們能體會到藏傳佛教與這片土地緊緊相依的程度。天堂般的風光讓你身臨其境,在天邊的地方,佛教讓人心靈震撼,回歸清靜。要了解藏族人的精神世界,就得到寺廟去看看,我們到過的寺廟有當卡寺、結古寺、新落成的東嘎寺、五明佛學院、文成公主廟、朗木寺等。進入古樸神秘、莊嚴輝煌的寺廟,凝視延續(xù)千年的酥油燈,傾聽流傳千年的故事,人們往往會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或許什么都不想……我們是遠方來的攝影朋友,玉樹藏族自治州大活佛請我們共進晚餐,有的寺廟破例讓我們進寺廟內(nèi)殿,見到喇嘛叩長頭、呤頌藏經(jīng)文、做佛事的情景。令人稱奇的是,在一座藏傳密宗佛教的寺廟里,年輕喇嘛為我們吹起作為法器的古海螺,聽到的卻是美妙婉轉悠揚的夜鶯的聲音,環(huán)顧四周靜悄悄的,神奇極了。
寺廟似乎是高原藏民的集合地,多數(shù)藏民在搖動經(jīng)輪,或繞寺廟轉經(jīng),有一個少婦帶著剛滿月的孩子到廟里來朝圣了,還有的在寺廟門口臺階下停住,頂禮膜拜或者叩長頭,當手舉過頭頂、詠頌六字真言時,臉上完全是誠實不虛的表情。久聞當?shù)啬撩褓u了自家牦牛,留下必需的生活費,傾其所有,數(shù)萬元、幾十萬元甚至百萬元地獻給寺廟,獻完后無聲地離去。其實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寺廟很多是金色的屋頂,走進草原,遠處閃耀光芒的,那一定是寺廟。寺廟內(nèi)外,隨處可見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明碰撞的痕跡:許多年輕姑娘戴著口罩,防止紫外線,鮮見有“高原紅”的膚色:有的老媽媽戴上時尚的太陽鏡,用以保護眼睛;未成年的孩子大都穿著漢人常見的服飾,有的衣服還留著國外著名品牌的標簽,藏區(qū)緊跟時代發(fā)生著變化。
明澈的陽光和清冽的雪水滋養(yǎng)了獨特的藏文明。在藏區(qū),我們看到了古老的民族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當?shù)夭孛衽c大自然和諧共處千百年,他們執(zhí)著的信仰與追求隨影而行,一次又一次令我們心靈震撼而升華,值得長久回味與珍藏。
甘肅省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趙廣田先生是我們走進青藏高原的帶隊老師。他對攝影藝術的敬業(yè)精神和對文化事業(yè)的無私奉獻,令人敬佩。在他的指導下,我們的攝影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他的影響下,我們經(jīng)歷了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考驗,收獲了極致。在這里,我真誠地感謝他的幫助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