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班主任的職業(yè)嗅覺
高麗
筆者在新學期開學前來到臨淄區(qū)皇城鎮(zhèn)第二中學后一直在進行崗前培訓,在學生沒來學校之前,自認為把很多問題都想到了,沒想到學期開始后一直手忙腳亂。筆者發(fā)現(xiàn)班主任的心情真的是跟著學生走的,看到自己班各方面好了就樂開了花,看到哪個地方扣分了就會不自覺地生氣。不過總體來說,筆者還是很喜歡學生的,并且任課教師也反映班級學生不錯。筆者跟學生做朋友,但告訴他們原則性的錯誤是絕對不允許犯的。筆者找各個學生談話,嘗試了解他們。班里的學習氣氛要靠前二十名帶動,但是不能讓后面的學生拖后腿,要幫他們制訂計劃,多鼓勵他們。班風好了,什么事都順理成章。
有個教師說得很對,你表揚一個學生就是批評了另一個學生。所以筆者認為應多表揚學生,他們這個年齡已經(jīng)很知道自尊心了。還有同樣是犯錯誤,但不同的學生犯錯誤,對待的方式應該也是不一樣的。在批評學生之前,筆者一定會問他犯錯誤的理由是什么,找到問題的根源,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憑職業(yè)嗅覺,公司經(jīng)理可以對市場的動向作出預測,醫(yī)生可以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判斷,而服裝設計師可以大膽作出年度流行趨勢的判斷。職業(yè)嗅覺是一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的較好體現(xiàn)。它決非一種天生的能力,而是上帝賜給勤勞奉獻者的特別禮物。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所鐘愛的事業(yè)中并有所成就的時候,才有可能擁有這種神奇的能力。
班主任的職業(yè)嗅覺是洞察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能力,是準確把握學生精神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及時對他們做出指導的能力,是能夠感覺一個學生在自己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的能力。當班主任經(jīng)過努力的工作、無私的奉獻獲取這種能力的時候,就能夠從容應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有些時候學生喜歡班主任是因為班主任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的心思,而不是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批評他們。
當學生學習成績停滯不前,對前途感到迷茫的時候,班主任要會及時發(fā)現(xiàn),幫他排憂解難,度過難關;當班里出現(xiàn)不和諧的音符時,班主任要會明察秋毫,消滅它于萌芽之中;當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時,班主任不是彷徨郁悶,而是精心思索,撥霧求真。敏銳的觀察力是班主任職業(yè)嗅覺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會觀察實際上是對一個教師的基本要求。當站在講臺上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的時候,教師要同時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和他們的其他動向。因為這些會告訴教師講課的效果,以便于適時調整講課的節(jié)奏和方法。當在班上開展各種活動時,教師要觀察他們的行動表現(xiàn),看到哪些學生積極參與,哪些學生不夠認真,哪些學生有困難,以便于能較好地控制活動的進程。這些都是教師了解學生內心的最直觀的影像。因為作為孩子來說,很少有學生在平時是偽裝的。
當走在校園里或課余時間來到教室,班主任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語行動,留心他們的喜怒哀樂,把握他們的心態(tài)。學生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無心的動作可能就是他真情的流露。班主任若能抓住這些一瞬即逝的細節(jié),就很可能打開一扇心靈的窗戶。有些學生可能因為班主任的一句表揚而改變他做事的態(tài)度。
對觀察得到的信息進行歸納分析判斷是第二個重要步驟,是洞察力的升華。教師應充分利用所觀測到的信息,認真分析研究思考,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的結論,以便于下一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果耳根子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一旦讓學生受委屈,班主任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就大打折扣。
年輕的教師在講課時由于缺乏經(jīng)驗,往往會顧此失彼,狼狽不堪。要培養(yǎng)從容不迫的風度首先要從備課入手。只有當備課充分了,講課內容爛熟于心,才不會因為掌控課堂的分神而干擾講課的思路。
另外,班主任要把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有效地區(qū)分開來,可以在課堂上滲透德育,但不要把平時學生犯的錯誤拿到課堂上說,這是很多班主任常犯的錯誤。
課堂之外的許多問題有時需要班主任精心思考,反復斟酌。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學習狀況、學生之間的矛盾、師生之間的不和諧等都是需要去思考判斷的。要想判斷準確,不至于造成“冤假錯案”,班主任就必須有充足的背景參考資料。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憑感覺就對事情作出判斷。所謂背景參考資料就是班主任所掌握的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優(yōu)缺點等都是有用的參考資料。要得到這些材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學生中間做大量細致的工作。這種工作正是班主任培養(yǎng)職業(yè)嗅覺的基礎。只有在充分了解教育對象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情況下,班主任才會對學生的情況作出迅速正確的判斷。
在分析判斷時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一葉障目,以偏概全。耐心是抑制頭腦沖動的良藥,冷靜是正確判斷的基礎。溫和可親應當是一個優(yōu)秀班主任所具備的品質。
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當中要時刻注意這些問題,真正地了解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只有這樣才能在班級工作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皇城鎮(zhèn)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