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建議
郭杰
對課標的研讀不要停留在淺層次上,要注意挖掘隱性知識。教學評價中要突出強化能力立意及對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目標的考查。在復習階段,要研讀《考試說明》,必須按照《考試說明》安排復習內容,明確復習方向。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收集資料、構建論據(jù)和獨立思考,并能夠對歷史信息進行初步歸納、比較和概括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問題探究的能力、發(fā)現(xiàn)歷史規(guī)律的能力、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的能力、計算歷史年代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歷史學科是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課程資源相當豐富,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觀,在教學中,除了研究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之外,還要適當關注史學界
和歷史教學研究的新成果,把其中公認的主流觀點作為教學參考,從而適時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如已被廣泛采用的文明史、全球化、近代化、文化史等,同時摒棄那些已經(jīng)過時的觀點、觀念。
在材料解析等試題中,許多學生就是由于不會從所給材料中準確讀取有效的信息,白白地丟了分。這無疑提醒人們,歷史教學不單是教會學生歷史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獲取歷史知識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將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與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長融合起來,探索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識記重要的歷史知識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也是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學科能力的養(yǎng)成必須建立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否則能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想象不需記憶重要知識就能回答好歷史問題。閉卷考試必須記憶重要歷史知識,就是開卷考試也必須記憶重要的歷史知識,因為雖然在開卷考試形勢下可以翻閱圖書資料,但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利用。在開卷考試情況下,由于按歷史發(fā)展順序提供的現(xiàn)成試題答案不多,更多的試題是對知識的整合、遷移形成的新問題。答好此類問題必須對重要的歷史知識加深理解,才能在新的情境下解決新問題。這就是識記、理解和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即識記是基礎,理解是關鍵,運用是目的。
要把握好教材中的學習主題和學習課程標準。學習主題和學習標準是一本書的綱要,是濃縮了的重點知識,許多內容其本身就是試題的要點和答案;反映教材的核心內容和因果關系,構成學科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通過其可以快捷地檢索到問題要求的內容;在開卷考試情況下,設問的知識點往往跨度很大,概括性強,通過對其檢索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掌握目錄也是將書讀薄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對“目錄”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習和考試應用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目錄又是邏輯化、條理化、高度概括的知識,通過對目錄的檢索,可以快速查閱所需的內容。對“目錄”的理解和掌握及在學習和考試中的應用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又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在綜合復習階段,各種練習題量大、內容多,然而必須回歸教材,千萬不要“燈下黑”。
要做到強干弱枝,可找出不同版本的教材加以對照,從中挖出教材中的主干知識。例如:考察的一部世界史主要是資本主義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而國際共運、民族解放運動等是由此派生出來的,所以資本主義產(chǎn)生、發(fā)展是重點,而國際共運、民解等內容便是非重點。一般的大題也是出在資本主義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上(包括國際關系),對于非重點的內容考查核心知識,一般內容不作為考查重點。
新課程改革對廣大中小學教師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理念、轉變角色、提高素質,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使之適應形勢的需求。在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界定中,教師只需按書本傳授知識,無需研究創(chuàng)新。新課程強調教師、學生、課程的互動關系,教學大綱的退出、課程標準的啟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他校本課程的實施開發(fā)等,已迫使教師從被動的傳授者轉變?yōu)橹鲃拥难芯空摺=處熆梢院蛯W生一起共同搜集有關資料,整合內容,善于引導他們自己積極思維,自己研究解決問題。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除了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yè)技能外,還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設施和條件,在教學資源和資料的尋找、開發(fā)、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工夫,尤其要加強網(wǎng)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歷史課改的實驗中,要克服那種課堂上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現(xiàn)象。要注重實踐性,積極開展探索創(chuàng)新活動,不直接給學生現(xiàn)成的知識和知識形成過程,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給出一定的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并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在情感、認知等方面積極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情境,質疑、想象的空間,探索、發(fā)現(xiàn)的機會,交流、展現(xiàn)的舞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歷史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人文素養(yǎng)、法制觀念和科學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富有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一切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應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內心思考、精神升華和外人無法觀察與干預的特殊性,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適時適度地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要特別注意改變過去那種生硬的說教和機械的灌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要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要靠在具體的歷史情景中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并逐步把這種體驗和感悟內化為學生自己的。
歷史材料的教學,要通過學生的閱讀、理解,明確材料的意思,再結合所學知識設計問題,并通過師生的討論、體驗,實現(xiàn)問題解決,以問題解決推進教學進程。歷史地圖的教學引導學生從分析歷史地圖涵蓋的地域入手,概述其自然環(huán)境、地形特點,再進一步分析其地域所發(fā)生的事件,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過程、特點、意義、影響、作用以及啟示。獲取挖掘歷史地圖蘊涵的歷史信息,解讀信息,多角度地看待與分析問題,通過體驗,概括結論,引發(fā)對現(xiàn)實問題的重新思考。
廣大教師要結合備課、鉆研教材、授課過程,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學習教育理論、歷史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教師要強化研究意識、科研意識,并在積累、反思、修正中不斷完善自己。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駐操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