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艷
高中語文探究式閱讀方法教學初探
宋紅艷
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均是由一篇篇經(jīng)典的文章構(gòu)成的。通過學習這些經(jīng)典文章,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能鍛煉學生鑒賞、探究、應用的能力。然而這些能力是需要以閱讀作為基礎的。所以,要轉(zhuǎn)變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在閱讀中學會鑒賞、學會探究、學會體驗、學會升華。
所謂對話文本能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靈交流,將作者視為個性比較鮮明的人,而并不是幾個干巴巴的文字介紹。讀者應該是從作者的個體出發(fā),鑒賞作品,閱讀經(jīng)典名著,探究其文章的深刻意蘊。
首先要對作者的性格、思想以及所處的時代進行詳細的理解,并展開思想上的交流,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鑒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時,豪邁就是作者性格的體現(xiàn)。在上課之前調(diào)查辛棄疾的性格、所處的時代等,在了解了他的生平之后,學生就會感受到他在詞中為什么會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的英雄氣概,同時還會理解當時的英雄為什么會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哀嘆。
辛棄疾,人稱青兕,在他年輕的時候(22歲)就組織了起義的隊伍(兩千多人)投奔于耿京,同時還掌管起義軍的大??;他為了要給耿京報仇,帶著五十名騎兵勇士直闖有幾萬大軍的濟州,在沖破了敵人的重重圍困之后,直接將張安國這個叛徒拿下,并最終交予朝廷;辛棄疾召集了上萬人的抗金隊伍;他曾組建一支“飛虎軍”,但是始終沒有實現(xiàn)北伐中原的愿望。這樣的一位英雄,卻在42歲那年因為受到朝廷官僚的嚴重打擊被迫退了休。從他的事跡來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當時的愛國情懷和豪邁的性格,以及他出眾的軍事才華、領導能力。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不能理解辛棄疾為什么能寫出這樣奔放的詞風,以及英雄報國無門的感嘆。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將作者當時寫作的背景、心情充分地還原于課堂,同時還要陳列出與該作品有關(guān)的寫作素材。例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小令中的創(chuàng)作素材有“藤、樹、鴉、橋、水、道、風、馬”,作者將這些素材有效地結(jié)合在一起,充分展現(xiàn)出作者當時蒼涼、悲情的心境。小令通過這些意向構(gòu)成一幅蒼涼、幽遠的畫面,使之具備永恒的動情力量。那么在閱讀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走進作者的心境,這樣才能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學生才能深刻地體會和感受。
具體來講,在教學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對作者的性格、生平充分了解之后,再細細的解讀課文,探究創(chuàng)作素材以及文化底蘊,同時讓學生選擇適當?shù)膱D片、文字、音樂等,以便于制造相關(guān)的意境和氛圍。例如在教學戴望舒的《雨巷》時,通讀全文之后會感受到一種朦朧美:一個丁香般的女孩,一把油紙傘和一條幽靜的深巷。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對丁香進行適當?shù)慕榻B,充分體現(xiàn)出丁香的特點(在暮春時節(jié)綻放,其顏色或白或紫),古詩人常將丁香作為憂愁情節(jié)的象征。加之具有古典美的油紙傘,以及在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的潮濕和陰沉,通過這樣的一種意向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抓住素材的關(guān)鍵之所在,不僅能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教學意境中,還能正確了解作品所處的意境。
對經(jīng)典之作的鑒賞能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如何駕馭高超的寫作水平的,這是一種提升語言能力的快捷方式[1]。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以朗讀和探究來實現(xiàn)的。
所謂朗讀是不僅僅是要讀出聲音,還要有技巧的訓練。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重點是要強調(diào)品味感受,在了解了作者和作品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從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例如朗讀杜甫的《登高》,通過滄桑沉重的語調(diào)演繹出作者有過憂傷的老邁形象;朗讀《山居秋暝》時,要用清新閑適的情懷讀出沁人心脾的意境。通過朗讀,積極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和感悟。
又如教學《赤壁賦》一文時,通過了解寫作的背景、對文字的理解,從而指出蘇軾的豁達性格。蘇軾待在皇帝身邊并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欣賞,然而由于讒言被貶為黃州的團練副使,陡然之間出現(xiàn)人生上的重大挫折;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在為該地造福。他在黃州的那段時間,寫出4篇經(jīng)典之作:《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以及《承天寺夜游》。還有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在被貶之后,心情十分的沉郁,為了要抒發(fā)自己高潔情懷以及懷才不遇的心境,寫下流傳百世的千古名著《離騷》。古人在面對這些挫折時并沒有后退、消沉,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挫折,他們才聲名遠揚,千古流芳。
[1]杜萍.課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四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