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瑛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山西太原030006)
非政府組織的優(yōu)勢與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
劉麗瑛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山西太原030006)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需要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非政府組織具有靈活性、專業(yè)性、志愿性、多樣性、民間性等特征,可以彌補政府管理中的空白,提高社會管理的有效性,增強社會民眾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社會服務的覆蓋面,可以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優(yōu)勢作用。應通過營造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的社會氛圍、建立和完善其參與社會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不斷提高其服務社會的能力等途徑充分發(fā)揮非政府組織的優(yōu)勢作用,實現(xiàn)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非政府組織;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首先,現(xiàn)代社會管理的復雜化和個性化趨勢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了可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革,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代表不同利益的社會階層。一方面,這些階層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對社會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們希望政府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社會服務。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階層所代表的利益不同,階層之間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利益沖突。對于這些利益沖突,政府往往只能從宏觀方面給予解決,很難將工作做得細致、徹底。在這種情況下,亟需一種新興的社會組織去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并要求其通過細致入微的工作將社會矛盾解決于萌芽狀態(tài),這種社會需要就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了可能。
其次,社會管理多元化的趨勢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促使民眾主體意識逐漸增強,體現(xiàn)在政治生活中就是公民的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化,他們不再單純接受政府的權威管理,而要參與到政治生活中,開始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但是公民的這種自我管理必須以組織的形式進行,否則社會就會出現(xiàn)混亂,而公民可以依賴的組織正是那些大量散布于民間、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各種各樣的非政府組織。所以說,社會管理的多元化趨勢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
再次,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留下了空間。政府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在許多方面具有其他組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政府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很難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政府管了許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甚至是不該管的事情,出現(xiàn)了缺位、越位等現(xiàn)象。因此,政府改革勢在必行,其中必然包括實現(xiàn)理念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改變僵化的社會管理方式,綜合運用多種社會管理手段;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為各類社會主體在社會管理中發(fā)揮作用提供法律支持;等。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了改善社會管理而發(fā)生的這些轉變,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留下了空間。
第一,非政府組織具有靈活性,可以彌補政府管理中的空白。與政府相比,非政府組織規(guī)模小,沒有復雜的層級結構,成員之間是自愿聯(lián)合的合作關系。這種組織體制、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使非政府組織具有很大的彈性,能夠適應不同地區(qū)、領域的條件變化并作出及時的調整。正是由于非政府組織政治性不強、官僚化程度低,所以其便于去做政府不方便做的事情;而且其規(guī)模小,能夠更迅速、靈活地對臨時發(fā)生的變化作出反應,不需要等待專家的調查、政府委員的報告或政府重新制定的政策而可以及時采取措施。因此,當政府無法在某些領域及時、快速地作出反應時,非政府組織就可以發(fā)揮其積極、靈活的特性,彌補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空白。
第二,非政府組織具有專業(yè)性,可以提高社會管理的有效性。雖然政府工作人員是“專業(yè)”的行政人員,但是面對社會管理提出的各種復雜問題,他們的“專業(yè)性”經常顯得很不足,而非政府組織則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它往往以某種專業(yè)化的問題作為目的,并以此為標準招募工作人員,這種專業(yè)性使其對于某種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超前洞察力,可以作出警示和預防;對于潛在或已經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可以提供專業(yè)化的決策咨詢和建議;對于有關決策方案可以進行科學的評估,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非政府組織具有志愿性,可以增強社會民眾的自我管理能力。政府成員是以職業(yè)的身份進入組織的,他們在政府中工作首先是為了謀生,其次才是為了實現(xiàn)某種職業(yè)理想,因此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源于該職業(yè)提出的職業(yè)要求,并非出自個體本身的自愿追求。而非政府組織的志愿性意味著組織成員是以實現(xiàn)某種社會使命、社會責任目標而加入該組織的,他們具有理想抱負,具有奉獻精神,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行動效率,而且可以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一定的約束力。同時,志愿性也是社會自主性的表現(xiàn),是公民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xiàn)。
第四,非政府組織具有多樣性,可以提高社會服務的覆蓋面。“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正在逐步為人們所認可,從社會服務的宏觀角度講,政府服務可以覆蓋全社會,但是隨著社會多元化發(fā)展,政府服務越來越難以滿足個性化的服務需求,而非政府組織社會服務的介入,恰好彌補了政府服務多樣化和個性化缺失的不足。這是因為非政府組織是由代表不同社會利益的群體建立的組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反映了不同社會群體的需要,具有獨特性。因此,非政府組織往往能夠提供比政府和營利性組織更有效的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特性決定了其在一些服務領域比營利性組織更值得信賴,非政府組織在老人或兒童照料、公共衛(wèi)生、精神疾患等領域的服務大大提高了社會服務的覆蓋面,滿足了更多的社會需求。
第五,非政府組織具有民間性,可以真正發(fā)現(xiàn)社會管理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政府在社會結構中居于高端,有益于把握客觀大勢,但卻不利于掌握社會底層的真實信息,不利于作出準確、實時的決策,會影響政府社會管理的有效性。而非政府組織的民間性,使其可以貼近社區(qū)、貼近社會、了解民情,能夠接近處于社會基層的易受損害的群體,能夠比較客觀、及時地表達群眾的意愿,形成有組織、有秩序的利益表達,幫助民眾解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參與到同他們切身利益有關的決策和資源分配中去,有助于提高社會管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觀念,樹立民眾自我管理的理念,營造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的社會氛圍。一提起非政府組織,人們往往會很容易地聯(lián)想到國外的壓力集團、反政府組織,這種認識使一些人擔心非政府組織壯大后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必然會受到限制,很難成為民眾進行自我管理的有效組織依賴。所以,當前需要改變對非政府組織的傳統(tǒng)觀念,樹立民眾通過非政府組織實現(xiàn)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自覺,為非政府組織的健康發(fā)展營造社會氛圍。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要發(fā)揮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須改變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管得過死,使非政府組織無所作為的狀態(tài)。相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使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非政府組織治理結構、責任機制、監(jiān)督機制和評估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為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提供有效的依據(jù),使非政府組織擁有發(fā)揮社會管理作用的活動空間,并充分釋放管理社會的能量。
再次,要加強非政府組織自身管理,不斷提高其服務社會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管理中作用的發(fā)揮最終離不開自身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制度、機制完善,不斷提高組織成員的素質,真正做到更好地解決一些長期性的社會問題,滿足政府、企業(yè)無法提供的社會管理需求,非政府組織才能獲得政府和公眾的認同,才能真正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為社會管理作出貢獻。
D638
A
1009-1203(2011)06-0082-02
2011-09-15
劉麗瑛(1972-),女,山西太原人,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
責任編輯 梁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