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式內(nèi)功易筋經(jīng)
少林門中之內(nèi)功,以易筋、洗髓二經(jīng)為最精純。
洗髓一經(jīng),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奧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領悟,且其原本早已失傳。世間即有此書,皆人搜集道藏附會而成,牽蘿補屋,故不見其能收若何效果也。
唯易筋一經(jīng),少林門中猶有傳法,并未泯滅。易筋一經(jīng),實傳自達摩禪師,此功練成之后即能運柔成剛,以御外侮。所謂易筋者,非真能將人體之經(jīng)絡取出而換以堅強之筋,猶言練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堅強,勝于未練之時,如脫胎換骨。易筋者,比喻之辭也。
面向東方而立,兩足分開,中間相距約一尺開闊。足之位置須趾與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調(diào)息,摒除一切雜念,鼓氣于腹,毋使走泄。頭部向上微昂,口宜緊閉,牙齒相接,舌尖舔住牙關(guān),兩目向前睜視,睛珠須定,不可稍有啟閉。
然后,將兩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緩緩屈其肘節(jié),將手提起少許,至腰部稍下處為度。唯兩手雖上提,而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如按桌踴身之狀。
略加停頓之后,乃將十指運力,向上翹起,而掌根則運力捺下。行時須極徐緩,至極度后再停頓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復原狀。
如此一翹一按,是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式功夫完畢。
行前式功夫既畢之后,則將氣力收起,復平常小立狀態(tài),使全身筋骨稍為舒展,以免過勞之弊。其休息之時間則不必限定。
行第二式時,先將兩足緊并,全身正立,鼓氣閉口,突視昂首,與第一式完全相同。
兩手則將指屈轉(zhuǎn)握拳,唯大指伸直。此時握拳極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則將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拳心與腿面相貼,兩大指則遙遙相對。至此略略停頓,之后即將每手之大指向上翹起,以至極度;同時,兩手之其余四指則用力緊握,務用全力。而兩臂之力則須下注,切不可有絲毫提勁。
略停片刻之后,兩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也慢慢松開以復原狀。兩臂則宜用提勁,使氣力上收。
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時宜凝神注氣,專心一志。行四十九度,第二式功夫畢矣。
行第二式功夫既畢之后,略事休息,再續(xù)行第三式。
此式正立如前,先將兩足分開,中間距離約一尺左右,務須趾與跗成平線,忌作八字形。腿部宜運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則身體易搖動,而至神氣渙散也。頭昂目睜,口閉牙接,鼓氣腹中,與上二式同。
兩手則將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則緊握大指之外面。兩臂垂直,雙拳置大腿之兩側(cè),拳心貼腿,拳背向外,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極松。略略停頓之后,即將兩拳緩緩握緊,至極度為止。同時,運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將兩臂挺直,使肘節(jié)突出,而氣力易達于指掌之間也。
略停片刻后,徐徐放松拳指,回復原狀。
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三式功夫畢收。
行第三式功夫既畢之后,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續(xù)行第四式。
此式與以上各式不同。先全身正立,兩足緊并,用足兩腿之氣力下注,以固下盤。然后,將兩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兩拳由前面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拳心相對,虎口向上,兩拳間之距離則與肩膀之闊度相等。在上舉之時,兩臂宜直,上身切忌動搖。
略略停頓,即運力將拳緊緊握攏以至極度,而兩臂同時向前伸去,位置雖不能伸前若干,但氣力則完全前注。
停頓片刻,則將拳放松,收回兩臂之伸勁。在伸出時,切忌左右宕動。
如此,一握一松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第四式功夫既畢矣。
行第四式功夫畢,略事休息,更續(xù)行此第五式。
全身正立,兩足緊并,昂頭緊目,閉口咬齒,凝神鼓氣,如第一式之形狀。
將兩手松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從兩旁舉起,豎于頭之上面,拳心相向,虎口相后,肘節(jié)微彎,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處,切不可緊貼。在兩臂上舉時,兩足即隨之踮起,兩踵離地一寸左右為度。
略略停頓片刻,乃將兩拳緊緊一握,兩臂則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鐵杠,將身上收之狀,同時,兩踵再乘勢向上舉起,至極度而止。停頓片刻之后,再將兩拳徐徐放松,收回氣力,兩踵亦緩緩放下,仍至離地一寸左右為度。
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五式功夫畢矣。
行第五式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后再續(xù)行第六式。
全身正立,昂首睜目,閉口鼓氣如前。先將兩足分開,相距一尺左右,趾踵須成平行線,切不可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專注,且易動搖也。
兩手則將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于指節(jié)之外。握時亦須松弛,不可過緊。然后兩臂從旁側(cè)舉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時,更屈轉(zhuǎn)肘節(jié),引肱豎起,至拳面適對兩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離耳一寸許為度,拳心則向肩尖。
略略停頓后,即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小臂則用力向內(nèi)折,大臂則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略事停頓后,即徐徐放開,以復原狀。
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式功夫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