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輝, 朱延收, 王 寬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也位居前列。影響胃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因素有很多,如腫瘤的浸潤深度、生長方式、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等,其中淋巴結轉移是影響患者生存率的一個重要因素[1]。當今,在胃癌的外科治療中,某些問題學術上爭議較多,尤以淋巴結清掃范圍上的爭論為重。眾所周知,隨著腫瘤免疫學研究的深入,淋巴結及淋巴細胞在腫瘤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故不間斷研究并認知胃癌的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指導合理范圍及規(guī)范操作的淋巴清掃已成為胃癌治療研究的重點。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胃癌淋巴轉移的記載主要有兩大系統(tǒng),分別是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的TNM分期系統(tǒng)和日本胃癌研究會(JRSGA)的胃癌處理規(guī)約。UICC關于胃癌的淋巴結分站不以淋巴引流區(qū)域判定,從第4版開始對胃癌區(qū)域淋巴結的分站規(guī)定為以腫瘤部位3 cm以內的淋巴結為第1站,3 cm 以外的為第2站;至第5、6版時以淋巴結數(shù)量作為判定淋巴結站別的標準;而現(xiàn)行的第7版(2009)中標準又有變化,具體見表1。日本胃癌處理規(guī)約(截至第13版)中,淋巴結組別一直遵循著淋巴引流區(qū)域命名原則,同時關于淋巴結站別的判定也是建立在這個原則基礎上,見圖1?,F(xiàn)行的胃癌處理規(guī)約第14版中仍延續(xù)相同的淋巴結組別命名原則,但是首次拋棄站別的判定原則,從而與UICC的TNM分期同步化,見表2。這對于國際上胃癌研究與交流非常有益,但在操作細節(jié)上的客觀性有待觀察。
表1 UICC TNM分期系統(tǒng)淋巴結站別(N)規(guī)定的演進(第4版—第7版)
圖1 日本胃癌研究會的胃癌處理規(guī)約淋巴結組別、站別(N)
表2 日本胃癌處理規(guī)約中淋巴結站別(N)的判定(第14版)
解剖學上胃黏膜下層、肌層、漿膜下層淋巴管網(wǎng)分布豐富,流注復雜,經賁門與食管、經幽門與十二指腸交通。胃周淋巴結沿胃的主要動脈及其分支分布,淋巴管回流逆動脈血流方向走行,經多個淋巴結逐步向動脈根部聚集,在此基礎上同一部位胃癌的淋巴結分布呈隨機性和多向性。但胃癌淋巴結的轉移并非無序可循,主要與腫瘤浸潤深度和組織分型有關,浸潤程度越深、分化越差、分期越晚,淋巴結轉移率也越高。而胃癌淋巴結轉移的組別分布與胃癌發(fā)生的部位密切相關。
隨著胃癌浸潤深度的增加,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幾率也隨之增大,預后則隨之變差。早期胃癌的淋巴結轉移率為8.7%~12.7%,其中黏膜內癌轉移率為1.1%~3.4%,黏膜下層癌的淋巴轉移率為1.3%~21.7%。進展期胃癌中淋巴結轉移率高達70%,局限型較浸潤型轉移率低[2-4]。
胃癌組織學分型主要分為普通類型和特殊類型。普通類型包括乳頭狀腺癌(高分化腺癌)、管狀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細胞癌。特殊類型包括腺鱗癌、鱗癌、類癌、未分化癌等。胃癌細胞的分化程度越差,淋巴結轉移率就越高[5]。但無論文獻報道還是在臨床實踐中均發(fā)現(xiàn)印戒細胞癌淋巴結轉移率相對較低[6]。
不同部位的腫瘤容易發(fā)生轉移的淋巴結分布是有據(jù)可循的,腫瘤所在部位不同,淋巴結轉移的程度亦不同。如:
胃下部癌淋巴結轉移主要見于第1、3、4sd、5、 6、7、8a、9、12a、13組,第3-第6組轉移者占19.5%~41.6%。以幽門下淋巴結(No.6)最多,早期胃癌中為17%,進展期胃癌為59%;其次是第7、8a、9組;遠隔轉移中以第13、14v組多見,甚至有報道進展期胃癌第16組轉移者可達10%~20%。
胃中部癌淋巴結轉移主要在第1、3、4、5、6、7、8a、9、11p、12a,其中第1、3、4、6、7 組,占14.3%~28.6%;最高轉移者為第3組(34.9%~47.6%);其次是第7、8a、9組淋巴結的轉移。
胃上部癌淋巴結轉移主要沿以下幾種方式:(1)沿胃左動脈流向途徑;(2)沿脾動脈流向途徑;(3)沿左膈肌下方途徑。轉移率高的區(qū)域以第3組最多,其次是第1、2、4sb、4sd、7、9、11p、10組淋巴結;遠隔轉移以16a1、16a2、食管旁淋巴結多見。
需要說明的是:(1)依照日本第14版胃癌規(guī)約和UICC第7版之規(guī)定,確定No.1~12組作為胃的區(qū)域淋巴結,其外的淋巴結(No.8p、12b、13、16a2/bl等)轉移時作為M1。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胃癌規(guī)約第14版(2010)中將14v暫定為區(qū)域淋巴結,而日本胃癌治療指南第3版(2010)中卻將其作為遠隔轉移(M1),考慮轉移時予以清掃。(2)食管胃結合部是指食管肌層與胃肌層的界限上下2 cm的部位,以此為中心產生的癌,不計其組織學類型均為食管胃結合部癌,使用有別于胃癌的分期系統(tǒng)。當食管受侵犯時,癌細胞可以通過食管壁內的黏膜肌板內淋巴管向口側轉移,并可逆向注入9、11、16a2、16b1。依照日本第14版胃癌規(guī)約和UICC第7版之規(guī)定,此區(qū)域的No.19、No.20、No.110、No.111 被視為區(qū)域淋巴結。(3)Mx:區(qū)域淋巴結以外有無轉移不明確者;M0:區(qū)域淋巴結以外無轉移;M1:區(qū)域淋巴結以外有轉移。
胃癌淋巴引流通路錯綜復雜,有一部分淋巴結轉移不依從常規(guī)的引流途徑,而成跳躍轉移。較多見的是經胸導管至左鎖骨上轉移,經肝圓韌帶轉移至臍部??赡艿臋C制有以下幾種:(1)解剖學因素。胃的淋巴引流十分豐富,引流胃某一部位的多條淋巴管可以交錯吻合,也可以直接通路至遠處淋巴結。(2)生理學因素。癌細胞的淋巴轉移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機械物理過程,而是多細胞多分子參與的事件,有時是因臨近淋巴結內的微環(huán)境不適合癌細胞的種植和生長。(3)病理組織學因素。常規(guī)的淋巴結通道被癌細胞阻塞或N1淋巴結被癌細胞完全占據(jù)。(4)醫(yī)源性因素。臨近的受累淋巴結在手術切除或術后解剖時被遺漏,或因為病理檢查方法的局限使區(qū)域淋巴結的轉移未被檢測到(即假性跳躍性轉移)。
胃癌No.16的淋巴結轉移有以下4種途徑:(1)賁門左淋巴結(No.2)通過左膈下動脈淋巴結(No.19)轉移至No.16;(2)胃小彎淋巴結(No.1、No.3)通過胃左動脈根部(No.7)、肝總動脈周圍淋巴結(No.8)、脾動脈周圍淋巴結(No.11)及腹腔動脈旁淋巴結(No.9)轉移至(No.16);(3)胃大彎側淋巴結(No.6、No.4)通過腸系膜上血管根部淋巴結至No.16;(4)幽門上下淋巴結(No.5、No.6)通過脾動脈周圍淋巴結(No.11)、肝十二指腸韌帶周圍淋巴結(No.12)至(No.16)。
參考文獻:
[1]黃寶俊, 徐惠綿, 趙雨杰, 等. 胃癌淋巴結轉移預測的多因素分析[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4, 12 (2): 266-270.
[2]Park YD, Chung YJ, Chung HY, et al. Factors related to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treating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J]. Endoscopy, 2008, 40 (1): 7-10.
[3]李宇, 周巖冰. 胃癌的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研究[J]. 齊魯醫(yī)學雜志, 2007, 22(4):309-314.
[4]邱江鋒, 趙剛, 吳志勇. 胃癌浸潤深度及組織學類型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07, 6(1): 68-70.
[5]Degiuli M, Calvo F. Survival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a specialized European center. Which lymphadenectomy is necessary?[J]. World J Surg, 2006, 30(12): 2193-2203.
[6]Ye BD, Kim SG, Lee JY,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endoscopic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un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23(1):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