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福存
(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 社會科學系,甘肅 蘭州 730050)
社會支持與流動農民工子女城市認同的研究
包福存
(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 社會科學系,甘肅 蘭州 730050)
通過問卷調查對蘭州市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網(wǎng)進行研究,分析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保障入學機會的平等、提供公共資源、輔導學業(yè)、關注內心情感、照顧生活等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與其城市認同存在密切的關系。
社會支持;農民工子女;城市認同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鎮(zhèn)務工,農民工出現(xiàn)了舉家遷移的趨勢。流動農民工子女這一新的群體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調查顯示,隨遷農民工子女多達1 400萬,這意味著,每8個城鎮(zhèn)兒童中就有一個是流動農民工兒童。[1]農民工子女如何適應城市、融入城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民工子女的城市認同亦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農民工子女良好的城市認同有利于他們融入城市,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本研究探討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與其城市認同的關系。
國內外關于社會支持的研究成果較多,國內將社會支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所謂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lián)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2]“個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就是指個人能藉以獲得各種資源支持(如金錢、情感、友誼等)的社會網(wǎng)絡。通過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幫助,人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并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被認為有益于減緩生活壓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保?]在國外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中,注重研究社會支持中的強、弱關系,格拉諾維特認為在獲得社會支持(如提供信息)方面,弱關系和強關系發(fā)揮的作用不同,“通過弱關系(如相識)獲得社會支持的人,往往流動到地位較高,收入較豐的職位;而通過強關系(如朋友、親屬)獲得社會支持的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幅度就減少了?!雹俎D引自賀寨平.國外社會支持網(wǎng)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1).林南將關系強度和個人的行動聯(lián)系起來,認為工具性行動主要可能依賴弱關系來實現(xiàn),表現(xiàn)性行動則可能依賴強關系來實現(xiàn)。國內對社會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農民工求職、融入城市時的研究;有學者對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進行研究時將社會支持分為近端支持和遠端支持,“近端支持是指兒童日常生活、學習中緊密接觸到的同伴、同學、老師、撫養(yǎng)人等兒童可以與之面對面交流的支持源;遠端支持較近端支持復雜,既有可能是直接支持(如在外務工的父母的情感或物質關懷),也可能是間接支持(如國家相關的法律政策),但一般情況下是不與兒童有直接的面對面的接觸?!保?]已往的研究對流動農民工子女社會支持的研究較少,流動農民工子女在入學機會的平等、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業(yè)輔導、傾訴心中的苦惱、生活照顧等方面需要社會支持,本研究探討流動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與其城市認同的關系。
本次調查以蘭州市的流動農民工子女為研究總體,在蘭州市的城關區(qū)、七里河區(qū)等五城區(qū)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70份,有效回收率85%,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流動農民工子女,調查對象為在蘭州市中學就讀的年齡為12~18歲的農民工子女,有效問卷經整理、篩選、核實后編碼并輸入電腦,利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并得出結果。本研究中流動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指國家(政府)、街道(社區(qū)居委會)、社會團體、學校教師、同輩群體、家庭等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幫助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
(一)流動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
1.政府
流動農民工子女在異地求學,他們在入學機會的平等、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等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提供的支持主要指政府為農民工子女出臺的政策、法律文件,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隨著農民工子女的流動,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法律文件,為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就讀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提出“以流入地區(qū)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的政策。正如有學者所說,“對于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來說,如何促進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與過程平等最為關鍵。對于義務教育就學機會平等的實現(xiàn),國家立法層面已經有章可循,關鍵在于各級政府的作為?!保?]流動農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財政政策方面,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總體投入不足,有些地區(qū)受本地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劃撥的義務教育經費較為短缺;一些公辦學校還存在教育經費緊張、班額較大、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xiàn)象;農民工子女享受不到農村的公共資源,在城市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的公共資源較為有限;目前,流動農民工子女還不能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等問題。
流動農民工子女像城里孩子一樣實現(xiàn)教育機會的平等,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在社會融入方面提供的支持越多,越有利于提升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能力,增強其城市認同。
2.社區(qū)
社區(qū)是社會的縮影,社區(qū)是農民工子女生活的重要環(huán)境系統(tǒng)。我國的社區(qū)管理與服務實行的是“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的政策[6],社區(qū)管理與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政府為社區(qū)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能使農民工子女產生對社區(qū)認同進而對城市產生認同。農民工子女的社區(qū)認同體現(xiàn)在對自身所居住的社區(qū)環(huán)境、社區(qū)服務、社區(qū)管理、社區(qū)提供的服務設施、公共物品的認同。在對蘭州市農民工子女的調查中,社區(qū)的支持項目與農民工子女對社區(qū)的認同如下:
表1 社區(qū)的支持項目
調查顯示,社區(qū)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子女的需求,曾經接受過志愿者幫助的農民工子女比例較少,共青團、婦聯(lián)等社會團體對農民工子女實施了幫扶,但其他民間組織、志愿者團體對農民工子女提供的支持較少,民間組織、志愿者團體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工具性支持(輔導功課)、情感支持、認知性支持(提供信息、安全知識講座)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保?]在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fā)揮社團的作用,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支持。
我們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部分農民工子女居住的社區(qū)環(huán)境混亂,居民委員會針對農民工子女提供的服務較少。農民工子女希望社區(qū)提供的服務有:清掃垃圾、開展家庭教育講座、提供體育器材、休閑娛樂設施、設立圖書室等。農民工子女的閑暇、課余生活等都在社區(qū)度過,構建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網(wǎng)應從社區(qū)入手,提升其融入城市的能力。
農民工子女在學業(yè)輔導、內心情感關注、生活照顧等方面還需要家庭、學校教師、同輩群體的支持。
3.家庭
家庭是農民工子女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重要主體之一。家庭的文化資本、教育能力、教育資源、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會影響子女的適應能力和城市認同感?!吧鐣С质怯绊懭藗兩鐣畹闹匾蛩?,它涉及到學習、生活、健康等各個方面,提供充分的社會支持將有利于個體獲得社會資源、增強自信心,為個體提供歸屬感。”[7]調查發(fā)現(xiàn),農民工子女家庭提供的支持如下:
表2 家庭的支持項目
由表2可見,家庭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的支持是很有限的,父母的教育資源、教育能力、受教育程度處于貧乏狀態(tài),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大多是物質生活方面的,對農民工子女學業(yè)輔導上提供的支持很少,父母對子女內心情感的關注不足。家庭支持在幫助子女學業(yè)、樹立自信、培養(yǎng)良好的適應能力、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等方面顯得不足,家庭文化資本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城市認同。正如有學者所說:“家庭是農民工子女融入流入地的基本依托,由于受到家庭內外諸多因素影響,現(xiàn)階段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內容、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保?]這些影響了農民工子女的城市認同。
4.同輩群體
同輩群體“指那些在年齡、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較接近的人們所自發(fā)結成的社會群體。同輩群體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境因素?!保?]農民工子女從農村來到陌生的城市,其同輩群體是城市的孩子,農民工子女與同輩群體的交往也會影響他們的城市認同。
表3 農民工子女與同輩群體的交往情況
由表3可見,調查中一半以上的農民工子女能夠與同輩群體和諧相處,還有部分農民工子女在與同輩群體的交往中存在困惑,與城市本地兒童相比,“農民工子女在衣著、飲食、學習用品、居住條件等方面都與城市兒童有著較大差別,使其無法在城市的同齡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進而產生落差和失衡心理?!保?0]農民工子女以前生活在熟人社區(qū),現(xiàn)在生活在陌生人組成的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使他們在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差異。同輩群體對農民工子女的接納,在生活、學業(yè)上的幫助對農民工子女適應城市、產生城市認同發(fā)揮重要作用。
5.教師
學校教育是促進農民工子女適應城市、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徑,學校教育通過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學校環(huán)境、學校的學習氛圍、學校環(huán)境對學生發(fā)揮作用。學校管理人員能否為農民工子女入學提供政策支持,教師能否積極接納、尊重農民工子女,能否全方位地關愛農民工子女,在教學方法上能否因材施教,能否開展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團體輔導等都將影響農民工子女的城市適應、城市認同。正如有學者所說,“教師對農民工子女的接納意愿等都對農民工子女的社會適應產生影響。”[11]我們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部分農民工子女認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恰當,學校應積極搭建家校溝通平臺,教給農民工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提升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能力。
由表4可見,農民工子女完全適應城市進而在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等方面對城市產生認同,需要其社會支持中的每一個要素發(fā)揮作用。農民工子女是一個群體,他們還未走向社會,在學校接受教育,因此,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與農民工有所不同,“在青年農民工群體中,其城市融入度越高,正式社會支持網(wǎng)的水平越高,非正式社會支持網(wǎng)水平越低,反之亦然?!保?2]農民工子女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保障入學機會的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需要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等發(fā)揮作用;同時,處于接受學校教育年齡段的農民工子女在學業(yè)輔導、內心情感、生活照顧等方面需要家庭、學校教師、同輩群體發(fā)揮作用,農民工子女的城市認同與其獲得的社會支持密切相關。構建農民工子女的社會支持尤為重要。
表4 農民工子女的城市認同
[1]柯進.流動人口子女如何融入城市[N].中國教育報,2010-12-13.
[2]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67.
[3]賀寨平.國外社會支持網(wǎng)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1).
[4]雷鵬.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干預模型的建構[J].教育導刊,2010(12).
[5]韓世強.農民工子女:類型分化及其社會融入的制度邏輯[J].中國青年研究,2009(10).
[6]汪大海.社區(qū)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劉丹.NGO參與流動兒童教育的功能和優(yōu)勢分析[J].社會工作(下半月),2010(3).
[8]潘旦,王新.基于融合教育視角的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4).
[9]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88-89.
[10]黃兆信.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內涵及實施路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8).
[11]許傳新.教師接納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流動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學校的一個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09(7).
[12]朱考金,劉瑞清.青年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wǎng)與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青年研究,2007(8).
Study of Social Support and Urban Admiss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BAO Fu-cu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Lanzhou 730050,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Lanzhou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analyses the roles that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the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plays in the equal opportunities of entering school,providing public resources,giving guidance in study,paying attention to inner feelings and taking care of lif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bove aspects.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and their urban admission.
social support;migrant workers’children;urban admission
C916.2
A
1671-5977(2011)03-0010-04
2011-08-15
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萍柬椖?10K-012)
包福存(1977-),女,甘肅天祝人,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講師,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研究。
王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