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欽
開欄語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部署和中央領導同志關于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指示精神,本刊記者、編輯發(fā)揚深入基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奔赴基層一線,堅持現(xiàn)場采訪、實地調研,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深入百姓生活,走進群眾內心世界,真實反映社情民意,并推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系列報道。從本期開始,我們特開設新欄目“深入基層”,將陸續(xù)刊發(fā)那些記錄真人、真事、真情的鮮活報道,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感悟新聞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的真諦,努力在與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的接觸、交流中轉變作風、改進文風。
引子
從《說文解字》看“教育”的本質,“教”是由“孝”和“文”組成,顯示“教”以“孝”為中心,“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字由倒立的“子”和“月”(“月”古通“肉”)組成,寓含以養(yǎng)善為中心,“養(yǎng)子使作善也?!?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百善孝為先”之說,由此看來,中國的“教育”應是一部孝與善文化的傳承。
無獨有偶,睢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她秀美的北湖之中,赫然矗立著一座“襄君望母臺”,記載的是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這里筑臺望母的感人故事。宋襄公集忠孝、仁義、誠信于一身,成為后世社會美德教育的一個典范,在睢縣乃至中國的歷史上有著重重的一筆,構成了睢縣文化教育的特質。
千年遺風催新枝,萬象水木育桃李。睢縣是明朝名臣袁可立、清初廉吏湯斌、當代著名詩人蘇金傘、公安部一級英模任長霞的故里。是水城的靈秀滋潤了這片皇天后土,是獨特的歷史文化之根孕育了歷代睢州驕子。今天,建立在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之上的睢縣教育正承載著時代賦予的新的內涵,沿著均衡發(fā)展之路,走在教育公平的春天里。
睢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每年要靠國家10多億元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方能維持各項事業(yè)的正常運轉。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吃飯財政”的縣情里,奇跡般地創(chuàng)出了當代農區(qū)興教辦學的新模式,農村教育改革在全省率先翻開新的一頁。2007年睢縣被評為“河南省職業(yè)教育強縣”;2008年被評為“河南省‘兩基工作先進縣”,2009年榮獲“河南省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先進縣”;高招成績連續(xù)18年位居商丘市前茅;2011年3月,商丘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經驗交流現(xiàn)場會在睢縣隆重召開。睢縣的教育神話是怎樣產生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興教之路給了我們哪些有益的啟迪和昭示?
評論
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興教之路,承載著睢縣人民祖祖輩輩的夢,凝聚著歷屆睢縣縣委、縣政府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組織這次專題采訪調研活動,睢縣縣委書記陳向陽作出批示,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家修,副縣長馬登峰親自安排,睢縣教育體育局黨組專題研究,明確副局長趙玉明、辦公室主任林黃河具體負責協(xié)調。在10多天的采訪調研中,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湯勝立、丁雷鳴、宋慧霞等與本刊記者一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深入睢縣20多所學校,采訪了趙龍志、王顯煜、張榮生、裴中巖、婁沖、王云昌、朱芳海等10多位中心校校長及負責人,并訪問了一些教師和在校學生,還走訪了一些學校駐地的群眾。從他們身上,記者看到了睢縣執(zhí)政者的使命與責任,看到了睢縣興教辦學的希望與動因,看到了祖國的教育之春已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