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再良,王 哲
(1.六安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安徽六安 237000;2.皖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現(xiàn)狀調查及教育對策探討
鄭再良1,王 哲2
(1.六安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安徽六安 237000;2.皖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是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的衍生物,現(xiàn)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對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現(xiàn)狀的實際調查,實證分析了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剖析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四大成因,最后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教育;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皖西
他們,是背井離鄉(xiāng)的父母留在鄉(xiāng)下的種子,像荒草一樣的生長;他們,是中國社會轉型的背影里的一個陰影,消隱在城里人的視野之外;從不奢望成為溫室里的花朵,他們沒有選擇地留守,他們的青春,是草樣的年華,自由卻又寫滿孤獨!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規(guī)模地向城市二、三產業(yè)轉移,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農民工隊伍。然而,由于受到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和自身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這些農民工在自己進城就業(yè)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上學問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家里的老人或親戚等監(jiān)護,因而形成了數(shù)以萬計的農村兒童被留守在鄉(xiāng)村而與其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分離的局面。于是,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此誕生了。據全國提供的數(shù)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約5800萬人[1],并呈繼續(xù)增長的趨勢。留守兒童問題直接源自農民工問題,是“三農”問題的延續(xù)。農民工流動行為的背后,暗含著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一段中國農民工流動就業(yè)的歷史,也是一段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生活和成長的歷史。
本研究是以皖西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在深入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從微觀角度對皖西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心理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構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來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世上只有媽媽壞,生了孩子她不帶,跟著爺奶吃咸菜,根本沒有父母愛。爺爺奶奶說得好,成績不好我不怪,千萬不要去學壞”。這是流行于皖西地區(qū)的一首童謠,這首傷心童謠折射出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困境。作為勞務輸出大市,六安市是安徽省留守兒童較集中地區(qū)之一,留守兒童總數(shù)在80萬左右,留守兒童問題成了皖西地區(qū)重要的社會問題。為了深入研究皖西以及安徽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本課題組成員于2011年春節(jié)寒假期間,在皖西地區(qū)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412份,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本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類型有以下四大種:單親監(jiān)護、祖輩監(jiān)護、親戚監(jiān)護和同輩監(jiān)護。其中以祖輩監(jiān)護為主,占61.58%(見表1)。
1、單親(父親或母親)監(jiān)護。單親監(jiān)護的主要特點是關愛不健全,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單親監(jiān)護中大多數(shù)以母親監(jiān)護為主,母親在對留守兒童生活方面照顧得較好,但是由于留守母親往往要面臨超重的勞動負荷和生活的無依無靠,這種身心的壓力再加上自身文化素質的偏低,勢必將會影響到她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引導。這是單親監(jiān)護在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表1 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類型
2、祖輩監(jiān)護。祖輩監(jiān)護是指父母雙方都外出后,由祖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來照顧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方式。調查顯示,祖輩監(jiān)護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jiān)護方式。祖輩監(jiān)護特點是:①由于祖(外)父母大多年老體弱,他們不僅要照看好孫輩們,很多人還要耕種留守兒童父母拋下的田地。由于時間和精力原因,祖輩們在對兒童的生活照顧如營養(yǎng)、衛(wèi)生等方面往往做得不夠精細,這會影響留守兒童的生長發(fā)育[2]。②由于祖輩大多數(shù)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因此他們對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與監(jiān)督只能是束手無策。③祖輩與留守兒童的年齡相差一般在50歲左右,這種年齡和時代的差距而產生的代溝會使祖孫輩心靈之間產生很大的隔膜,祖孫輩間思想溝通因而欠缺,因此在有些留守兒童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性格變化時,祖輩們難以及時察覺[1]。
3、親戚監(jiān)護。親戚監(jiān)護是指外出父母將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如叔、嬸、姑、舅或朋友監(jiān)管照顧的一種監(jiān)護方式。這種類型在留守兒童監(jiān)護中所占比例較小,其主要特點:監(jiān)護人通常把留守兒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在學習成績和物質方面的滿足相對欠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關注則更少。由于孩子是寄宿他家,親戚朋友自己往往也有孩子,有時存在某些對待不公平現(xiàn)象,致使很多留守兒童明顯感覺到有寄人籬下的不適,心情和心理發(fā)育會受到一定影響。
4、同輩監(jiān)護。同輩監(jiān)護是指父母外出時,由年齡稍大的哥姐來充當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或留守兒童自我照顧的監(jiān)護類型。這種監(jiān)護類型的比例最小,但與前面三種監(jiān)護類型相比,這種監(jiān)護狀況下的留守兒童壓力最大。同輩監(jiān)護人大都也是學生,他們一方面在生活上要自我照顧,另一方面還要應付學業(yè),他們能否自控自己,本來就是問題??梢哉f這種監(jiān)護情況下的留守兒童是在經受著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的雙重考驗。
家庭教育是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兒童的成長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和性格形成的關健時期,卻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無法感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及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這使得留守兒童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很容易產生認識和價值上的偏離[1]。不僅如此,在父母缺位的情況下,留守兒童不僅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由于長期疏于管理,很容易出現(xiàn)放任自流、輟學厭學,心理和生理發(fā)育失衡等問題。加上孩子年幼,缺乏分辨是非的判斷能力,他們很容易迷失方向,有的甚至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調查顯示,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況下,農村留守兒童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安全和學習等方面的問題。
1、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jiān)護人,但其監(jiān)護人由于年齡、經濟、認識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與學校之間往往也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致使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調查顯示,33.6%的留守兒童身上曾發(fā)生過人身安全的事情。61.7%的留守兒童覺得有不安全感,如表2所示。
表2 留守兒童人身安全狀況調查
2、性格心理問題。親情關系對孩子的行為、心理和人格的發(fā)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愛,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3]。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非常想念父母的占65.1%,只有4.8%的留守兒童表現(xiàn)出對父母沒有明顯想念心態(tài)(見表3),而大多數(shù)外出家長還沒有意識到情感缺失給留守兒童成長帶來的問題。外出父母在與留守孩子通電話時大多關心的是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狀況,而對他們的精神、心理方面關注的只占5.6%(見表4)。
表3 父母外出打工,你是否想念他們
表4 父母與你通電話時,最關心你哪方面
在其他監(jiān)護人不能完全替代父母的親情和完整的監(jiān)護職責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在遇到喜、怒、哀、愁時沒有可信賴的傾訴對象,這樣長期下去,留守兒童就會出現(xiàn)自卑、失望、焦急、柔弱無助以及對父母充滿抱怨等心理問題,而有的留守兒童甚至會出現(xiàn)反抗或逆反心理(見表5)。
表5 留守兒童精神、心理狀況調查
3、學習方面問題。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的環(huán)境孤獨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親情和關愛。家庭教育的長期缺失會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方面的影響。由于長期得不到親情的關愛,留守兒童變得自卑、空虛、失望,在學習上變得消沉,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上缺乏信心和動力。二是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無能為力。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是祖輩監(jiān)護,祖輩由于年齡大、精力有限以及文化水平低,對孩子的學習幾乎起不到任何監(jiān)督作用。在單親監(jiān)護中大多是母親監(jiān)護,由于母親在家必須要承擔家務、下田地農活和照顧老人等,在個人精力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身心疲憊的婦女有時會忽略或減弱對孩子學習的監(jiān)督。因此,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與非留守時相比:成績明顯下降的占7.6%,有時還有輟學現(xiàn)象發(fā)生(如表6),有33.5%的留守兒童明顯表現(xiàn)出不想上學讀書,而表現(xiàn)出很想上學讀書的只有26.2%(見表7)。
表6 留守兒童學習情況調查
表7 留守兒童學習興趣調查
由于貧困,留守兒童過早地體會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質匱乏的壓力?,F(xiàn)實中,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知識將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改變,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們來說,似乎已經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對他們來說“知識改變命運”好象是一句空話。
4、道德品質方面。心理學家認為,留守兒童正處于道德品質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此時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而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管教,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上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致使留守兒童不僅在行為習慣上易發(fā)生消極變化,而且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念上的偏離[3]。這些主要表現(xiàn)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打架鬧事以及在社會上混等不良行為。調查顯示,只有24.1%的留守兒童行為表現(xiàn)與父母在家時一樣,而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有不良行為表現(xiàn)(見表 8)。
表8 留守兒童道德品質調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個體層面上的原因,也有制度層面上的原因。從個體層面上看,留守兒童父母在城市打工收入低以及流動性大等原因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從制度層面上分析,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分割的局面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首先,農民工在城市就業(yè)收入偏低是普遍現(xiàn)象。調查顯示,目前留守兒童父母在城市打工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一般在1000-1300左右[4],不足城市工人家庭月收入的一半。農民工在經濟收入較低的情況下,還要支付城市的高成本生活費用,以及高昂的房租等。留守兒童父母較低的經濟收入決定了他們只能有較少的收入剩余,這使絕大多數(shù)農民工面對城市公辦學校高昂的“擇校費”時只能“望校心嘆”。因此,留守兒童父母較低的經濟收入決定了他們的學齡子女只能是留守鄉(xiāng)村。其次,留守兒童父母的職業(yè)特點決定了他們很難將子女帶在身邊。農民工在城市就業(yè)的行業(yè)大多都是城市人所不愿從事的“臟、累、險、苦”行業(yè),例如餐飲、買賣蔬菜、小商品買賣、建筑業(yè)、打掃衛(wèi)生等。而且工作具有流動性較大、工作時間長、工作時間的不確定性等特點,致使農民工沒有條件將子女帶在身邊上學和照顧。另外,農民工在城市打工時很多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居住場所,都是租個小房居住或擠在狹小的工棚里,無法提供子女一起生活和學習所需的環(huán)境條件。所以,留守兒童父母在城市的職業(yè)特征和就業(yè)狀況迫使他們無法將子女送到城市學校入學(見表9)。
表9 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學情況調查
在城市教育體制沒有給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留出就學空間的情況下,農民工子弟學校為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發(fā)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然而農民工子弟學校也面臨著一系列辦學困境。首先,農民工子弟學校很難取得合法辦學的資格。以北京市為例,在2006年已經開辦的350多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中,大部分沒有辦學許可證。北京市海淀區(qū)40余所打工子弟學校當中,只有3所學校取得辦學許可證。2006年7月,海淀區(qū)教委四停30余所農民工子弟學校,萬余名學生面臨分流困難[5]。其次,農民工子弟學校普遍存在著教學條件差、教師流動性大、教學質量差和教學管理不規(guī)范化等問題,這迫使一部分農民工不得不把隨帶子女送回農村老家正規(guī)學校入學,這又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增加。
留守兒童在農村出現(xiàn)很多問題,那么隨同父母一起到城市里接受教育的情況又如何呢?現(xiàn)實情況也不理想?!度嗣袢請蟆吩鴪蟮?在北京的300萬流動人口中,6-14歲的兒童達10萬人之多,而其入學率僅為12.5%,還有87.5%的學齡兒童望“?!迸d嘆。難道是他們拒絕教育嗎?不,是高額的教育費用使他們望而卻步。多年來,城鄉(xiāng)分割的義務教育制度,斷送了多少孩子的城市上學夢?又加劇了多少農民工子女留守農村?這無從統(tǒng)計。根據《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我國義務教育實行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的原則,適齡兒童少年只有戶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國家所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那么,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意味著農民工如果帶孩子進城就讀,就必須繳納較高的借讀費和學雜費[6]。近年來,雖然國務院出臺了相關政策規(guī)定:農民工子女就學應該以流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很多城市也相繼取消了對流動兒童收取借讀費的規(guī)定。但是,一些城市學校卻打著別的旗號繼續(xù)對流動兒童收取高額費用。例如,北京市某些學校針對農民工子女每個學生收取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的費用[4]。如果外地人不能交納這些額外費用,學校就以沒有名額或座位等種種借口拒絕接收外地學齡兒童。因此,一些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規(guī)定仍然沒有跳出戶籍制度的制約。
表面上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留守孩子家庭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實際上則是“三農”問題的另一種顯象[1]?!叭笔Ц改浮敝皇寝r村留守兒童成長困惑的直接原因而非深層原因。尤需追問的是,他們?yōu)楹巍叭笔Ц改浮?顯而易見,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城市發(fā)展與農村發(fā)展相互脫節(jié),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受農地制度及其他一系列歧視性政策所限而導致的城鄉(xiāng)發(fā)展鴻溝繼續(xù)擴大,才是問題積累和矛盾惡化的關鍵所在。不可否認,龐大的農民工隊伍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fā)展不可替代的生力軍,卻遭受著付出與所得的長期不對等。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決定了農民工在城里就業(yè)只能扮演“外鄉(xiāng)人”的角色,始終難以成為市民一族。壁壘森嚴的戶籍制度是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他們只能仰望卻無法跨越。辛酸的一代農民工因教育和發(fā)展機會的不平等而總體性淪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何嘗不寄望于自己的后代能改變命運?可現(xiàn)實之殘酷,他們只能無奈地讓年幼的兒女留守農村接受“代際遺傳”。因此,留守兒童問題,看起來是教育問題,根子卻是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問題,是社會轉軌時期陣痛的衍生物。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將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留守兒童教育不只是農民工的家事,實實在在是國家和全民的國事。如果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得不到解決,留守兒童家庭“邊緣化”,那他們離“毀掉的一代”就不遠了。西方有句名言:“一個母親勝過一百個教師,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決不能讓農民工為城市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出現(xiàn)“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現(xiàn)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短期和長期內尋求對策。短期內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合力構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來解決和減輕問題;長期內則應從體制上入手,即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從根本上結束留守現(xiàn)狀。
1、寄宿制學校模式不僅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生活無人照顧、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而且能幫助留守兒童提高學習成績、改變輟學傾向、培養(yǎng)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寄宿制學校模式使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生活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讓留守兒童在同齡群體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因此,寄宿制學校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進城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2、代管家長制模式是多方協(xié)作共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監(jiān)護體系。代管家長不僅是留守兒童形式上的“臨時父母”、“臨時哥姐”,更是他們生活上、情感上、教育上的“親人”。代管家長的主要職責是采取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保持對話、溝通,定期與孩子聯(lián)系,定期與老師、監(jiān)護人保持聯(lián)系,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彌補情感缺失、提高知識水平,促進其健康成長。
3、留守兒童小分隊模式。2006年,被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央電視臺等五家單位聯(lián)合授予全國“十佳”少先隊員榮譽稱號的安徽省肥東縣留守兒童譚海美組建的“留守孩子”小分隊在全國是個突破[6]。留守小分隊用一顆孤獨的心去溫暖另一顆孤獨的心,他們彼此溫暖,互相幫助,共建一個溫暖的家。留守小分隊是短期內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種較好模式,應該在全省和全國推廣。
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在社區(qū)教育這一塊目前還處于空缺之中。因此,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或參與下,由基層學區(qū)和共青團牽頭,聯(lián)合婦聯(lián)、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兒童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這些社區(qū)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等人員構成。①社區(qū)應為放學回家的留守兒童開辟一片固定的活動空間;②社區(qū)要在凈化社區(qū)環(huán)境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③對他們的業(yè)余活動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④使孩子們在文明的社區(qū)文化中受到有益的熏陶;⑤對留守兒童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形成進行塑造;⑥社區(qū)是家庭、學校之外的另一種與孩子們互動的關系,同時也起到了一種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們之間關系的橋梁作用,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xié)調配合,形成一股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合力。
20世紀90年代初應運而生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為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發(fā)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為許多不愿骨肉分離的農民工家庭解決了孩子的入學難問題。然而,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卻面臨著教學設施和條件簡陋、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質量和管理較差等諸多困境,尤其是很難取得合法的辦學資格。因此,必須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對于為農民工子弟提供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應該適當降低設置標準。2010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來自北京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表演的詩朗誦中“別人與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的心里話,讓許多人的心靈受到震動??梢灶A測,在目前和將來的較長一段時間里,打工子弟學校都會作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學的主渠道之一而存在,國家和政府必須支持和加大對孩子們的扶持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流動兒童在城市“不但有學上,而且能夠上好學”,才能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莫過于讓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留守兒童能隨父母進入城市學校就讀解決入學問題,應該是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根據《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我國義務教育實行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原則。這就意味著城市公共中小學教育資源是不對農民工子弟開放的。盡管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強調了對非戶籍所在地,特別是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確定了流動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為他們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但是不少城市仍然以財政困難為由對流動兒童入學設卡,有以流入地政府單獨承擔流動兒童的教育費用不合理應讓其原籍政府承擔或分擔部分教育費用為由收取流動兒童額外的入學費用[7]。無力負擔較高的借讀費和學雜費的農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農村,這在客觀上又促進了更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幸運的是,2010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的指導意見》,從規(guī)范招生入學秩序、完善招生入學政策等方面向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提出10項要求,要求各地要力爭經過3到5年的努力,取消義務教育階段擇校收費問題[8]。這使城市的流動兒童終于看到了一線“曙光”。
留守兒童問題要想得到根本解決,必須從體制上入手,即在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的情況下逐步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體制,包括取消對農民工的歧視政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拆除就業(yè)、醫(yī)療、教育等制度的壁壘,給城市農民工市民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9]。
長期以來,城市農民工備受歧視和不公正待遇的現(xiàn)象并沒有發(fā)生質的改變。近幾年,雖然政府的政策對農民工越來越寬容,但是由于長期的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體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的深刻影響,農民工并沒有在城市找到歸屬感,他們一直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這不僅影響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有悖于社會公平。因此,必須加快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確保留守兒童跟隨父母到達城市后有學上,上好學。確保農民工子女入學后與城市學生享有統(tǒng)一的權力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與其父母長期分離的狀況,使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結束留守生活。
[1]委員關注:中國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監(jiān)護狀況堪憂[EB/OL].http://new s.163.com 2010-12-22.
[2]葉敬忠,王尹歡.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現(xiàn)狀與特點[J].人口學刊,2006,(3):55-59.
[3]謝海燕,劉玖玲.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象分析[J].理論觀察,2006,(4):88-89.
[4]呂紹清.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挑戰(zhàn)——150個訪談個案分析報告[J].中國農村經濟,2006,(1):49-56.
[5]農民工子弟學校的“京城突圍”[EB/OL].http://new s.sina.com.cn/o/2006-09-08.
[6]關注安徽百萬留守兒童——“三種模式”嘗試破題[N]安徽日報,2007-01-10.
[7]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的背景下“兩童”教育問題的研究[EB/OL].http://www.lw lib.com/htm l/jiaoyulei/jiaoyulilun/2009/1107.
[8]教育部提出十項指導意見治理擇校亂收費[EB/OL].http://edu.ifeng.com,2010-11-02.
[9]徐群.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與創(chuàng)建和諧新農村[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11):156-157.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 West Anhui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ENG Zai-liang1,WANG Zhe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an237000,China;2.College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W est A nhui University,L u’an237012,China)
The p 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w hich becomes a peculiar social phenomenon in the p rocess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is the derivatives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now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 roblem.In this paper,an positive analysison the he current situation fo 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 West Anhui is app lied by using the p ractical investigation.The paper analyses the four p rominent causes and puts fo 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p roposals.
left-behind children;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West Anhui
C913.5
A
1009-9735(2011)03-0053-06
2010-11-19
鄭再良(1968-),男,安徽霍山人,六安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教育法;王哲(1972-),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三農”問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