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壑袌D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1)03 — 0174 — 01
電視隱性采訪也叫暗訪、密訪,是相對于公開采訪而言的一種非常規(guī)的采訪方式,也是電視采訪中一種特殊的方式。通常在采寫負面的民生新聞、揭露社會弊端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利用電視隱性采訪,可以避開不必要的干預與阻撓,可以更真實更客觀地獲取所需要的資料。目前各電視媒體大都青睞這種采訪方式。
當然,與此同時,這種采訪手段也引來一些有關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爭議,加之使用這種非正常采訪手段也要冒一定的風險,存在著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在使用時要慎而又慎,而且要特別遵循這種采訪手段的使用原則。
隱性采訪并非“新興事物”,也該算是舶來品。早在120年前的1890年,為了弄清楚美國布萊克威爾島精神病院虐待患者的傳聞是否屬實,美國《世界報》的女記者就化名為內利·布萊喬裝成瘋子突破封鎖闖入瘋人院,了解了該院虐待被收容婦女的情況后又伺機成功出逃,將其見聞以《瘋人院的10天》為題分3次連載發(fā)表,公眾輿論大嘩,也促使政府對該院進行了大力整頓。
而我國的電視隱性采訪的興起則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科技進步,使得采訪設備可以更加小型化、微型化、便攜化,大大滿足了隱性采訪技術層面的要求。第二是因為社會轉型、企業(yè)改制,使得各方面的矛盾加?。徊簧偃藘r值觀念嬗變,道德行為失范,官員腐敗滋生,社會問題頻生、地方保護嚴重導致電視工作者的采訪難度加大,所以電視隱性采訪也大有了用武之地。
與平面媒體相比,電視隱性采訪主要表現(xiàn)為對新聞現(xiàn)場的拍攝、實錄,能夠讓受眾真切地感受到“情景再現(xiàn)”,會產生極大的震撼力與沖擊力,這也是電視傳媒的優(yōu)勢所在。1994年6月29日央視《焦點訪談》率先播發(fā)隱性采訪的新聞《觸目驚心假發(fā)票》,就是由記者化裝成顧客與上?;疖囌镜官u假增值稅發(fā)票的票販子討價還價,虛與周旋。隱蔽性拍下的鏡頭、錄下的聲音,真實地再現(xiàn)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引起了社會轟動。
央視的率先垂范,引得眾多地方媒體迅速跟進,上海電視臺的《新聞透視》、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浙江電視臺的《目擊》、江蘇電視臺的《大寫真》、黑龍江電視臺的《新聞夜航》等都可以看到隱性采訪采編的新聞。而近年來,差不多各個領域都有通過這種采訪方式制作的新聞:超市菜場查偽劣商品、農藥化肥超標蔬菜,高速公路收費站查違規(guī)收費,春運火車站查倒賣車票,發(fā)廊浴室查色情服務,林場查亂砍濫伐現(xiàn)象等等,不一而足。電視隱性采訪的運用越來越趨于常規(guī)化。
記者進行電視隱性采訪時一般有兩種方式。
一為旁觀式。即記者就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純客觀地記錄,隱蔽觀察拍攝、錄制,不干預事態(tài)的發(fā)展,而這種方式采編的新聞在法律、道德層面的爭議也較少。曾榮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2001年度電視新聞長消息一等獎、第1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年年出爐新月餅,周而復始陳餡料》(央視臺《新聞30分》2001.9.3)就是記者對南京冠生園公司整整一年的跟蹤調查,拍攝到了將陳餡料加工成新月餅的全過程,新聞素材長達700分鐘。這一新聞堪稱經典的旁觀式隱性采訪。
一為參與式。這種方式記者一般假扮成其他角色,其身份是重疊的,他既是事件的采訪者,又是事件的參與者。不過參與式采訪有時會影響事件的進程,導致新聞失實或者使新聞的客觀性失真。而在道德法律層面引發(fā)爭議的也往往是參與式采編的新聞。
為了避免這種爭議,記者假扮的角色身份要合法。一個人立足社會,進行人際交往時都會有不同的角色:父親、兒子、丈夫;母親、女兒、妻子;顧客、乘客、游客;醫(yī)生、記者、教師……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中,有的是規(guī)定性角色,是要受法制制約的,如官員、警察、軍人、法官、人大代表等;有的是開放性角色,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如讀者、朋友、顧客、患者、乘客等等。當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隱去記者身份時,所選擇的角色一定不能用規(guī)定性角色,比如不能自稱是人大代表、解放軍戰(zhàn)士、政府官員等,那樣會觸動法律的。
采用參與式采訪,記者的參與一定要有度,不能超越道德底線。你暗訪色情場所不應該參與成“嫖客”;你暗訪黃牛黨,不應該參與成“買票者”;你暗訪盜墓賊,不能參與成“文物走私販”,否則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記者采訪也可能變成涉嫌“釣魚執(zhí)法”,而“釣魚執(zhí)法”即誘惑偵查,是為刑事訴訟法所不允許的。
2010年3月份的廣州市地質調查院羅錦華案,羅錦華被指控向記者出售虛假的《廣州市地質災害點應急調查報告單》,犯下濫用職權罪。而辯護律師則稱,記者在此案中的證據是“誘騙”獲得,涉嫌“釣魚執(zhí)法”。原來是兩家媒體3名記者,假扮成某公司業(yè)務員,準備“購買”一份地質災害報告單。最后與質量審核部副部長羅錦華談定了價格2.5萬元。后羅錦華開具報告,收下錢款。此事被這兩家媒體曝光。羅錦華的辯護律師在法庭上認為:記者暗訪涉嫌“釣魚執(zhí)法”,是誘惑偵查,觸犯了法律。
對于律師的辯護,專家也眾說紛紜,觀點各異。但為避免糾纏,從媒體自律的角度來說,隱性采訪一定要遵循相關的規(guī)定與原則。要切記,作為講真話的新聞單位不應該利用欺騙手段獲取信息。
《英國廣播公司2005年編輯指南》關于隱性采訪有如下規(guī)定:“BBC在任何情況下,若沒有正當理由,都不得侵犯個人隱私。”“私人行為、信件、談話不可以進入公共報道的范疇,除非它明顯涉及公共利益?!毖胍暸_《新聞調查》欄目對隱性采訪也制定了自己的采訪規(guī)范:“無論如何,秘密調查都是一種欺騙。新聞不是欺騙的通行證,我們不能以目的的正當性為由而不擇手段。秘密調查不能視為一種常規(guī)的做法,也不能僅是為了增添報道的戲劇性而使用。只有同時符合以下4條原則,才能采用秘密調查:第一,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我們正在調查的是嚴重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第二,沒有其他途徑收集材料;第三,暴露我們的身份就難以了解到真實的情況;第四,制片人同意?!边@些原則值得我們地方臺認真學習,參照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