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齊齊哈爾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文明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寒冷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特色的齊齊哈爾文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齊齊哈爾人正努力以“挖掘潛力,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發(fā)展特色城市文化,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關鍵詞]齊齊哈爾;特色文化;經濟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1)06 — 0152 — 02
齊齊哈爾位于中國東北松嫩平原上,地處內陸,氣候寒冷,屬高寒地區(qū),是一座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英雄城市。美麗而富饒的嫩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與智慧的人們,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屬于齊齊哈爾的文明。現今,齊齊哈爾人正以“挖掘潛力,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發(fā)展城市特色文化,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特色文化之一“鶴文化”
“齊齊哈爾”在達斡爾語中是邊疆、牧場的意思,這里有一個文明遐邇的扎龍濕地,那是地球之腎,是鶴的棲息地,所以歷來便有“中國大濕地,世界鶴家鄉(xiāng)”的美稱,齊齊哈爾也便獲得了“鶴城”的美譽。
世界上現有的鶴類有15種、中國有9種,扎龍就有6種鶴類,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丹頂鶴,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除喉頸部和飛羽后衛(wèi)黑色外,全身幾乎純白,給人以高貴純潔之感,與米紅肉冠相映,益顯得美麗動人,故被稱為“丹頂鶴”。丹頂鶴幾乎終年生活在蘆葦淺水處,它趾間無蹼、常單腿直立、給人以昂首闊步、舉目遠眺的高貴感覺,因此也被稱為“仙鶴”。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丹頂鶴是長壽、吉祥、美好、高雅的象征,常常成為詩人、畫家詠頌的對象。1984年齊齊哈爾市人代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把丹頂鶴定為市鳥。
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新聞網等200多家新聞網站推舉國鳥活動中,丹頂鶴以絕對優(yōu)勢票名列第一,極有希望成為“國鳥”。
而如今的丹頂鶴對于齊齊哈爾市已經不單純是一種美麗的鳥了,齊齊哈爾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已經賦予了它新的文化內涵。早在1992年,齊齊哈爾市就開始舉辦“觀鶴節(jié)”。以文化搭臺、貿易唱戲為目標,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自2001年起,齊齊哈爾根據水質無污染、土質無污染、大氣無污染的綠色環(huán)境,大打綠色牌,將“觀鶴節(jié)與綠博會”并入一起舉辦。從此,齊齊哈爾有了國家級會議的舉辦權。而政府搭臺,經貿唱戲的做法引來無數商機:綠色食品及生產資料展示交易、科技成果推廣、招商引資、經貿洽談、綠色食品知識講座、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生態(tài)旅游等活動項目異常活躍,吸引國內外的客商紛沓至來,大大地提高了齊齊哈爾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現在,齊齊哈爾7區(qū)9縣都有自家獨有的綠色食品基地。培植了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中國麥飯石之鄉(xiāng)、中國綠豆之鄉(xiāng)、中國肉羊之鄉(xiāng)、中國向日葵之鄉(xiāng)、中國黃肉牛之鄉(xiāng)、中國腐乳之鄉(xiāng)等多個品牌。960個綠色食品加工企業(yè)正在崛起,這些成就的取得,給齊齊哈爾帶來了經濟效益、帶來了人氣、帶來了就業(yè),同時也帶來了城市的活力。
特色文化之二“冰雪文化”
齊齊哈爾位于季風區(qū)內,氣候具有大陸性,形成了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市區(qū)位于中溫帶,但是偏處中溫帶北部,有向寒帶過度的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
齊齊哈爾境內的冰雪文化資源堪稱全國前列。毛澤東曾經在《沁園春雪》中寫過“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痹跂|北平原上的齊齊哈爾,我們同樣能感受到更具特色的北國風光的魅力,放眼望去,冰封雪覆,銀裝素裹,展現著北國夢幻般的景象。一年一度的中國關東文化節(jié)、冰雪游覽會,吸引著大批海內外游客來這里品冰雕、賞雪景、雪地觀鶴、溜冰滑雪,品味綠色美食文化,觀民俗風情,使人們盡享冰雪世界的無窮樂趣,齊齊哈爾已成為中國最富有吸引力的冬季冰雪城市之一。
寒冷的冬天,飛雪鶴城,造就了齊齊哈爾人勇敢和浪漫的氣質,打雪仗、堆雪人、冰雪飛燕、高山滑雪,無不體現齊齊哈爾冰雪文化的魅力。2007年,中國(齊齊哈爾)第四屆關東文化旅游節(jié)是“闖關東”精神的結晶,此屆關東文化旅游節(jié)以“冰鄉(xiāng)雪國、精彩旅途、沸騰關東、活力鶴城”為主題,努力將關東文化旅游節(jié)打造成冬季里一道精美的旅游大餐和視覺盛宴,同時也展示了齊齊哈爾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促進了區(qū)域間合作,展現了鶴城兒女自力更生,求生存;更新觀念,闖市場;搶抓機遇,圖振興的嶄新精神風貌,樹立了齊齊哈爾大開放、大開發(fā)、大發(fā)展的新形象。
2008年1月19日,第十一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舉行,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我國舉辦的最后一次全國綜合性運動會,也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冬季項目綜合性體育賽事。十一屆冬運會是對我國冬季項目競技體育水平的一次大檢閱,更是檢驗階段性訓練成果,做好2010年冬奧會備戰(zhàn)工作的大練兵。因此,齊齊哈爾人民上下一心,成功的舉辦了這次冬運會。
在第十一屆全國冬運會的籌備之際,中國政府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戰(zhàn)略構想。于是,第十一屆全國冬運會的籌辦過程一直伴隨著這座城市的重新崛起和振興。通過籌辦冬運會,齊齊哈爾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huán)境治理發(fā)生了多年未有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綜合素質、精神風貌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廣大市民為舉辦冬運會、振興老工業(yè)基地一直努力工作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們更加相信齊齊哈爾能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把齊齊哈爾建成中國東北的“工業(yè)名城”、“文化名城”。
特色文化之三“古文化”
早在1萬年前,嫩江兩岸的松嫩平原上就聚居了許多民族的古代先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辛勤勞作的汗水,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國近代著名維新運動倡導人梁啟超之子——中國現代考古學先驅梁思永先生,他發(fā)掘的以墓葬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被稱為“昂昂溪文化”?!鞍喊合幕苯议_了嫩江流域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齊齊哈爾早期文明的重要轉折點是從昂昂溪文化發(fā)展到嫩江流域的青銅文化,考古發(fā)掘出的鮮卑墓葬的遺跡表明2500年前齊齊哈爾就已進入了發(fā)達的銅器時代,精美的青銅器代表著齊齊哈爾早期文明發(fā)展水平;獨特的石鏃是當地古老民族的象征物。齊齊哈爾早期文明是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的歷史,是當地民族與中原漢族接觸頻繁更密切的歷史,更是多個民族不斷融合、共同開發(fā)嫩江平原的歷史。齊齊哈爾地區(qū)是黑龍江肅慎、東胡、穢貊三大古老民族互相影響、重新組合的交匯地。他們同華夏漢族人一樣,屬于蒙古利亞人種、語言上卻屬于阿爾泰語系。肅慎族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東部地區(qū),后期活動范圍已進入齊齊哈爾東部地區(qū);穢貊——扶余族主要活動在黑龍江中部地區(qū),其中北扶余族生活在以齊齊哈爾為中心的嫩江中游兩岸,昂昂溪文化就是北扶余族先世的文化遺存;大興安嶺以東的廣闊草原,以及嫩江上游和中游,就是東胡族的生活地。齊齊哈爾一帶的古老民族以及許多邊疆民族同漢族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北方的古代文明,并把這一地區(qū)的歷史向前推進。
齊齊哈爾悠久的歷史,賦予了它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其所管轄的泰來境內塔子城,原為遼代臺州治所。臺州是東北路統(tǒng)軍司駐地,是遼代北方區(qū)域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塔子城為黑龍江省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遼代古城。金朝初年為了抵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侵襲,開始在其國邊境上修筑了界壕邊堡,它綿延北疆大地3000余里,可謂是古代史上的一大工程,因僅次于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而被世人稱為“第二長城”。
特色文化之四“流人文化”
在這方水土里,在中華文化與齊齊哈爾文化的交融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齊齊哈爾文化。清朝大興文字獄時,大批文人及受到文人株連的家人、親屬、朋友被流放到齊齊哈爾,他們也將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及各地的民俗帶到了齊齊哈爾,這樣在齊齊哈爾就形成了中華各地文化的大交融——流人文化。流放人員在齊齊哈爾傳薪播火,為邊疆的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的發(fā)展和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如果沒有流人將中華文化的傳入,奠定了齊齊哈爾的文明,自然就不會有齊齊哈爾如此輝煌的文明歷史。
千百年來,齊齊哈爾這塊土地上各少數民族最早燃起文明之火,滿、蒙、鄂等多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與歷史,形成民族特色的區(qū)域文化,這些文化通過各種文藝傳播形式,如口傳、民歌、民樂、歌舞等載體,相傳至今。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就是有百年歷史的著名文化設施,至今仍保存良好,館內有古籍四、五百種、多達12萬冊。涉及經史、子等各類文集,許多典籍是流放到齊齊哈爾的文人,經過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從內地帶到邊陲的。陳夢雷編修著名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方式濟通過考察風土人情用筆記體寫成《龍沙記略》,劉鳳浩著有《存悔齋集》等等,這些都記錄了這些落迫的文人官宦在為齊齊哈爾的精神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及成績,使齊齊哈爾這蠻荒之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無窮底蘊。
特色文化之五“宗教文化”
齊齊哈爾是一個聚居著漢、蒙、朝鮮、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柯爾克孜、錫伯等35個民族的地區(qū),這里的人們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相信“萬物有神靈”。隨著民族人口的遷徙流動,穆斯林從新疆、陜西、甘肅、青海等地以墾民、流民的身份陸續(xù)來到這里,將伊斯蘭教傳入齊齊哈爾,并于康熙二十三年建成清真寺。這一時期,佛教、道教也相繼傳入齊齊哈爾??滴跛氖四?,齊齊哈爾城內建有佛教寺庵。乾隆年間,有比丘尼在佛教寺庵主持教務活動。清代中后期,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先后傳入齊齊哈爾。
民國時期,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依然盛行,省城齊齊哈爾有穆斯林200余戶。1924年,建成清真女寺,穆斯林分別到清真東、西、女三寺參加“會禮”。1925年,黑龍江省城回族自治會成立,管理齊齊哈爾伊斯蘭教,1927年省城齊齊哈爾有4處佛教寺庵,各寺庵均有自己的廟會,分別舉行大型法會。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薩滿教等構成了齊齊哈爾豐富的宗教文化。建于1939年并列入《中國宗教名勝》的大乘寺是東北最大的佛教寺院,卜奎清真寺是黑龍江最大規(guī)模的伊斯蘭教堂。齊齊哈爾現在已經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佛教圣地。各種宗教的匯集,給齊齊哈爾更具神秘的色彩。每到廟會都會有許多信仰宗教的人涌向這里,更加推進了宗教文化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
如今的齊齊哈爾立足發(fā)掘與弘揚以冰雪文化、濕地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化等為內涵的特色關東文化,充分發(fā)揮旅游業(yè)發(fā)展速度快、關聯帶動作用強的優(yōu)勢特點,努力打造齊齊哈爾——“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綠色食品之都”、“老工業(yè)基地”和“中國魅力城市”的城市形象品牌,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齊齊哈爾。
〔責任編輯:杜 宇〕
[收稿日期]2011 — 11 — 18
[作者簡介]張丹(198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