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職業(yè)院校育人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職業(yè)院校在對學生培養(yǎng)方面做到以人為本,德技并重。用創(chuàng)新思維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1)06 — 0104 — 02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特點
高職院校生源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雖然個體意識較強,但自我控制力卻比較差,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需要老師的督促和提醒;高職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比較超前的觀念,但是非判斷能力卻比較弱;與高中階段相比,高職學生活動范圍開始變大,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個人的社會閱歷卻與其活動范圍不適應,易浮躁和出現(xiàn)逆反心理;受一些不良思潮影響,部分學生缺乏為國家、社會做貢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價值觀有功利和現(xiàn)實的趨向。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探索高職學生的思想狀況,分析其成因,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以高度的責任感創(chuàng)新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對熱點問題與事件的敏銳性不夠
不少高職院校對學生在技能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比重偏大,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在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工作中,忽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探討和前瞻性研究,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缺乏深層次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解答學生的疑惑。另外有些教師過于強調技能在高職學生培養(yǎng)上的重要性,而對高職學生接觸外界環(huán)境面對外界誘惑指導不夠,在面對一些突發(fā)事件與問題時缺乏政治敏感性,處理問題與引導學生方面力不從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說服力不夠
在教育者起主導作用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注重理論說教這一單一形式而忽略啟發(fā)式的互動教育,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將一些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以及思想體系有計劃有目的的給高職學生予以灌輸,高調卻顯膚淺,這樣的教育理論闡述會顯得生硬、枯燥,不能很好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容易找到學生的共鳴點,對高職學生的說服力不強。單項教育模式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三)對多元化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不夠
在認識到多元文化帶給這個時代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多元文化的負面影響。多元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網(wǎng)絡的全面普及而日趨明朗。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措施相對滯后,一些功利主義觀念傳播范圍擴大,大學生在一些不良思潮的引領下方向迷失,信仰缺失,引發(fā)了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選擇上的偏差,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淡薄。還有一些學生行為隨意,辨別能力差,導致一些違反學校紀律的事情發(fā)生。
三、做好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視轉變觀念
(一)要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
學校是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人”是育的對象,“育”是行為的方式,而教育的目的簡言之是使受教育者成“人”、成“才”,“成人”則是首要的。一個青年要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首先應當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識,遵守國家法律遵守公序良俗,這就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為對國家負責、社會負責、學生負責,學校必須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為先,有兩個內涵。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這是大德。二是要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一切要從實際出發(fā),求真務實,扎扎實實地解決學校德育中的各種問題。
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的觀念,學校首先應當在教育內容上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安排。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我們應當根據(jù)培養(yǎng)學生具有“職業(yè)型、應用型、技能型”的特點,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法規(gu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榮辱觀以及人才觀、就業(yè)觀,還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意識和成人品格、自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政治意識和公民道德。
(二)要樹立“以人為本、學生主體”的觀念
有學生,才會有學校,因此,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最終目的。學校教育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制度、措施、條件等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德育實踐活動中目中要有學生,心里想著學生人,手上善待學生,充分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成果,但學生不同于工廠里的產(chǎn)品,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活力的特殊人群,他們需要得到安全和溫飽,需要得到尊重和愛護,需要的到寬容和幫助!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們不能夠簡單粗暴,不能夠一味指責處罰,不能夠無動于衷!也因此,德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應該是循循善誘的引導,德育也不應該是殘酷無情的管束,而應該是充滿關愛的特殊服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校負有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問題和需求,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努力成為教育專家,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發(fā)展差異,學會因材施教,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德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一個學生的掉隊決不是學生先天的“命數(shù)”,而是教育在這個學生身上的失??!
學生還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成才狀況既是學校學風校風的反映,更是學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體現(xiàn)。因此以學生為主體,就應當重視學風校風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條件,為學生營造好學上進友好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把學生最終培養(yǎng)成人成才,從本質上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
(三)要樹立“教管結合、標本兼治”的觀念
教育與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又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尤其在學校。對于學生而言,成才是目標,教育只是途徑和過程,對于學校來說,教育是目的,管理只是手段和方式。
學校德育工作要重視教育引導,但教育引導的方式應當是多種多樣而決不應當成為空洞的說教。學校德育要寓教育于管理,寓教育于服務,寓教育于教學,寓教育于活動,寓教育于環(huán)境。管理可以使教育更有力度,服務可以使教育更有影響力,教學可以使教育更具內涵,活動可以使教育更受歡迎,環(huán)境可以使教育更加持久。
四、加強和改進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探討
(一)對高職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作了說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高職學生中樹立多元化的人文關懷氛圍。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以人文本最主要的就是以學生為本,注重發(fā)揮大學生的中心和主體作用,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引導和啟發(fā)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正視大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的不同,發(fā)掘有特色的學生,發(fā)揚學生的閃光點。愛護關心學生成長,不但在學習上關心學生更要在思想上關心學生,真心為了學生成長,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塑造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營造純潔寬容的學生之間關系,讓尊重和被尊重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
(二)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做好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事關鍵,隊伍是關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力量包括學院的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以及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因此,要全面提升高等職業(yè)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作用。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與工作者得激勵和保障機制,努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提供發(fā)展空間,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策、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并且要在制度上給予保障。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考核機制,還要建立研究機制,及時總結和交流工作經(jīng)驗,激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專題研究,這樣就能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保障工作成效。
(三)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
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首先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針對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可以通過“參與式”、“啟發(fā)式”、 “滲透式”、“體驗式”、 “咨詢式”等形式,也可以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其次要通過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教育,運用影片賞析、專題講座、頂崗實習、到德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等形式,對高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科學發(fā)展觀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把思政教育做到高職學生的內心,以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四)抓好黨員發(fā)展,突出學生黨建
要突出黨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抓好黨員的發(fā)展。根據(jù)學生黨員發(fā)展的規(guī)劃,積極穩(wěn)妥的抓好黨員的發(fā)展工作。探索實施黨支部進社團、進公寓工作,施行大學生黨員發(fā)展“答辯制”,制定大學生黨員教育長效機制,進一步做好學生黨建工作。同時發(fā)揮黨員生力軍的作用,創(chuàng)先爭優(yōu),進一步提高學生黨員的戰(zhàn)斗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五)搭建堅實穩(wěn)定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平臺
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是關鍵。在學生活動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可以升華學生人格,提升學生境界,振奮學生精神,從而促進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是搭建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平臺。社會實踐在提升學生素質方面具有顯著成效,通過構筑學生社會實踐平臺,積極做好社會實踐與專業(yè)學習的結合、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的結合,開展“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
二是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文化環(huán)境。校風校訓、校園氛圍及學校精神等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在活動方面融入校風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精心搭建校園文化建設載體,積極發(fā)揮網(wǎng)絡虛擬群體、學生公寓等新型大學生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注重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中的載體功能,加強活動引導,確保校園文化發(fā)展方面不走樣,增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力和感召力。
三是構筑貼近高職學生實際的思政教育網(wǎng)絡平臺。信息時代的來臨,讓網(wǎng)絡在高職學生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教育,就要搶占網(wǎng)絡制高點。充分利用網(wǎng)絡的便捷,就時事和一些熱點話題對高職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要建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門網(wǎng)站,牢牢抓住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使網(wǎng)絡成為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大助力。同時要加強對網(wǎng)絡的監(jiān)督管理,引導學生文明上網(wǎng),戒絕網(wǎng)癮,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社政,2005.
〔2〕王繼輝.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法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3〕羅桂全,陶新群。張時碧.高職高專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研究〔J〕.新世紀論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