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詔

2011-01-01 00:00:00趙軼峰
求是學刊 2011年1期


  摘要:即位詔書是帝制時代政策階段性繼替、關聯(lián)的重要資料。文章將洪武至正統(tǒng)六位皇帝的即位詔書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斷:所有這些即位詔書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條款,可見皇帝政治仍須取得與民心、普遍文化價值的契合,并非造成既成事實即可;建文帝即位詔表露出從威猛嚴苛轉(zhuǎn)向文治寬仁的政策意向;明初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問題;洪熙即位詔與建文政令相通,以寬仁休息為核心,朱棣、朱高熾父子之間的確存在重大政見分歧;宣德以后基本維系洪熙政令大軌,可見建文時期社會政策基本精神在洪熙、宣德時期得到部分體現(xiàn);賦役沉重、軍民逃離、司法嚴苛是整個明前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和政策難題;楊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調(diào)轉(zhuǎn)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洪熙到正統(tǒng)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體在國家政治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時期。
  關鍵詞:明代;即位詔;皇帝政治
  作者簡介:趙軼峰,男,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亞洲文明研究院院長,從事明清史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五至十九世紀世界變遷中的中國社會發(fā)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09BZS004
  中圖分類號:K24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11)01-0141-07收稿日期:2010-10-05
  
  帝制時代皇位輪替,有大行皇帝遺詔和繼任皇帝即位詔公布于天下。這兩種詔書前后相接,公布最高統(tǒng)治者的變更,申明新帝即位的合法性,安撫臣民,并可能借機作出必要的政令更革。因而,遺詔和即位詔是考察帝制時代政治和政策階段性繼替、關聯(lián)的重要資料。前曾為文討論明代的遺詔①,今擬對明代的即位詔作進一步梳理分析,以求查見明代皇帝政治表現(xiàn)的軌跡、關節(jié)。明代由洪武至崇禎,共16位皇帝,其中英宗曾兩度為帝,故共曾頒布16次即位詔書,加1次復位詔書。至于南明諸帝,已非統(tǒng)一國家政權(quán)主腦,其關注的問題,與前大有不同,此文不論。本文專門討論明前期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朝皇帝即位詔書所反映的明代國家政治歷史重要話題。這里需要注意,即位詔書中關于政策的內(nèi)容是針對即位前的情況考慮的,所以第一個時期的即位詔書,反映洪武到宣德末的情況和正統(tǒng)皇帝即位伊始的政策傾向,并不能體現(xiàn)正統(tǒng)皇帝即位以后的實際情況。
  一、洪武、建文即位詔及明代詔書的基本規(guī)制
  明太祖為開國皇帝,其即位詔書實際兼有開國、即位詔書雙重性質(zhì),這是其與后來所有承繼父祖皇位者即位詔書的最明顯差異。該詔書篇幅在明代所有即位詔中最為簡短,文稱:
  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今運亦終,海內(nèi)土疆,豪杰分爭。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于左右,凡兩淮、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部蠻夷,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輿情,于吳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于鐘山之陽,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以是年為洪武元年。追尊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后,建大社、大稷于京師,立妃馬氏為皇后,長子標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聞知。①
  此詔最核心的主旨,首先在于申明明朝建國的合法性,將新朝成立公告天下。在此基礎上,公布國號、年號、京師,及皇后與太子人選。此時各種法規(guī)、制度、政策尚待展開,并無反省、改革之事,故無提及,所以文字既短,內(nèi)容也最集中。詔中最值得注重之處,在于明朝承認元朝與宋朝一樣,具有正統(tǒng)、合法性,不僅未從族群角度對元朝正統(tǒng)性提出異議,且自命為元朝既終之統(tǒng)的后繼者。其次,宣稱其本人即位為皇帝,不僅有王朝氣運遷移的基礎,符合天意,而且有戡定天下離亂的功績和人心擁護為條件。這兩點的核心,又集中到新政權(quán)的合法性問題上。由此可知,即位詔最根本功用在于向“天下”申明新政權(quán)、新皇帝的合法性,而這種合法性的基礎,需著落在符合“天”意、統(tǒng)緒有自、功德在民、人心擁戴之上。
  洪武朝持續(xù)31年,皇太子朱標先逝,其子允炆繼朱元璋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詔為明帝即位詔中僅長于太祖即位詔而短于其他所有即位詔者,且為明代繼父祖兄而立的15位皇帝的第一份即位詔,所以此詔為后來的所有即位詔提供了基本規(guī)制,明代繼立諸帝即位詔的文本框架已展現(xiàn)于此詔中。詔稱:
  天佑下民,作之君。我高祖皇帝受天之命,統(tǒng)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斯民,凡事有益于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規(guī)模宏遠。朕以眇躬,纂承大統(tǒng),恭依遺詔,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即皇帝位。夙夜惶懼,思所克相上帝,寵綏四方,以無忝我皇祖之大命。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其以明年正月初一日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自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八日昧爽以前,大辟罪以下,已發(fā)覺、未發(fā)覺,已結(jié)正、未結(jié)正,當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以其罪罪之。所有事宜,條列于后。
  一、天下布政司、府、州、縣自洪武三十一年以前拖欠錢糧,鹽運司、鹽課提舉司自洪武三十一年以前拖欠鹽課,盡行蠲免。
  一、天下軍民所養(yǎng)孳牲馬匹、羊只者,盡皆免。
  一、天下田土,或有人戶為事全家發(fā)充軍者,或有死絕者,或因饑窘逃移者,以致拋荒數(shù)多,糧稅拖欠,詔書到日,將拋荒數(shù)目從實取勘,報官開除。其逃移人戶復業(yè)耕種者,優(yōu)免雜泛差役三年。
  一、水旱災傷,何代無之。今天下人民其有因而失所者,當該有司將預備糧賑給。
  一、今后官民有犯五刑者,一依大明律科斷,法司遵守,無深文。
  一、軍民詞訟,今后務要自下而上陳告,敢有越訴紊亂者罪。
  一、囚徒已行宥罪,發(fā)衛(wèi)所充軍守御者,及已編定衛(wèi)所,有司官領;未曾到衛(wèi)所者,不在赦例。
  一、天下衛(wèi)所在逃者,詔書到日,限五個月以內(nèi)赴所在官司首告,與免本罪,所在官司仍給口糧,遞送京衛(wèi)所著役。過違此月,仍罪如初。
  于戲!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當遵先圣之言,期政雍熙之盛。百辟卿士,體朕至懷。故茲詔示,想宜知悉。②
  此詔體現(xiàn)出明代洪武以外所有即位詔書的3項基本信息范圍,即公布新君合法即位、改元、新朝初政方針。新君若如朱允炆在常規(guī)情況下即位,即位詔此款簡單明了;如新君在非常規(guī)情況下即位就要特別陳明其合法性。改元文字,皆極簡明,無討論必要。各即位詔的重要差別,主要在于宣布新朝初政方針的第三項。此項一般以“大赦天下”名義開列多款,有時不用“大赦”名義,而以“所有合行庶政并宜兼舉”之類語句引領開列。各朝面臨問題不同,所以各朝即位詔書中的這一部分,恰好折射出各朝初年國家治理中的突出問題所在及應對方略。
  上列建文帝新政項下開列細目計為8條,這是洪武以后明代即位詔中相關部分條款最為簡明者,其核心是“誕布維新之政”,內(nèi)容以寬赦為要義。除赦免民人在洪武時期所犯已結(jié)、未結(jié)罪犯之外,并蠲免拖欠錢糧、鹽課;免孽養(yǎng)牲畜稅;免充軍逃亡而致田地拋荒者欠稅及復業(yè)后3年雜役;賑災;規(guī)定依《大明律》斷案,以防止法司“深文周內(nèi),入人重罪”。最后3條:不準越級起訴;囚徒宥罪而不至衛(wèi)所者不赦;逃軍5月內(nèi)不返回者不免罪,為掌握前面寬赦政令時的限制條件。后來的即位詔規(guī)制基本遵循建文即位詔大旨,但新政項下所涉內(nèi)容趨于復雜,篇幅趨于增加。建文帝在位僅4年,其政令基調(diào)雖然已經(jīng)明顯見于即位詔書中,但其后發(fā)生的對洪武時期機構(gòu)設置以及一些具體政策的更革,在此詔書中尚無明顯跡象,可知建文帝即位之初,調(diào)整洪武政風已經(jīng)明確,但對于如何調(diào)整,尚未形成定見。
  
  二、永樂即位詔與永樂帝即位合法性問題
  建文皇帝受文臣影響,試圖改變洪武時期“治亂世用重典”的嚴苛政風,追求寬仁、文治,同時又要鞏固面臨諸王坐大威脅到皇權(quán),因而推行了諸多更革措施。結(jié)果其社會政策調(diào)整尚無結(jié)果,就陷于與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實力派之間的軍事沖突中。建文四年六月,朱棣“靖難”軍逼南京,皇宮火起,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皇位。無論朱棣后來有何作為,當此之際,他是來自皇室家族內(nèi)部的篡位者,其即位缺乏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中的充分合法性,無可置疑。這種合法性欠缺體現(xiàn)在朱棣的即位詔書中,在申明即位、改元時間之前的文字量,接近建文即位詔相應部分的3倍,其文稱:
  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qū)宇,東抵虞淵,西踰昆侖,南跨南交,北際瀚海,仁風義聲,震蕩六合,曶爽閽昧,咸際光明。三十年間,九有寧謐,晏駕之日,萬方嗟悼。煌煌功業(yè),恢于湯武;德澤廣布,至仁彌流。
  少主以幼沖之姿,嗣守大業(yè),秉心不順,崇信奸回,改更成憲,戕害諸王,放黜師保,委政宦豎,淫佚無度。天變于上而不畏,地震于下而不懼,災延承天而文其過,蝗飛蔽天而不修德,禍機四發(fā),將及于朕。朕為高皇帝嫡子。祖有明訓: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王得興兵討之。朕遵奉條章,舉兵以清君側(cè)之惡,蓋出于不得已也。使朕兵不舉,天下亦將有聲罪而攻之者。少主曾不反躬自責,肆行旅拒。朕荷天地、祖宗之靈,戰(zhàn)勝攻克,搗之于壩上,殲之于白溝,破之于滄州,潰之于藁城,鏖之于夾河,躪之于靈壁。六戰(zhàn)而已不國。朕于是駐師畿甸,索其奸回,庶幾周公輔成王之誼。而乃不究朕懷,闔宮自焚,自絕于宗社,天地所不庇,鬼神所不容。
  事不可止,朕乃整師入京,秋毫無犯。諸王、大臣謂朕太祖之嫡,順天應人,天位不可以久虛,神器不可以無主,上章勸進。朕拒之再三而不獲,乃俯徇輿情,于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所有合行庶政,并宜兼舉。①
  第一段回顧明太祖功業(yè),兼提及自己是明太祖子嗣,為以下文字鋪墊。第二段解釋起兵奪位緣起、過程、理由,其中包括以夸張語匯描述的建文帝過惡,自己起兵有祖訓為依據(jù),自己的兵威、實力,建文自焚之為自絕于宗社、天地、鬼神。第三段以先前兩段為鋪墊,申明自己“順天、應人”,不得已而即皇帝位。三段文字的核心全在說明自己雖然非正常即位,但仍然具有合法性。其中特別值得注意之處是,朱棣聲稱其軍逼南京之際,本意仍然是要仿照周公輔佐周成王之例,輔佐建文帝,并非意在奪位,奈何建文帝自絕,只好即皇帝位。這反映出的政治文化信息是,即便有祖訓依據(jù),朱棣的合法行為也只限于起兵“清君側(cè)”,并無奪位的合法依據(jù)。因而朱棣在申明他沒有“奪位”,而是拾取了因建文帝自絕而落地不收的皇位。朱棣顯然自知,倘若建文帝不死,他即使兵入南京,也無合法登皇帝位的資格,若繼續(xù)對建文帝北面稱臣,何等尷尬!注意此點,對建文帝是否如朱棣所說“自焚”于宮中,當存嚴重質(zhì)疑。明代后來有大量文獻描述建文帝“出亡”,雖其真?zhèn)坞y以確考,但仍可以從中看出明人對朱棣即位詔關于建文帝自絕說法的不信服和對于朱棣即位合法性的懷疑。
  朱棣即位詔“新政”條款中分列25款,去除第一款為改元說明,實際24款,條款數(shù)及文字量皆為建文即位詔相關內(nèi)容的3倍。其內(nèi)容又可分3類:第一,與建文即位詔相同者,即免究此前犯罪②、蠲免欠稅、逃軍返回免罪、依《大明律》斷案、賑災。這些內(nèi)容也是后來諸帝即位詔中大多包括的,表示新君一般施恩意旨。第二,革除建文時期政令及平復“靖難”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者,占此即位詔“新政”部分絕大多數(shù)文字,因部分內(nèi)容與其他條款混雜,且不言條數(shù)。第三,其他內(nèi)容,包括赦免“為事煎鹽、買馬,及囚充遞運水夫、皂隸、膳夫”人等。新君即位時推恩天下是普遍做法,朱棣即位詔“新政”特殊內(nèi)容主要在于革除建文政令和撫恤靖難軍人以及戰(zhàn)火波及地方民眾災傷。與建文即位詔都提及的勒令逃軍歸回衛(wèi)所及申明遺詔《大明律》斷罪兩條,表明軍人逃亡在洪武、建文時已普遍,官府判案違反《大明律》也甚為普遍,為一時主要弊政。
  三、洪熙即位詔與國家基本政策的轉(zhuǎn)向
  洪熙皇帝以大行皇帝長子、太子身份即位,雖然有皇室內(nèi)部的覬覦者,但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其合法性無可置疑,故即位詔書中相關部分文字量基本回復到建文即位詔相關內(nèi)容文字量,較永樂即位詔減少約50%,并無特殊可關注處,其文不錄。然而“新政”部分則達到35條,比建文即位詔之8條增27條,比永樂即位詔之24條增11條。前文已經(jīng)言及,永樂即位詔中“新政”條款,大多是關于處理“靖難之役”遺留問題的,針對社會普遍問題而作出的調(diào)整或者改革條目其實不多,相比之下,已經(jīng)可以看出洪熙即位詔包含更為深刻的政策調(diào)整甚至改革的用意。詔書“新政”35條中,前5條是新君即位照例實施的赦免條款,各帝即位詔中此部分內(nèi)容大同小異。其后12條,占洪熙即位詔“新政”款數(shù)三分之一強,全為停止“下西洋”寶船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政令并清理其遺留于社會下層問題的條款,顯然可見改變永樂時期政策的意旨。
  一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于內(nèi)府該庫交收。諸番國有進貢使臣當回去者,只量撥人船護送前去,原差去內(nèi)外官員,速皆回京,民梢人等,各發(fā)寧家。
  一往迤西撒馬兒罕、失剌思等處買馬等項,及哈密取馬者,悉皆停止。將去給賜段疋磁器等件,就于所在官司入庫。馬駝騾匹系官給者,仍交還官。系軍民買辦者,給還原買之人。原差去內(nèi)外官員,俱限十日內(nèi)起程赴京,不許托故稽留。
  一往云南、木邦、緬甸、麓川、車里等處采取寶石等項及收買馬匹等件[者],悉皆停罷。其給賜之物,發(fā)與差來進貢使臣帶去。但系朝廷差去內(nèi)外官,限十日內(nèi)即起程回京。官軍各回原衛(wèi)著役,不許稽留。
  一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其采辦鐵黎木,只依洪武中例,余悉停罷。
  一但是買辦下番一應物件,并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除見買在官者于所在官交收,其未免者,悉皆停止。
  一各處買辦諸色纻絲、紗羅、段匹、寶石等項及一應物料、顏料等,并蘇杭等處續(xù)造段匹、各處抄造紙札、磁器、采辦黎木板、造諸品海味果子等項,悉皆停罷。其差去官員人等,即起程回京。不許指此為由,科斂害民。
  一各處閘辦金銀課,除去煎銷見收在官外,自今停止。敢有不遵法度,私自煎銷者罪之。所差去閘辦官員人等,限十日內(nèi)即起程赴京,不許托故稽留。其舊額歲辦銀課并差發(fā)金[銀]不在此例。
  一交阯采辦金珠、香貨之類,悉皆停止。交阯一應買辦、采取物料,詔書內(nèi)開載未盡者,亦皆停止。所差去內(nèi)外監(jiān)督官員,限十日內(nèi)即起程赴京,并不許托故稽留,虐害軍民。
  一各處為營造采辦木植,如已起運者,隨到所在堆垛;其未采辦者,悉皆停止。軍民各發(fā)寧家。所差去采辦官員人等,限十日內(nèi)起程赴京,不許托故稽留,擾害軍民。
  一各處造作,除軍需外,其余不急之務,盡皆停罷。今后各衙門非奉朝廷明文,不許一毫擅自科擾軍民。
  一浙江、福建、官臺山、鳥峰峒等處人民,有被府縣及閘辦官吏逼迫,不得已逃命山林,出沒為盜,詔書至日,悉宥其罪,令各回原籍,安生樂業(yè),永為良民。
  一陜西、四川攢運茶課,有已起運者,即赴所指茶馬司交收;未起運者,悉皆停止。①
  上列各款語氣十分堅決,相關措施不容絲毫猶疑,刻不容緩,表明停止寶船下西洋以及相關舉措是蓄積已久的訴求,而且在洪熙君臣中間達成了高度一致?!墩撜Z》中早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然而洪熙皇帝在乃父剛剛?cè)ナ乐H,立即下達如此嚴厲的更革命令,折射出永樂后期政治上層政見不同已經(jīng)達到深刻程度②。其次,以上各款前后相連,反映出寶船下西洋并非孤立政策,而與諸多在周邊國家、邊疆地區(qū)及內(nèi)地搜取奢侈品的政策相互牽連,故同時取消。將這些政策結(jié)合起來看,可以增強皇帝追求奢侈品是永樂時期寶船下西洋舉措的主要目的的判斷,同時可以削弱寶船下西洋是為“蹤跡建文”說的可信性①。進一步,應注意當時除了率領“寶船”出洋的鄭和以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內(nèi)官”被派往各地搜取奢侈品,這與萬歷時期的“礦監(jiān)稅使”前后呼應。最后,當時民間已經(jīng)深受永樂時期前述舉措的騷擾,至少對于國內(nèi)社會安定與民生而言,是一弊政。
  
  此后尚有18條,固然以永樂時期社會問題為基本關照面,但不似前列12款針對性革除特色明顯,大致屬于一般社會政策調(diào)整之類,包括:賑濟災傷、安置拋荒田土、恢復永樂二十年以前較低稅額、赦免罪犯之補充規(guī)定、撫恤鰥寡孤獨等。再后6條,當屬社會政策方面的新規(guī)定,包括:招募民間“懷材抱德,堪任用者”入朝為官;旌表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允許各界人士(諸人)就“軍民利病”“直言無隱”;御史、按察司拿解不肯改悔的貪污官吏;禁止官吏“以催辦為由,輒自下鄉(xiāng)科擾平民”;御史、按察司拿解地方官員容隱胥吏及其他官府下層執(zhí)事人員把持衙門、操縱詞訟、虐害良善者。最后一條,仍舊重申法司判案必須“依《大明律》科斷,不許深文”。
  綜合整個洪熙即位詔,可以看出明顯的基本政策基調(diào)轉(zhuǎn)變,試圖停止皇帝和國家過度活躍的對內(nèi)對外行為舉措,使民間社會安養(yǎng)休息,并使官、君、民各個階層中受到懲處者的比例大幅度縮小,并且更多地注意了基層施政的合理性和言論公開性。這用該詔書結(jié)尾語中的話來表示,追求的是“寬弘明信”的目標?!睹魇贰吩u論說:“自仁宗立赦條三十五,皆楊士奇代草,盡除永樂元年間弊政,歷代因之。”②這相當于判定洪熙即位詔開啟了一次溫和的改革,對后來影響深遠。洪熙元年十一月,并靖難之役后受到嚴厲打擊的忠于建文帝諸臣及其家屬也與寬宥,洪熙帝明白地對廷臣說“方孝儒輩皆忠臣”③。永樂到洪熙,政策呈現(xiàn)多方面的轉(zhuǎn)變。
  四、宣德即位詔與洪熙政治的延續(xù)
  洪熙皇帝在位不足一年而去世,抵宣宗即位,朝廷主要文武并無大的變更,故宣德初年,政策繼承洪熙時期。前面討論的洪熙即位詔由楊士奇起草,宣德即位詔也由楊士奇起草,故其基調(diào),不涉更革,主要是重申和補充洪熙即位詔的基本精神與具體政策方針。這與洪熙即位詔形成很大的反差,更凸顯出洪熙是明前期政策方針基調(diào)轉(zhuǎn)變的一個關鍵時期。
  宣德以太子身份即位,雖然有其叔父不甘于心,但其即位合法性無可置疑,其詔首段,回顧太祖、太宗、仁宗功德之后,宣布新君即位順天應人,冠冕堂皇,無須詳論。其后的“新政”條款,按照楊士奇文集所載文本,分25款開列,比洪熙即位詔少10款;如按《明宣宗實錄》所載文本,分23條開列,比洪熙即位詔少12款。這也顯示洪熙、宣德兩朝之間政策以連續(xù)性為基調(diào)。而且,兩種版本俱載的最后一條是:“凡寬恤恩典及合行政務,其有開列未盡者,悉遵去年八月十五日以后詔旨施行,務惇明信,祗守不渝。”④ “去年”指永樂二十二年,永樂皇帝七月去世,八月為洪熙初政時期,宣德即位詔發(fā)布于洪熙元年六月,距離前面所言去年八月,中間是洪熙時期的大約10個月時間。故該條等于認定一切政令遵循洪熙初年基本方針。由于這種繼承性,宣德即位詔所列“新政”條款名目既少,內(nèi)容也以“率由舊章”為核心。略加梳理,可見第一部分4條,是各即位詔書都有的大赦條款。第二部分5條,屬于申明國家基本政策類,包括:許各界人士(諸人)上言天下利弊;勸務農(nóng)桑;薦舉賢能為地方官;保舉學校教職及遵洪武年間舊例免生員之家兩丁差徭;嚴修邊備。其中重申生員之家免兩丁徭役款,表示洪武以后此款未得到很好實施,有更革永樂政令之含義在其中。此后各款,內(nèi)容都是輕省徭役賦稅,與民休息,安撫社會秩序。大致包括:為惜恤“天下軍士累年勞役,衣食不足”,罷“一切不急之務”,令管軍官員加意撫恤;賑濟各地水旱災傷缺食貧民;官民田地拋荒者召人耕種,官田準民田起科,果無人耕種之地稅糧開除;各處閘辦金銀、抄造紙札、坐辦靛青悉皆停罷;遞年海運漂失及征進拋棄軍器并永樂二十一年以前拖欠歲辦物品免予追賠修理;各處民間養(yǎng)官府馬騾牛羊倒死及額定孽生者悉免追賠,今后軍衛(wèi)有司牛羊自行提督牧養(yǎng),毋致擾民;旌表忠臣、烈士、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存恤鰥寡孤獨及篤廢殘疾者;軍戶人丁消耗勾補只限一人,其余開豁;在京匠戶每戶應役人數(shù)減少,殘疾者開豁;失班及在逃人匠免罪赴工,依舊輪班;永樂年間為事發(fā)各處擺站及充遞運所水夫,年滿應替及應役三年以上者放免,未及三年者于囚人內(nèi)撥替,在逃及未赴役者免本罪赴原發(fā)處所應役,照例撥替;逃亡軍、囚、匠等許一月內(nèi)赴官自首,與免本罪。
  此即位詔書楊士奇《東里別集》本和《皇明詔令》本中包含以下兩條,不見于《明宣宗實錄》“一軍民官有貪虐害民者,許被害之人赴告于上司及按察司、廵按監(jiān)察御史處陳告,不許軍民人等擅自綁縛,違者罪之;一今后一應罪犯,悉依《大明律》內(nèi)科斷,法司不許深刻,妄引榜文及諸條例比擬”。這兩條看去平常,細細揣摩,意味深長。因為,它們都一方面折射出反面的事實,另一方面觸及到更革洪武時期的政令。前一條表明當時有軍民人等自行將貪虐官員綁縛起來送交上級者,而這種做法是洪武時期為造成基層民間社會對官員侵擾的抵制機制而允許地方老人實施的。后一條前半句在建文即位詔、永樂即位詔、洪熙即位詔中都看到,但后半句唯見于楊士奇別集中所載宣德即位詔文本。這后半句的重要性是恰好對前半句的針對性作了注腳——這是針對當時法司斷案引用“榜文及諸條例”現(xiàn)象的,而后者要比《大明律》嚴酷,是朱元璋時代“治亂世用重典”的遺風。洪武時期的重典方針,在建文時期就已經(jīng)力求糾正,但永樂即位后曾宣布一切恢復洪武舊制,建文時期寬緩刑政的方針沒有落實,洪熙歷時短促,故到宣德之初,有再加強調(diào)的必要??吹竭@兩條的用意,就可以推測《明宣宗實錄》中沒有包括這兩條可能是為了規(guī)避在行文上構(gòu)成對洪武政策的批評含義。然而其大旨卻已體現(xiàn)在其他條款中。
  五、正統(tǒng)即位詔反映的宣德時期社會問題
  宣德帝在位10年后去世,繼位的朱祁鎮(zhèn)年方9歲,有仁宗皇后即當時的太皇太后主持宮內(nèi)大局,當朝者多仁、宣老臣,其即位合法性也不是問題。所以正統(tǒng)即位詔中相關文字量及內(nèi)容、文句,與建文、洪熙、宣德即位詔相應部分十分接近,毋庸討論。然而其新政條款,卻多達40條,為明代迄于當時諸帝即位詔中條款最多的①。這時去洪熙初年不過11年,朝中大臣人事穩(wěn)定,并無明顯爭端,“新政”條款如此之多,反映宣德時期產(chǎn)生了諸多問題。對這些條款略加梳理,可以區(qū)分為如下四類。第一,大致最初5條,屬于循例推恩赦免條款,與前代大同小異。第二,主要為停止宣德時期的一些舉措的條款,大約8條,顯示出宣德皇帝甚事鋪張、聚斂、擾民,而正統(tǒng)初年試圖加以扭轉(zhuǎn)。第三,為寬緩軍、民、匠戶賦稅徭役所列條款約15條,為洪武以來相關條款最多且最為詳明者,可見宣德時期人民賦稅徭役負擔甚苦,因而獲罪及逃亡現(xiàn)象比此前普遍。第四,其余條款,基本是重申鼓勵農(nóng)桑、旌表節(jié)烈、勸勉學校、養(yǎng)老恤貧、開放言路、司法循《大明律》等洪熙、宣德即位詔中已經(jīng)申明的基本社會政策。此四類中,第一、第四類的信息是“寬仁”,第二、第三類的信息是“與民休息”,都出于儒家政治的基本精神,與建文、洪熙、宣德即位詔的基本意旨一致,不過,第二、第三類更直接地反映出宣德時期的一些特殊情況。將相關條款中的內(nèi)容按社會問題指向分類,可以看到下列情況。
  1. 民間逋賦嚴重,涉及農(nóng)桑諸色課程、戶口鹽糧鈔、歲造段匹紗羅絹、倒死馬駝驢騾牛羊及孳牲等畜、各項贓罰、中鹽罰納鈔貫、屯種籽粒。
  2. 貨幣流通已經(jīng)陷入混亂,商稅因鈔法而超過洪武年間舊額,有折收金銀與收鈔不同方式,但朝廷仍在試圖維系鈔法。
  3. 內(nèi)府及各衙門征求、買辦、制作、燒煉物料構(gòu)成民間嚴重負擔,包括軍器、樂器、船只、生漆、銀朱、皮張、竹木、柴炭、蘆葦、荊條、茜草、暖樺皮、魚油、翎毛、青碌、銅鐵、顏料、桑穰、蓆麻、蘆柴,野味、胖襖、褲、鞋底、弓箭及弦、諸色纻絲、紗羅、段匹、紙扎、梨木板、燒造器皿、金銀、朱砂、金銀、鳥獸、蟲魚、花草、果木、石山。
  
  4. 人民因賦役壓力、各類工匠輪班超過原來規(guī)定時間,以及工程多興,逃亡已多,詔書中提及的農(nóng)業(yè)人口有“事故人戶拋荒”、“逃移人戶”、其他有“逃軍、逃囚、逃匠”,甚至有“因饑窘及受官司逼迫,不得已逃竄山林,或嘯聚為非者”。
  從這些情況看,雖然有楊士奇等人一貫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在連續(xù)3位皇帝的即位詔書中申明此旨,但是宣德時期其實頗事興作,內(nèi)府也曾出動相當多的人員到地方,以工程、燒造、和買、課程等名義搜取財物和奢侈用品,社會矛盾有所激化,因此才有通過正統(tǒng)即位詔進行調(diào)整的必要,該詔書的冗長詳細是社會問題漸漸累積的反映。這是否與宣德時期曾一度恢復“下西洋”舉措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結(jié) 語
  將明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六帝即位詔書排比,可以看到以下或顯明或隱微的重要情況。
  第一,所有即位詔書都以申明新君即位的合法性為第一要旨,這與后來的其他皇帝即位詔書一致,可見皇帝政治仍必須取得與民心、普遍文化價值的某種契合,并非簡單造成既成事實即可——即使提出的理由是虛偽的,也必須提出這類的理由。與此一致,明初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問題,相應地,其即位詔書中申說其合法性的問題最為冗長。所有即位詔書都要宣布大赦、新政條款,也是為了獲得與民心的契合。
  第二,建文帝即位詔表露出改變政策基調(diào)——從威猛嚴苛轉(zhuǎn)向文治寬仁的意向,雖不具體,旨意甚為明白,并且可以獲得后來建文時期實際推行的政策舉措的印證。洪熙即位詔書表達出更為鮮明的改變永樂時期政策基調(diào)的傾向,頗與建文政令有相通之處,以寬仁休息為核心。由此看來,明初政策近乎形成兩個張、弛回環(huán):洪武嚴猛,建文寬和,永樂擾攘,洪熙休息,宣德以后,基本維系洪熙政令大軌,基本趨勢,是從嚴猛到寬和。由此可以看出,建文時期社會政策的基本精神,一定程度在洪熙、宣德時期的政策中得到體現(xiàn)。其實,建文帝削藩的舉措,雖然因朱棣為首的諸王勢力反對而失敗,但至洪熙、宣德時期,諸王的政治軍事實力還是被永久削奪。故洪熙、宣德在政策精神上,頗近于建文而遠于永樂。不過,抵至宣德末年,社會問題已經(jīng)積累很多。
  第三,基于永樂到洪熙間發(fā)生政策基調(diào)轉(zhuǎn)變的判斷,可以推論大量文獻反映但又皆語焉不詳?shù)挠罉窌r期廟堂政局矛盾并非空穴來風,朱棣、朱高熾父子之間,的確存在重大政見分歧。
  第四,今人對永樂時期政策的評價,多積極肯定,然而永樂后期、洪熙時期、宣德初期則頗苦于其嚴苛紛擾。即使鄭和下西洋之事,在航海、外交史上可視為空前壯舉,但從國內(nèi)政治角度看,則為沉重負擔。其不能長久持續(xù)下去而中斷,主要當是由于其帶來的社會負擔過于沉重,而不僅僅由于主持者趨于保守。
  第五,賦役沉重、軍民逃離、司法嚴苛是整個明前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和政策難題。
  第六,楊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調(diào)轉(zhuǎn)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洪熙到正統(tǒng)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體在明代國家政治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時期。
  第七,明代皇帝遇有重大事務,尤其是冊封皇后、皇子誕生、天變修省、災傷優(yōu)恤等情況,都會頒布一些寬和政令,以收人心。所以,本文中討論的明前期皇帝即位詔中的某些條款,曾被屢次公布,然而其相關問題,顯然并未隨即解決,所以每次再度頒布,仍然表示朝廷立意堅持該政策的意向。如欲把握實踐情況演變,還需要擴展調(diào)查分析。
  [責任編輯王雪萍]
  
  Imperial Edict Declaring Emperor Ascending the
  Throne in Early Ming Dynasty
  ——From Emperor Hongwu to Zhengtong
  ZHAO Yi-feng
  (Institute of Asian Civilization Stud

清水河县| 岳池县| 仲巴县| 岳普湖县| 平凉市| 威海市| 太和县| 永仁县| 永济市| 大竹县| 浪卡子县| 绥滨县| 无锡市| 洞头县| 通州市| 怀来县| 社会| 满洲里市| 沙洋县| 平顶山市| 石渠县| 安宁市| 贵阳市| 湖口县| 罗城| 姚安县| 云安县| 祁东县| 铁岭市| 子洲县| 丹阳市| 大理市| 同心县| 城市| 乌兰察布市| 云南省| 乌鲁木齐市| 泗阳县| 偏关县| 隆子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