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橫亙于我國中部,東西綿延約1600千米,其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和江漢平原,秦嶺主峰太白山挺立于重巒疊嶂之上?;春影l(fā)源于桐柏山,是我國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注入海洋。秦嶺—淮河線是我國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也是華北和華中的分界線,分界線兩側在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特點和人文特點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一、氣候方面
1.氣溫差異:秦嶺—淮河線是一月份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冬季,秦嶺一淮河線以北一月平均氣溫低于0℃,北方地區(qū)常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秦嶺一淮河線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發(fā)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最低氣溫可達零下二十多度。南北兩側氣溫相差十幾度,真是“一山之隔,如距千里”,景象迥然不同。產生原因主要是:東西向山脈對冬季南下冷空氣起著屏障阻滯作用,使山脈南北兩側氣候截然不同。
2.降水差異:由于夏季風的強度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陸遞減,年降水量也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加上秦嶺南側位于夏季風迎風坡,多降地形雨,使南方地區(qū)成為我國降水豐富的地區(qū),也是水分循環(huán)最活躍的地區(qū),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秦嶺—淮河線正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之地。秦嶺—淮河線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如鄭州、北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秦嶺—淮河線以南雨季較長,如廣州雨季長達五個月。而且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3.氣候類型:秦嶺—淮河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該線以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和多雨;該線以南地區(qū),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二、地形方面
秦嶺—淮河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如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內蒙古高原地勢坦蕩;黃土高原土層深厚,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地區(qū)。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如四川盆地、東南丘陵等。
三、土壤方面
秦嶺以北有黃土地(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和黑土地(東北平原)。地帶性土壤為棕壤,其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適于發(fā)展溫帶經濟林木,如蘋果樹、棗樹、柿樹等。東北地區(qū)由于森林茂密,地表氣溫低,枯枝爛葉不易被完全分解,土壤顏色呈黑色。黑土富含腐殖質,土壤肥沃。秦嶺—淮河以南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地帶性土壤為黃棕壤,兼黃壤和棕壤的某些特性,呈微酸性至酸性,肥力較高,主要經濟林木為柑橘、茶葉、油桐。非地帶性土壤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在南方高溫多雨的情況下發(fā)育而成的,富含磷、鉀等養(yǎng)分,適于農作物生長。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東南丘陵的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是南方低產土壤之一。
四、水文特點
秦嶺—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河湖冬季結冰,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這是因為冬季北方地區(qū)降水量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如黃河是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河湖冬季不結冰,水量大,水位變化小,河流含沙量小,汛期長。這是因為南方氣候濕潤,植被茂盛。如珠江含沙量小,是我國汛期最長的河流。此外,秦嶺還是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
五、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北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以南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之說。造成植被差異的原因是由于氣候導致的溫度帶和干濕狀況不同。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地區(qū),秦嶺一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地區(qū),水熱充足,適于常綠闊葉林生長。
六、農業(yè)方面
1.耕地類型: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
2.農作物種類:秦嶺—淮河以北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花生、大豆、甜菜,以南以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為主。因為華北平原土層深厚、疏松,土壤排水性好,夏季雨量充沛,秋季光照充足,適宜播種耐旱早熟的冬小麥,喜溫耐旱的花生和喜溫好光生長期長的棉花。東北黑土肥沃,是我國春小麥、大豆、甜菜的主要產區(qū)。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yè)開發(fā)歷史悠久,是我國水稻、油菜、小麥、棉花產區(qū)。四川盆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籽。兩廣、閩、臺盛產甘蔗。南方地區(qū)水域廣闊,為淡水魚類的繁衍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有“水鄉(xiāng)”和“魚米之鄉(xiāng)”之稱。
3.作物熟制:秦嶺—淮河線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以南一年兩熟到三熟。
4.農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產生原因及采取措施:北方地區(qū)水資源緊張,節(jié)約用水是解決農業(yè)生產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次黃土地上的中低產田多,鹽堿地、沙地需要綜合治理。東北土壤肥沃,大片已開墾為商品糧基地,目前需要保護濕地。根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fā)展多種經濟”的原則,北方地區(qū)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我國最大的用材林基地。在丘陵地區(qū),發(fā)展了溫帶水果,為我國溫帶水果的重要產區(qū)。
北方缺水原因: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季節(jié)分布不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大,工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眾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費現(xiàn)象嚴重。解決措施:節(jié)約用水,合理用水,建設水利工程。
南方地區(q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洪澇災害、水土流失和紅壤的改良。采取措施:修水庫、疏浚水道、加固堤壩。對紅壤的改良采取增施有機肥,補充熟石灰改變土壤酸性,種植茶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水土流失。
七、工業(yè)方面
北方地區(qū)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建立了東北重工業(yè)基地和京津唐工業(yè)基地。北方有許多大型煤礦,如大同、陽泉、開灤、平頂山煤礦等,電力以火電為主。南方水力資源豐富,實行“水火并舉,因地制宜”的方針,并利用當地有色金屬資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有色金屬冶煉工業(yè)。
八、交通運輸方面
北方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網。南方除公路、鐵路外,水運也很發(fā)達。如: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被譽為“黃金水道”,珠江是華南地區(qū)水上運輸的大動脈。
九、居民生活
在聚落形狀上,北方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大,聚落分布集中,規(guī)模較大,多呈團狀。南方平原面積較小,聚落分布分散,以中小型聚落為主,團狀、帶狀聚落各占一定比例。秦淮以北,古代園林莊嚴宏偉,多紅黃色調,凸顯皇室的威嚴與富貴。南方房屋,墻體較薄,屋頂坡度較陡,以通風散熱為主。私家園林建筑規(guī)模較小,布局精巧,以灰、白色為主色調,色彩素雅。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北方人民喜食面食,如包子、餃子、饅頭、面條等。南方人民愛好米飯、粽子等。北方人體平均身高較高,性格粗獷、豪放,民族服飾以紅、白、黑、綠等顏色居多。南方人平均身高較矮,民族服飾以藍、青等素淡顏色為主,夏天的炎熱使南方人更偏愛于白色和杏色。
綜上所述,無論在自然方面,還是在人文方面,秦嶺—淮河線都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當今世界,人口在急劇增長,經濟在飛速發(fā)展。認識地理分界線,有利于了解區(qū)域特征和區(qū)域分異規(guī)律,從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使資源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