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水果沙拉,有可能蘊含整個世界,蘊含人類的整部農業(yè)史。一邊吃一邊想這些有關水果的軼事,那感覺是挺有趣的。
水果,顧名思義,多半是植物的果實,其中包含著“下一代”——種子。
植物為了傳播果實或種子,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蒲公英的果實有降落傘一樣的冠毛,風一吹就可以飛很遠;慈姑的果實像救生圈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隨水傳播;鳳仙花的果實在成熟時會炸開,把種子彈射出去……
不過更聰明的植物看中了動物。野生果樹之所以要結出甘甜多汁、顏色誘人的果實,就是為了吸引動物來吃。動物把果實吃下去之后,果肉被消化,種子卻因堅硬的外殼而幸存。當它們被排出來之后,便從容不迫地生根、發(fā)芽。這樣,植物就擴展了自己的地盤。
在哺乳動物中,有不少種類愛吃水果,靈長目(猿猴類)就是著名的食果動物。人類也是靈長目的一員,我們的祖先雖然是雜食性,但水果仍然是他們的主糧之一。正是因為這種食果的習性,人類的眼睛才有敏銳的色覺,用以在叢林中分辨成熟的果實;而甜味也一直是我們最喜歡、最陶醉的味道。
水果地圖之西亞
西亞的“新月沃地”是公認的農業(yè)最早起源的地方。在人類未開墾之前,地中海岸邊長著蔥蘢的樹林,樹林里的樹多是常綠的,長著又厚又硬的葉子。就在這些樹中間,有一種樹能結出指甲蓋那么長的果子,成熟后變成黑色,乍一吃感覺很苦,可是如果仔細品味,又覺得余味無窮,這就是野生的油橄欖。在樹林中,還有一種藤本植物纏繞在樹上,長著手掌般的葉子,能結出一串串酸甜的漿果,這就是野葡萄。
在石頭山上,還長著一種小喬木,葉子和野葡萄一樣也是分裂的。和別的植物不一樣,這種樹似乎從不開花,直接就能結出陀螺狀的果實,成熟之后十分好吃——我想你猜到了,這是無花果。
在兩河平原的濕潤土地上,還長著一種樹,它從不分枝,高高的樹干頂端是一大叢棕櫚狀的葉子,在葉叢間會結出許多棗子一樣的果子,成熟后也和棗子一樣是深紅色的,果肉味道十分香甜。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椰棗了。
距今六千到九千年前,就是在這個“新月沃地”,世界上最早的農民把這四種野果樹——油橄欖、野葡萄、無花果和椰棗——馴化成了果園里的第一批果樹。在《圣經(jīng)》里面,有關它們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亞當和夏娃就是用無花果葉來做圍裙的;大洪水之后,挪亞放出的鴿子銜回了油橄欖枝,表明洪水已退,今天,銜著油橄欖枝的鴿子已經(jīng)成為和平的象征。椰棗樹后來更成了阿拉伯人的寶樹。
不過,這四種水果中還是葡萄栽培得最廣,傳入我國也最早;把它引到中國的,乃是兩千多年前西漢的著名外交家、因“通西域”而被載入史冊的張騫。如果你在水果沙拉里吃到了葡萄,請你想一想它的老家——那曾經(jīng)是戰(zhàn)火紛飛的黎巴嫩和以色列。
水果地圖之中國
七千多年前,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在向陽的山坡上,每逢早春,漫山遍野開滿了絢麗的山花?;ㄖx之后,其中的幾種樹木會結出中間包著一枚硬核的果子,成熟的時候果肉甘美可口。還有一種樹的果肉又甜又脆,只是有時候會硬得硌牙,有時候又帶著一絲澀味。中國的先民們把這些野果樹種到庭院里,經(jīng)過長期的選育,那幾種有核的果子越來越大,于是成了后來廣為栽培的桃、杏和李子,那種果肉又甜又脆的果子也越來越大,而且不再硬得硌牙,也不再發(fā)澀了,這就是梨樹。
中國的南方則是楊梅、荔枝、龍眼等水果的原產地。荔枝,幾乎可以看成是中國水果的象征。古人有關荔枝的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要以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和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最為著名了。龍眼和荔枝雖然滋味不同,卻非常相像,難怪蘇軾另有詩句說:“龍眼與荔枝,異出同父祖;端如柑與橘,未易相可否?!苯裉煲呀?jīng)有許多國家引種了荔枝和龍眼,但是最好的荔枝和龍眼品種仍然只能生長在中國。
水果地圖之中亞
中亞的高加索山區(qū)。同樣是向陽的山坡,同樣是早春季節(jié),另一種野果樹綻放出美麗的淡粉紅色花朵。到了秋天,這種野果樹便結出圓球狀的果實,味道酸甜。如果沒有人來采摘,山間鳴囀的鶇鳥便不客氣了,會好好地在樹上饕餮一番。
五千多年前,住在高加索山區(qū)的初民意識到了這種果樹的價值,開始試著栽培,卻發(fā)現(xiàn)用種子種出來的果樹,果子總是不如原來的好吃。直到三千年以后,古羅馬人才發(fā)現(xiàn),只有用嫁接的辦法,才能保住這種野果的美味,這就是蘋果。如果你喜歡吃蘋果,不妨想一想它的故鄉(xiāng)——在那高聳入云的高加索山上,為人類盜得火種的普羅米修斯曾經(jīng)被宙斯下令綁在一塊巨巖之上。
水果地圖之東南亞
是看一看東南亞的時候了。這里有復雜的地形、充沛的熱量和豐富的降水,因此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植物,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豐富多彩的野生果樹。有種野果樹的葉子具有芳香氣味,果皮更芳香,成熟后的果肉酸甜多汁,風味宜人。這種果樹慢慢向四周傳播,最后來到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為它寫下了不朽名句:“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笔堑模@種野果樹就是橘。
除了橘,東南亞還產它的兩個近親——香圓和柚,這三種野果樹反復雜交,形成了多種多樣滋味各異的水果——甜橙、酸橙、柑、檸檬、葡萄柚……所有這些水果統(tǒng)稱柑橘類,在歐洲殖民者占據(jù)美洲之時,它們也一同漂洋過海,在大洋彼岸扎了根?,F(xiàn)在,柑橘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水果。2006年,全世界共生產了6480萬噸的柑橘,前三大生產國——巴西、美國和墨西哥——都位于美洲,而中國,作為最早用文字記錄柑橘的國度之一,只能屈居第六。
柑橘是適應性很強的果樹,所以才能種遍熱帶亞熱帶各地。和它類似的是香蕉,最初起源于馬來半島,但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種遍了熱帶地區(qū),成了許多國家窮苦人民的主糧。歐洲人又是如何評價香蕉的呢?《圣經(jīng)》中記載說,亞當和夏娃是在受了蛇的誘惑、吃了禁果之后,才懂得善惡,懂得羞恥的,這種“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的禁果,不是別的,正是香蕉!瑞典博物學家、號稱“植物學之父”的林奈曾經(jīng)成功地讓一棵引種到荷蘭的香蕉樹開了花,這在歐洲園藝史上史無前例,林奈為此頗為驕傲。后來,在他給香蕉起學名時,他毫不猶豫地用了“天堂的”這樣一個宏大、美妙的修飾語。
除了柑橘,東南亞還是椰子、紅毛丹、榴蓮等熱帶名果的原產地,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種類在我國海南都有商業(yè)化種植,所以海南水果的總產量雖然并不高(2006年中國水果總產量是9599萬噸,其中海南產188萬噸,占1.96%),但是種類之豐富卻是大陸其他各省份望塵莫及的。
水果地圖之美洲
熱帶美洲是西紅柿、菠蘿、番木瓜和火龍果的老家。西紅柿最早是墨西哥印第安人馴化的,歐洲人引種回歐洲后,一開始不敢吃,只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直到17世紀中葉,才有大膽的人嘗了嘗它的果實,發(fā)覺味道很不錯,從此人類對西紅柿的大規(guī)模栽培便一發(fā)不可收。
番木瓜也是墨西哥及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馴化的,不僅是一種優(yōu)良的果品,而且在工業(yè)上也很有價值,因為未熟的番木瓜含有一種酶,可以把蛋白質分子打碎成小段,把它加到某些食品里,可以改善風味,比如“瘦肉精”的主要成分就是這種酶。
菠蘿是巴西印第安人馴化的,它那密集的葉叢、帶刺的劍形葉片充滿了典型的美洲風格。至于火龍果,如果你見過它的全株,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它是一種仙人掌!有趣的是,仙人掌雖然是美洲的標志植物,但是美國人卻不怎么吃火龍果,全世界栽培火龍果最多的地方,仍然是那著名的“水果之鄉(xiāng)”——東南亞。
當你在水果沙拉里吃到西紅柿、菠蘿、番木瓜和火龍果時,不知你是否會想到,因為幾百年前歐洲殖民者用“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是著名鳥類學家、生態(tài)學家、科普作家賈雷德·戴蒙德一本獲了普利策獎的學術兼科普著作的書名)對美洲土著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從而征服了美洲,所以我們今天才能吃到這些來自那片悲情之土的水果?
在水果沙拉里,你還能感受到非洲的清涼(西瓜和香瓜)、印度的馥郁(芒果)、北美的開胃(藍莓)和歐洲的爽口(草莓)。還有獼猴桃,原產我國中部地區(qū),《詩經(jīng)》中的“萇楚”指的就是它,可卻是新西蘭人把它培育成了世界性果品。當我們吃到取了個“奇異果”的洋名的獼猴桃時,我們的舌頭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終南山腳下讓“小麥覆壟黃”的南風,還有南太平洋畔溫潤的水汽與和煦的太陽。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