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辛格,是從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說《傻瓜吉姆佩爾》開始。在這篇小說中,辛格向我們展現(xiàn)了猶太世界中小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一方面充滿了世俗的油煙氣,一方面又有著猶太教信仰的虔誠與圣潔。在作家筆下,猶太世界是鮮活的,富于人情味的。
除了現(xiàn)實的猶太世界之外,在他的許多短篇小說里,辛格還營造了一個彌漫著浪漫神秘氣息的靈異世界。在那個奇異的想象空間里,充斥著一種迷離詭譎的色彩,靈界和人間的交流沒有阻礙。愛德華·亞歷山大曾開玩笑地說:“各地學(xué)子云集弗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市和威斯康辛州的曼迪遜市聆聽辛格的演講,興趣自然主要在于猶太傳說中的陰魂附體、鬼怪幽靈,不會是業(yè)已摧毀的東歐猶太世界。”可笑的是,這恰恰與作家本人的意愿相違背,辛格曾表示:“我并不希望有人對我的這類作品發(fā)生興趣,我自己有興趣,這對我來說就足夠了?!?br/> 對靈異世界的描寫使得辛格常常受到來自猶太文化內(nèi)部的責(zé)難,因為猶太文學(xué)向來是避免妖魔鬼怪這些題材的。為什么辛格要執(zhí)著于對靈異空間的書寫呢?除了個人興趣外,還有其它原因嗎?
在一次訪談中,辛格曾說,他相信超自然現(xiàn)象,相信魔鬼、精靈的存在,而且對它們充滿感情。我想,在辛格筆下,它們是文學(xué)的象征符號,同時也寄托了辛格復(fù)雜的宗教觀。
辛格對猶太教的態(tài)度是曖昧的,他既是一個宗教的虔誠信仰者,也是一個理性的懷疑者,雖然存有懷疑,但辛格從未顛覆對上帝的信仰。正如《那里是有點什么》中所塑造的尼切米亞·拉比一樣。
在《那里是有點什么》里有一場上帝與魔鬼的激烈較量,貝契伏鎮(zhèn)的尼切米亞·拉比看到生活中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有許多人在遭受苦難的折磨,而上帝卻對這一切不聞不問。他希望通過對上帝發(fā)怒,并且做出一些違背教義的事,使隱匿的上帝得以顯現(xiàn)。此時魔鬼就前來引誘他、折磨他,魔鬼從早到晚地尖聲叫嚷,而且開始擾亂他的夢,在夢中,猶太人在火刑柱上被燒死,猶太教會學(xué)校的孩子們被帶向絞架。對信仰的質(zhì)疑,加之魔鬼的瘋狂驅(qū)使,最終尼切米亞拉比決定離開貝契伏小鎮(zhèn),去外面的世界闖蕩,找尋答案。他來到華沙,目睹著猶太世界以外的一幕幕縱欲的景象,感受著都市里糜亂的氣息,他無法適應(yīng)這種嘈雜的生活,感到身心疲憊。在故事的結(jié)尾,拉比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小鎮(zhèn)上,幾乎奄奄—息,就在彌留之際,他感到他的力量正在離開他,一道他從來不知道的亮光在他腦海中晃動,拉比喃喃自語,“那里是有點什么”,或許是上帝在顯現(xiàn)無限仁慈的神光了。拉比與上帝的爭吵到此結(jié)束。
在《傻瓜吉姆佩爾》中也有一場上帝與魔鬼的交鋒。主人公吉姆佩爾是小鎮(zhèn)上的面包師,人們說什么,他都會相信,人們以捉弄他、欺騙他為樂,對于這些惡作劇,吉姆佩爾總是默默忍受。在媒人的撮合下,他娶了一個放蕩成性的女人,婚后吉姆佩爾發(fā)現(xiàn)了妻子許多不檢點的行為,卻也糊里糊涂地原諒了妻子。臨終前妻子向他懺悔,竟告訴他六個孩子都不是他的骨肉。辦完妻子的喪事,在吉姆佩爾做夢的時候,惡魔來了,鼓動他應(yīng)該欺騙全世界,吉姆佩爾害怕末日審判,魔鬼就告訴他沒有將來的世界,也根本沒有上帝,只有黏糊糊的泥沼,從而打消了他的顧慮。吉姆佩爾相信了魔鬼的話,決定報復(fù),他偷偷地往發(fā)起來的面團(tuán)上撒尿,就在這時妻子在夢中顯現(xiàn)了,告誡他如果做錯事將不會被饒恕,吉姆佩爾相信是上帝的保佑使他醒悟,他把面包從爐灶里取了出來,在冰凍的土地上掘洞,埋掉了這些面包。
這兩篇小說中,主人公的選擇,恰恰反映了辛格的宗教態(tài)度。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曾說,在每一個人身上,時刻都有著兩種要求,一種向往上帝,一種向往撒旦。對上帝的祈求或是對靈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對撒旦的祈求或是對獸性的祈求是墮落的快樂。而辛格筆下的主人公在最后都拒絕了墮落的快樂,信念堅定地驅(qū)走惡魔,執(zhí)著于對上帝的信仰,在道德和精神上獲得拯救,這也正是辛格所選擇的宗教之路?!靶粮裨谄渥髌分胁粩嗤约盒叛龅纳系蹱幊呈窃谄渥诮绦叛鰞?nèi)進(jìn)行的,不過是履行了自己作為信徒的權(quán)利而已”,辛格雖然對宗教信仰充滿質(zhì)疑,但他從未顛覆信仰,否定上帝的存在。作為一個猶太教的信奉者,辛格認(rèn)為,存在一個用行動而不是用言詞說話的上帝,“人們必須真誠地信仰那個有力而殘酷的上帝,節(jié)制自己無端的貪欲和野心,以恢復(fù)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被拋棄了的信仰,進(jìn)而從現(xiàn)實的罪惡中解脫出來?!?br/> 辛格宗教觀的形成是與他的生長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辛格出生于波蘭的拉齊米恩鎮(zhèn),一個具有濃郁猶太文化傳統(tǒng)的地方。他的父親是哈西德派的一位拉比,“哈西德派虔信推崇一種十分大眾化的猶太神秘主義,它循規(guī)蹈矩,拘謹(jǐn)而偏狹,但同時又趨向狂熱,具有救世主般的魅力和幻覺?!毙粮裣嘈懦匀涣Φ拇嬖?,相信魔鬼、精靈的存在,這些都是受哈西德神秘主義影響的結(jié)果?!霸谛粮竦募依铮瘛廊说墓砘旮街诨钪臇|西身上,靈魂轉(zhuǎn)生為動物,屋子里棲息著淘氣的妖精,地下室里惡魔們經(jīng)常出沒’等都是永恒的話題,以至于童年時代的辛格在出人家門、上下樓梯時,似乎都被他父親講述的那些妖精、惡魔們所追逐一樣?!庇纱丝梢?,哈西德神秘主義對辛格的影響之大。而辛格的母親則來自于猶太教的另一個派別——米特南丁派,他們忠實地繼承了猶太理性傳統(tǒng),提倡獨立地思考,反對盲從,不迷信權(quán)威。這就使辛格面對猶太教少了幾分虔信的狂熱,多了幾分理性的思索。辛格還有一個哥哥,在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獲獎演說中,他提到哥哥伊·喬·辛格是他的啟蒙先生,小時候他聽到過哥哥與父親爭辯時援引的理性主義者反對宗教的理論,印象深刻。辛格的哥哥是一個有著自由思想的懷疑論者,他使辛格看到了猶太世界以外的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但是,哥哥的思想對辛格的影響畢竟是有限的,它并沒有從根本上使辛格背離猶太教的信仰,只是讓辛格對宗教又多了一份理性的懷疑。難怪辛格成為了“一個具有強烈的宗教信仰卻又從各方面向上帝挑戰(zhàn)的人——一個神圣的傻子”。
在1978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獲獎演說中,辛格談到:“今天,宗教的力量,特別是對上帝的信仰,比人類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時期都弱小淡薄。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報應(yīng)和懲罰,不相信靈魂的不朽,甚至不相信倫理道德的效力?!毙粮裾嫘牡叵M軌騿净啬羌磳⑹湃サ淖诮塘α俊_@就是作為一個敏銳的社會觀察者的辛格,同時也是作為一個宗教虔信者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