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是這樣一群人,大學生畢業(yè)找到工資低微的工作,只能像螞蟻一樣蝸居于大城市的各個角落。據(jù)稱,他們的特點是高智、弱小、群居,絕大多數(shù)屬于“80后”,是大學擴招時代之后的“過剩人才”。“蟻族”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正在形成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群落。這些精英們的遭遇的確讓整個民族為之焦慮。
解決“蟻族”之道在于擴大社會生產以及深化社會分工,根據(jù)經濟學的理論來說,社會分工越細越多,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會增加,而吸納的就業(yè)人數(shù)越多,中國目前要特別注重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第三產業(yè)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近年來徘徊在40%左右,而美國的水平是80%。可以看出,我們的第三產業(yè)發(fā)展的空間還是很大,而作為有智慧的“蟻族”精英們來說,第三產業(yè)正好匹配,不像第二產業(yè)因為機器甩出大量的勞動力,解放機器增加效率。
“蟻族”損失最大的不僅僅是財富,而是身份的沉淪。以前作為驕子,現(xiàn)在淪為“蟻族”,巨大的家庭投入產出這么微小的果實,讓他們身心都受到了傷害,總理曾經說過,找不到工作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關系到一個人的尊嚴。事實上,“蟻族”的出現(xiàn),可能正是整個知識的陷落,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以及知識改變命運,似乎在經濟學原理投資收益分析的摧殘之下,露出了忽悠的尾巴。這足以改變我們整個知識群體們的很多觀念,引起思想文化的危機。
有位網(wǎng)友寫的是北京“蟻族”的生存狀態(tài):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當你考上大學的時候,大學生貶值啦,當你考上研究生時,研究生也貶值啦。念小學的時候,大學不要錢,念大學的時候,小學不要錢。每天都辛勤地工作,結果也只能是勉強地活著。父母都已漸老,卻無力養(yǎng)家。夢想的氣泡經不起現(xiàn)實的一聲嘆息。奮斗,從來都不是輕言歡笑,但是,我們都不曾放棄,相信明天會更好。我也喜歡《基督山伯爵》中的話,人生的哲理在于希望和等待。向每一個北漂致敬,能留下,就不簡單。
還有人撰寫的一則笑話,讓人笑過之余倍感心酸。《史記·八零后傳》:“夫八零后者,初從文,未及義務教育之免費,不逮高等學校之分配。適值擴招,過五關,斬六將,碩博相繼,數(shù)年乃成,負債十萬。覓生計,十年無休,披星戴月,秉燭達旦,蓄十萬。逢樓市暴漲,不足購房。遂投之于股市,翌年縮至萬余,抑郁成疾。醫(yī)保曰:不符大病之條例,拒賠。乃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無果。因欠費,被逐之院門。友憐之,賒三鹿一包,沖而飲,卒?!?br/> “蟻族”問題的產生具有很強烈的現(xiàn)實危機味道,他們的境地如果通過努力還不能得到改善,可能就會產生文化危機以及社會危機。不可否認,社會福利化過快擴大,會導致對企業(yè)重稅主義,人為設置就業(yè)的困難,還有,戶籍制度藩籬更是讓這個不穩(wěn)定的因素更加激烈;“蟻族”拉響了警報,警告我們不要瞎折騰,要努力搞好經濟增長,讓第三產業(yè)的還有一半的潛在空間變成現(xiàn)實,解決好我們的“蟻族”問